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25章 不说的人最懂说

冰冷的档案室里,陆承安的指尖划过一排排泛黄的卷宗,灰尘在灯光下起舞,像无数被遗忘的叹息。

他受苏霓所托,以“语音残留信息”为模糊线索,大海捞针般搜寻着十二年前的悬案。

起初,一切都毫无头绪,直到他将搜索范围限定在春节前后返乡的年轻女性。

一个可怕的模式,如同一张在黑暗中逐渐显形的蛛网,让他的后颈阵阵发凉。

七起,整整七起独立的女性失踪案,横跨不同省市,却共享着惊人的一致性。

她们都在返乡途中人间蒸发,而她们失踪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几乎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当地电台的电话互动节目,留下了清晰而充满活力的声音。

这本该是追查的最佳线索,但当陆承安申请调取这些节目的原始录音时,得到的回复却如出一辙——磁带损毁,无法播放。

巧合?

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偶然,七次,就是谋杀证据的精心掩埋。

陆承安没有放弃,他动用了所有关系,将调查范围从地方电台扩大到省广电的总仓库。

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积满灰尘的铁皮柜里,他找到了唯一一份幸存的备份磁带。

它的编号,E00102,像一个烙印,灼痛了他的眼睛。

他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复制了全部资料。

当晚,他将U盘放在苏霓面前,声音压抑着惊涛骇浪:“这些磁带不是损毁了,是被人‘损毁’了。苏霓,有人在害怕,害怕她们的声音被人记住。”

与此同时,林晚正深陷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

她带队来到其中一案的发生地,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村落。

然而,调查从一开始就撞上了铜墙铁壁。

村民们像是被下了统一的封口令,一问三不知,眼神躲闪,嘴巴比蚌壳还紧。

无论是当年的村干部还是受害者的远房亲戚,都用一种夹杂着恐惧和麻木的沉默,将她拒之门外。

几次碰壁后,林晚果断改变了策略。

她不再纠缠于人,而是转向了物。

她找到早已废弃的村广播站,说服一位上了年纪的技术员,翻出了积压多年的节目单。

在厚厚的纸页中,一个名字反复出现——《游子归途》。

这是一个只在每年年关时节播出的特别栏目,主持人声音温柔亲切,如同冬日暖阳,安抚着每一个归心似箭的灵魂。

但诡异的是,几十年的节目单上,只有这个温柔的声音,却从未有过主持人的名字,更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

林晚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隐藏的秘密。

她软磨硬泡,终于让老技术员同意尝试修复一盘当年栏目的母带。

刺耳的电流声过后,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温柔男声在破旧的喇叭里响起。

然而,林晚的注意力却被另一阵声音牢牢吸住——在主持人话语的间隙,总有一阵极富规律性的金属撞击声,轻微,却持续不断。

她立刻将这段音频发给了许文澜。

半小时后,许文澜的分析报告传了回来,结论令人毛骨悚然:那不是背景杂音,是某种沉重的锁链在水泥地上拖动的声音,其节奏频率,与当地一座早已废弃的矿井当年的作业时间表,完全吻合。

林晚没有丝毫犹豫,她将这段音频剪辑下来,匿名寄给了省里的警方督察组。

网络世界的另一端,许文澜的十指正在键盘上化作无声的风暴。

她接到匿名举报,一个打着“心理援助”旗号的公益组织,正在利用热线电话,批量采集心理脆弱的边缘女性的语音数据。

她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伪装成技术合作方,接入了对方深藏在海外的服务器。

眼前的一幕让她遍体生寒。

内部数据库里,成千上万条女性的语音样本被贴上冷冰冰的标签,按“情绪稳定性”、“声带韧性”、“音色纯净度”等荒谬的指标进行分级,如同待价而沽的商品。

她没有立刻拉响警报。

那样只会让对方销毁证据,金蝉脱壳。

许文澜花了三天三夜,编写了一段堪称艺术品的伪装程序。

程序模拟出数百名符合他们所有“高价值”指标的虚拟对象,主动拨打热线,上传了海量的虚假录音。

这些录音内容全是她用AI合成的,充满了鸡毛蒜皮的家庭对话与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真实得毫无破绽。

一周后,当对方以为钓到了“大鱼”,开始与一个神秘的海外买家进行这批“优质资源”的线上交易时,许文澜的攻击开始了。

她没有选择摧毁服务器,而是同步将完整的证据包、交易记录、后台数据,以无法追踪的方式,同时推送给了网信办、全国妇联以及数十家主流媒体。

邮件的标题,是她用血色字体敲下的一行字:“你们买的不是数据,是活人的最后一口气。”

风暴在酝酿,而苏霓选择在风暴中心点燃一根火柴。

在传媒大学的一场公开讲座上,面对台下数百张年轻的面孔,她没有像任何人预料的那样,去揭露某个惊天大案。

她只是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按下了播放键。

一段经过精心混剪的音频,在整个礼堂里回荡。

那里面,有十二年来,全国各地,无数女性留在公共电话亭里的告别,有村委会广播站里焦急的呼唤,有学校文艺汇演上青涩的歌唱,有深夜电台里疲惫的求助……那些声音,或喜悦,或悲伤,或充满希望,或带着绝望,它们跨越时空,汇聚成一条悲伤的河流。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压抑的抽泣声在空气中蔓延。

音频结束,灯光亮起。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家人的搀扶下,颤抖着走上台。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一本边角已经磨损、泛黄的日记本,递到了苏霓的手中。

“这是我女儿的……她走失那天,说录了一段音,要寄给电台参加节目……我后来找到了这盘磁带,可我……我没敢寄出去。”

苏霓接过日记本,封面上,是一行秀气的字迹,仿佛用尽了主人一生的力气:《我想说的话,都没说完》。

有了这份日记作为新的突破口,陆承安正式向省广电局依法申请调取E00102号磁带原件。

然而,回复冰冷而强硬——“涉密档案,不予公开”。

这意料之中的拒绝,彻底点燃了陆承安的斗志。

他一纸诉状,将广电局告上法庭,诉讼理由振聋发聩:“公民的知情权,优先于任何过时且不透明的保密条款!”他还向法庭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论证苏霓当年主持的节目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声音一旦进入公共空间,就不再是任何机构的私有财产,它属于所有聆听过它的人民!”

庭审当天,法院外挤满了人。

他们都是苏霓曾经的听众,许多人的人生轨迹,都曾因她节目里的一句话而改变。

他们没有口号,没有横幅,只是在庭外,一遍又一遍,齐声朗读着那档早已停播的节目——《游子归途》的开场白。

那温柔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

最终,法院当庭裁定,支持陆承安的诉讼请求。

当那盘被重重封锁的E00102号磁带,在法警的护送下移交出来时,许文澜早已等在法院门外。

她没有多说一句话,接过磁带,放进一台便携式高精度解析设备中,全程录音,不留任何被人做手脚的可能。

回到安全屋,许文澜立刻开始对磁带进行深度解析。

她很快发现,磁带的最后一段录音,被人为地用一段空白噪音倒放覆盖,手法极其专业。

但在最底层的磁轨上,依然残留着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波形。

这是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与恶意的博弈。

许文澜戴上耳机,将自己与世界隔绝,指尖在代码的海洋中飞舞。

降噪、滤波、增益、反转……经过数十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工作,当她分离出最后一道干净的声轨时,一段微弱却清晰无比的声音,终于从十二年的尘封中破土而出。

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说话的声音,温柔得能融化冰雪,却又带着无法言说的疲惫与决绝。

“小满,妈妈没能回去看你……但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替我听着你长大,看着你平安……”

音频结束的瞬间,房间里死一般寂静。

紧接着,许文澜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一个她亲手编写、却从未被激活过的“守约者”服务程序,猛地弹出了一个红色对话框。

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在屏幕中央闪烁:“有一段迟到的回应,已被接收。”

同一时刻,在全国三百二十一个城市不为人知的角落,三百二十一台终端设备被同时唤醒。

而在小满所在的那个普通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里,墙上那台蒙尘已久的红色老式电话机,突然毫无征兆地,缓缓亮起了柔和而坚定的绿灯。

夜色深沉,一场横跨十二年的承诺,终于开始回应。

而这绿色的光芒,既是终点,也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恐怖的谜局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