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20章 闭嘴的人最会听

E00118号状态更新的警报声,在数据中心的静夜里尖锐刺耳。

许文澜几乎是瞬间从人体工学椅上弹起,眼前巨大的光幕上,一条红色的数据流如失控的动脉,疯狂跳动。

这不是单一节点的故障,而是遍布全国的**备份设备,在同一分钟内,录得了完全同步的频率波动。

十七个省市,从繁华的沪上到偏远的云贵,数以千计的“脉搏协议”节点,那些负责采集生命体征的精密仪器,此刻仿佛被一个无形的指挥家操控,集体奏响了一曲心跳的交响。

这诡异的同频共振,整整持续了三分钟。

“技术故障排查!”许文澜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紧攥的拳心已渗出冷汗。

然而,逐级反馈的结果让她愈发心惊——所有设备运行正常,网络传输没有丝毫延迟或丢包。

问题不出在机器,而出在人。

她启动最高权限,紧急溯源数据源头。

很快,一张无形的网在数据海洋中显现。

共振发生的那三分钟里,全国各地,从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到乡镇的心理辅导站,数十万用户不约而同地打开了同一段音频。

那是一段没有任何声音的音频。

它的编号是E00001,标题是——苏霓,三十年前首次临危上镜的开场静默。

附带的说明五花八门,教育局的文件称之为“高压环境下的专注力引导素材”,妇联的推广语是“帮助高敏感人群建立心理安全区”,而心理协会则将其列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非药物辅助干预方案”。

原来,那段传奇的静默,早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演变成了无数人于喧嚣中寻求片刻安宁的“集体呼吸”。

他们并非在听,而是在感受一种存在,一种“有人在,天塌不下来”的绝对镇定。

许文澜怔怔地看着屏幕上逐渐平息的数据流,放弃了所有试图解析和量化的努力。

她深吸一口气,在键盘上敲下一行新的命名。

她将这次共振命名为——“集体呼吸事件”。

随后,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删除了“脉搏协议”系统首页上所有复杂的图表和冰冷的指数,将其替换成一片缓慢起伏的蔚蓝色光海。

光海之上,浮现出一行温润而坚定的字体:

“中国的心跳,从来不怕慢。”

同一周,脉搏协议基金会的年终评审会气氛紧绷。

主持人林晚,这位从苏霓手中接过“首席声音守门人”权杖的干练女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林老师,我们并非质疑您的能力,”一位年轻的理事站了起来,语气锐利,“但‘首席声音守门人’这个职位本身,是否过于依赖个人权威了?苏老师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个更现代化、去中心化的决策体系?”

附议声此起彼伏。

他们都是新生代的技术精英和管理专家,信奉的是分布式系统和集体智慧,对这种带有英雄色彩的“守门人”设定本能地感到警惕。

林晚没有辩解,也没有动怒。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直到会议室彻底安静下来。

然后,她示意助手播放了一段隐藏的内部录音。

录音的背景是狂风暴雨和刺耳的系统警报声。

那是去年夏天,特大暴雨导致数个省级数据中心濒临崩溃的那个夜晚。

录音里,只有一个女人疲惫而沙哑的声音,反复对自己说:

“稳住……林晚,稳住。”

“数据洪流冲垮的是服务器,不是你。”

“我不是苏老师……对,我不是她……”

“但我可以学她那样站着。就只是站着,守在这里。”

那声音在一次次自我怀疑和自我肯定中来回拉扯,最终,在最密集的警报声里,化为一句无比清晰的低语:“系统重启,三、二、一。”

录音结束,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听懂了那晚的惊心动魄,也听懂了“守门人”三个字背后,究竟意味着怎样的重量。

林晚平静地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宣布:“从明年起,‘首席声音守门人’职位,改为每年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任何人都有资格,也都有义务来站这个岗。我,不再参选。”

散会后,窗外已是飞雪连天。

许文澜追上林晚,低声问:“林姐,你真的……甘心放手?”

林晚没有回头,只是望着玻璃窗上融化的雪花,笑道:“文澜,你记住,真正的传承,不是守住一个名字,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个出口。”

闽江广播塔的旧址,早已被一片疯长的野菊覆盖。

苏霓回到这里时,发现那片野菊丛竟被一道朴素的木质围栏保护了起来。

旁边立着一块粗糙的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中国第一座民间声音纪念碑”。

没有官方落款,没有宏大叙事,仿佛只是某个路人随手而为。

她没有拍照,也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弯下腰,从菊丛边拾起一片被秋霜打过的落叶,小心地夹进了随身的笔记本里。

归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她的车困在了乡道上。

泥泞难行,车轮空转,最终彻底抛锚。

她撑着伞,步行到附近的一个村庄求助。

村委会的小院里,几个干部正在避雨闲聊。

墙上挂着的一样东西,让她的脚步猛然顿住。

那是一台被淘汰的红色电话机,经过改装,变成了一台简易的录音播放器。

外壳斑驳,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村干部见她看得出神,笑着解释:“这是以前广播站淘汰下来的设备,城里人看不上,我们觉得可惜,就自己修好了。每天晚上八点,把大家白天录的话放一遍,相互听个响动。”

他热情地递过一副旧耳机:“您听听?”

苏霓戴上耳机。

电流的杂音过后,一个女人带着哭腔的哽咽声传来:“老公,今年稻子收成好,打了三千多斤。你要是在,肯定得笑咧了嘴……”

接着,是一个孩子稚嫩的声音:“奶奶,我今天考试得了一百分,你听到了吗?”

然后,是老人的絮叨,年轻人的牢骚,一句句未经修饰的日常,像溪流一样淌过她的心尖。

她默默摘下耳机,记下了村委会的地址。

三天后,一个匿名的包裹寄到了村里。

里面是十几个崭新的防潮组件和高保真音频模块,附着一张字条:

“修得好,就别换。”

陆承安办理退休手续那天,司法厅的老领导拉着他的手,满是惋?。

“承安,你可是国内经济法的奠基人之一,多少大案要案都是你亲手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走得这么安静?连个欢送会都不要。”

陆承安只是微笑摇头。

他交出了自己经手过的所有案卷,厚厚的文件堆满了整张桌子,唯独留下了一个小小的U盘,揣进了口袋。

回到家,他将U盘插入电脑。

里面没有惊天大案,也没有法律条文,只有一个个独立的文件夹,标题是“沉默当事人档案”。

这里面,有因家庭变故而失语的老人,有遭受校园霸凌而拒绝交流的儿童,有深陷抑郁泥潭的青年……他们都是各类案件中,无法或不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当事人。

陆承安没有记录他们的证词,而是为每个人录下了一段独特的环境音。

文件夹里,每一段音频旁边,都配着他亲手写下的注释:

“编号073,失语老人。他没有说话,但木质地板记得他深夜里徘徊的脚步,一步比一步沉重。”

“编号112,受创女童。她没有哭,但窗帘记得她每次听到父亲回家时,那无法抑制的剧烈抖动。”

“编号205,抑郁青年。他什么也没做,但风记得他整夜开着窗,让冰冷的空气灌满房间。”

他将这份倾注了半生心血的档案,匿名捐赠给了国家心理咨询协会。

在移交单的备注栏里,他只写下了苏霓常说的那句话:

“听得见寂静的人,才配主持喧嚣。”

在“脉搏协议”的最后一次系统升级中,许文澜亲手删除了所有“热门榜单”、“影响力指数”、“收听排名”等模块。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实时地图。

地图上没有数字,没有排行,只有两种标记:闪烁的绿色光点,代表“正在录音”;静止的灰色光点,代表“曾经录过一次”。

每一个光点,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留下过痕迹的人。

她在测试时意外发现,地图上,几个位于西北边陲的偏远地区,有几个绿色光点几乎常年不灭。

她好奇地追溯下去,发现那只是几位独居老人,他们早已养成了每天对着录音设备说话的习惯。

“就当……有人在听吧。”其中一位老人在录音里这样说。

许文澜默默关闭了系统原本设定的“长时间录音”自动提醒功能,任由那些微弱的光点,在广袤的地图上,固执地亮着。

深夜,加班结束的她走出数据中心大楼。

她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去。

整栋大楼的玻璃幕墙,映出了城市璀璨的灯火。

而透过那些灯火,她仿佛能看到服务器内部,那片由无数绿色和灰色光点汇成的星图,像整座城市,在和她一起,轻轻地呼吸。

除夕夜。

苏霓与陆承安在老宅守岁。

电视里,新春联欢会的主持人正用激情澎湃的声音倒数。

苏霓站起身,按下了遥控器的静音键。

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她推开老旧的木窗,远处,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无声绽放,近处,巷口传来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语,真切而温暖。

她从抽屉里,取出那支早已被掏空了内芯的录音笔,轻轻地放在了窗台上,仿佛在安放一段过往。

陆承安走过来,握住她微凉的手。

两人没有说话,只是并肩伫立,静静地望着窗外的夜色与人间。

十分钟后。

千里之外,许文澜的手机轻微震动了一下。

一条系统自动推送的简讯弹出。

【E00119号已生成。】

【标题:空白。】

【状态:正在迎接黎明。】

几乎在同一时刻,那颗沉寂已久的源点基站——最初采集并保存了苏霓心跳声的设备,它的指示灯由暗红转为温润的白色,一声平稳而坚定的心跳声,再度响起,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韧性,恒定地搏动着,仿佛它从未停止,也永不会停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