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14章 你没说出口的,我都替你记着

万籁俱寂中,那一行“正在守望”的微光,仿佛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无声地扩散开来。

同一时间,京城。

最后一次项目联席会的会议室里,空气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冰冷的金属名牌在灯下反射着刺眼的光,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方势力、一笔巨额投资,以及一张张紧绷的脸。

而风暴的中心,是陆承安。

他清了清嗓子,没有看任何人,只按下了面前播放器的开关。

一阵粗粝的电流嘶嘶声后,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响了起来,带着无法掩饰的颤抖,几乎是气若游丝:“大……大家好,我……我是苏霓……”那声音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每一个字都像是在用尽全身力气与内心巨大的恐惧搏斗。

短短一句开场白,中间夹杂着数次倒吸凉气和牙齿打颤的细微声响。

在座的都是精明的人,瞬间就听出了这是多年前苏霓第一次直播时,那段被奉为“黑历史”又被无数人当做励志经典的原始音频。

他们不解,陆承安这位法学界的“不败神话”,为何要在如此决绝的场合,播放这样一段稚嫩到可笑的录音。

录音结束,室内死寂。

陆承安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各位都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走。因为她。”他指了指播放器,“是她教会了我,法律条文保护的,不应该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声音,而是每一个像这样颤抖着、鼓起勇气想要发声的开始。”

他站起身,将那枚刻着“首席法律顾问 陆承安”的名牌轻轻翻转,背面朝上。

“这个项目,从保护声音的初衷,到现在追逐流量和价值,已经走得太远了。”

他走到门口,手搭在门把上,回头补充了最后一句话,像是在对所有人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下次开会,请不要再挂我的名牌。真正的法理,不应该锁在保险柜里,它应该长在泥土里。”

门被关上,隔绝了一室的错愕与哗然。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系统后台,许文澜正被一道撕裂屏幕的最高权限警报钉在座位上。

她的指尖冰凉,心脏狂跳。

警报源头,是“S火种”模块——一个三年前由她亲手封存的,被视为系统“灵魂”的幽灵模块。

它自主激活了。

许文澜倒吸一口气,一行行代码在她眼前飞速滚动,最终定位到了触发条件——“连续三十日,无新增空白标题音频”。

三十天,整整三十天,再没有人上传那些欲言又止、无法命名的心事。

系统判定,这是“遗忘”的开始。

于是,S火种,这个承载着苏霓最初“让每个无法言说的心情都有一个安放之处”理念的模块,如约醒来。

下一秒,全国两千余个站点的引导界面,在同一分钟内,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刷新了。

旧的欢迎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行温柔而坚定的新文字:“如果你忘了怎么说,也没关系。我们替你记得开头。”

技术部门的电话即将被打爆,所有人都以为是系统遭到了史上最严重的黑客攻击。

只有许文澜,死死盯着屏幕,眼中没有惊慌,反而燃起了一簇炙热的火焰。

她没有选择紧急关闭,没有回滚版本,而是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下属都无法理解的决定。

她敲下指令,将这条引导语,设为永久默认文案。

做完这一切,她在后台日志的末尾,用最高权限留下一行仅自己可见的注释:“真正的传承,不是守护创始人的遗产,而是让系统学会替创始人说话。”

这股无形的风,也吹到了黔东南的侗寨。

林晚坐在返程的牛车上,月光洒满崎岖的山路。

她刚刚参加完一场盛大的“对歌式对话”周年庆典。

篝火旁,白发苍苍的歌师与染着新潮发色的少年们,用古老的曲调,合唱着一首新编的大歌。

歌词里有“拉不通的手机信号”,有“去广东打工的阿哥”,还有“孙子孙女那些搞不懂的网名”。

传统与现代,在歌声中水乳交融,鲜活得令人动容。

她下意识想举起设备录下来,却发现早已没电。

而环顾全场,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掏出手机。

他们只是沉浸着,聆听着,用耳朵和心灵,将这片刻的和谐烙印在生命里。

那一刻,林晚觉得自己像个闯入圣地的窃贼。

就在她走神的当口,手机震动了一下,竟是收到一条匿名蓝牙分享的音频文件。

她疑惑地点开,没有音乐,没有话语,只有沙沙的风吹树叶声。

几秒后,一个极轻、极腼腆的少年音响起:“林老师,谢谢你……没拍我们。”

声音戛然而止。

林晚愣住了。

她返回县城的招待所,彻夜未眠。

天亮时,她做了一个决定。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将这几周以来所有的调研笔记、数据模型、访谈录音,全部拖进了回收站,然后按下了“永久删除”。

最后,她翻开私人日记本,只写下了一句话:“有些美,不该被带走,该被留下。”

几股力量,在看不见的空间里交汇、碰撞,最终汇聚向了那个最初的源头——苏霓。

深秋的清晨,薄雾弥漫。

苏霓独自一人登上了闽江广播塔。

这座曾经向千百万人传递声音的钢铁巨人,如今在晨曦中显得有些落寞。

她手中紧紧攥着一支录音笔,但里面早已没有了存储卡。

她走到塔基一处因风雨侵蚀而开裂的缝隙前,蹲下身,打开录音笔的后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

芯片上刻着一行几乎无法辨识的编号:S。

这是整个系列,最后一枚芯片。

她将芯片轻轻放入裂缝深处,用湿润的泥土封好,又从背包里取出一株带着泥土的野生雏菊,栽在了上面。

做完这一切,她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站起身,转身离去。

就在她转身的瞬间,一阵晨风吹过,一张被岁月染黄的纸条从她的袖口滑落,她却浑然未觉。

那正是许多年前,L00088号学员在后台手写给她的请求:“老师,我嘴笨,能不能把我写的,念给别人听?”

风卷起纸片,打着旋,飘向远处传来朗朗读书声的校园。

数日后。

许文澜像往常一样打开后台,进行例行巡检。

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了一个特殊的编号上——E00115。

那是苏霓留在湘西老槐树洞里的那支录音笔,代号t00001,在系统里的孪生情感记录编号。

在漫长的“守望”之后,它的标题栏,终于不再空白。

一行字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是系统对S火种的回应,也是对所有沉默心声的总结:“原来你没说出口的,我都替你记着。”

而它的状态,也从“正在守望”,悄然更新为三个字——“已成为日常”。

几乎是同一刻,林晚的社交媒体账号转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榕城老年大学新一期《银发音频日历》的发布会海报。

封面设计别出心裁:一支老旧的麦克风被直直地插在肥沃的黑土里,而在它布满灰尘的按键缝隙间,一株鲜嫩的绿芽正顽强地钻出。

海报的标题写着:“话头落地,根就扎下了。”

苏霓的新日记本翻到了最后一页,上面只有一行早已褪色的墨迹,仿佛是很久以前就写下的谶言:

“我不是第一个说话的人,我只是第一个不肯让声音断在路上的人。”

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那些曾经激荡的、挣扎的、寻觅声音,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化为了日常的风景。

系统平稳得像一口深井,无波无澜。

直到E00115号状态更新为“已成为日常”的那天深夜,许文澜的私人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系统核心数据库的自动日志。

这本该是例行公事,但日志的标题却让她浑身血液瞬间凝固。

标题是:【E00115号状态更新当日,接收到一条来自未知源的外部指令请求】。

而日志内容只有一行乱码般的记录,以及一个她从未见过的、甚至在理论上不应该存在的访客Id。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