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05章 听的人多了,话就活了

南方大地刚被一场春雨浸透,泥土的气息混杂着青草的生机,通过无形的网络,汇入许文澜面前的数据洪流。

然而,这片本该在农忙时节归于寂静的虚拟土地,却突然躁动起来。

数个乡村站点的录音频率陡然飙升,尖锐的峰值图在屏幕上划出刺眼的折线。

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疾速敲击,调出的音频内容却让她紧蹙的眉头又添几分困惑。

“明天有大雨,晒在场上的谷子赶紧收进仓!”“三号沟渠下午两点放水,地里的人注意了!”……粗粝的方言,急切的语调,全是农事提醒。

这不像是“静默聆听”项目该有的情感倾诉,倒像是村口的大喇叭搬到了线上。

起初,她以为是系统信息分类的逻辑混乱,可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图景在她面前展开——村民们竟自发地创建了一个“田埂广播网”。

几个识字的老人每天守着天气预报,将关键信息精心地整理出来,录制成最接地气的方言音频,再通过项目的公共语音信箱功能,向全村循环播放。

那些在外打工的子女,也能通过这个“土味”频道,精准掌握家乡的晴雨,适时打个电话,提醒父母添衣、收粮。

许文澜靠在椅背上,她原本设计的,是一个承载个人私密情感的树洞,却被使用者们硬生生改造成了关乎生计的公共设施。

她没有干预,指尖在另一份报告上签下指令,只是默默协调电信部门,为那几个站点增设了一批太阳能充电桩。

她要确保,即使在哪天深夜断了电,这片田埂上的声音,也不会熄灭。

与此同时,林晚在一次例行回访中,也遭遇了另一场“美丽的意外”。

她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开始模仿父母的口吻,录制“假家书”。

“妈,我今天在厂里一切都好,你和爸别担心我,按时吃饭。”音频里是稚嫩的童音,刻意压低了声线,模仿着大人的沉稳,而发送者,是一个叫小芸的十三岁女孩。

林晚本能地想制止这种“欺骗”,这不符合项目的初衷。

可当她看到小芸的奶奶,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将那段录音捧在耳边,一遍遍地反复播放,布满沟壑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意时,林晚的话卡在了喉咙里。

她沉默了。

制止吗?

用冷冰冰的“真实”去打破老人唯一的慰藉?

她做不到。

最终,她选择坐到小芸身边,握住女孩略显紧张的手,帮她重新录制。

“奶奶,这是我替妈妈说的话,她也很想你。今天我在学校得了小红花,老师夸我了……”林晚为这段音频附上了一段文字说明:“这是孙女小芸替妈妈说的话,也是她藏在心里的思念。”这个小小的改动,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多地迅速兴起“代际双声道”模式,孩子们的声音与父母的“声音”交织,谎言被巧妙地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情感补偿机制,温暖了无数空巢。

项目的边界在不断被拓宽,其社会价值也开始被更高层面所关注。

陆承安受聘参与制定《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指南》时,就“多元表达形式”这一条款,与专家组发生了激烈争执。

反对者认为,录音、留言这种非正式形式,难以作为严肃的政策参考。

陆承安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在论证会上,直接投屏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引入“录音角”的几个试点村庄,在过去一年里,妇女参会率提升了百分之六十二,高龄村民的有效提案被采纳量,翻了一倍。

“不是他们以前没有想法,也不是他们不想参与。”陆承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目光扫过全场,“是过去的话筒举得太高,他们踮起脚也够不着。”会场一片寂静。

会后,一位满脸风霜的乡镇干部悄悄找到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陆教授,能不能……也给我们乡里弄一台那种老录音机?我觉得,那玩意儿可能比我们开十次会都管用。”

声音的力量,正以最质朴的方式,重塑着乡土中国的沟通肌理。

苏霓在赣南茶乡采风时,便亲眼见证了这股力量的鲜活。

午休时分,一群采茶女工围坐在茶树下,手机里轮流播放着家人的录音。

一个年轻的女工笑得前仰后合,手机里传出她儿子奶声奶气地抱怨:“妈妈唱歌太难听啦,跟小鸭子叫一样!”众人顿时哄堂大笑。

笑声中,有人高声提议:“那咱们就唱个最难听的,给你家崽崽听听!”一瞬间,整片翠绿的茶园,响起了此起彼伏、严重跑调的客家民歌。

笑声、歌声、风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喧嚣的暖意。

苏霓悄悄按下了录音键,将这片生机勃勃的喧闹完整地收录。

回去后,她没有做任何修饰,只是剪辑出最精华的一分钟,命名为《最难听的合唱》,匿名上传到了平台的公共频道。

三天之内,转发破万。

评论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故事会,无数人分享着类似的故事:“我爸天天骂我打游戏没出息,可我还是偷偷录了他的呼噜声,设成了我的起床闹铃,感觉每天都是被他叫醒的。”

然而,就在这片温暖的声浪中,许文澜的“静音评估模型”却连续三周,对同一个用户发出了冰冷的警报。

用户编号:L00100。

许文澜清晰地记得这个编号,他就是当年在榕城老年大学,那个羞涩地递上纸条,请苏霓代他朗读冰心诗歌的学员。

系统记录显示,他近一个月只上传过一次音频,内容是手抄的《小桔灯》选段,但音频里只有翻动纸页的微弱声响,和一声压抑的叹息。

林晚带队前去探望时,真相令人心碎。

老人不久前意外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

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老年大学的录音角,固执地坐在那里。

他无法说话,便用还能动的手指,在桌面上一下、一下,轻轻地敲击着节拍,示意其他学员,替他把他抄写的文字朗读出来。

苏霓得到消息后立刻赶了过来。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老人身边,拿起他写得歪歪扭扭的字稿,就像许多年前那样,一句一句,清晰而温柔地念出声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一念,一听,仿佛时间从未流走。

录音结束时,老人浑浊的眼角,缓缓滑落一滴滚烫的泪。

系统后台,一个新的编号L00101,悄然生成,音频标题自动写入一行字:“她说的,还是我想说的。”

梅雨季的最后一丝潮气散尽,苏霓独自登上了闽江畔一座废弃多年的广播塔。

这里曾是她主持户外直播时的秘密基地。

她熟练地打开随身录音笔,连接上塔顶早已失修却依然能用的扩音设备。

按下播放键的瞬间,一百段精心挑选的声音碎片,从高塔之上倾泻而出,响彻江岸。

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声音:厨房里热油爆炒的滋啦声、城中村小巷里孩童背诵“鹅鹅鹅”的童音、老人剧烈咳嗽后那一声满足的轻笑、盲人抚摸着冰冷话筒,用带着颤抖的自信说出“我能行”的瞬间……无数杂乱却无比温暖的声浪,在宽阔的江面上回荡、交织,形成一首宏大的交响。

远处渔舟上,有人惊奇地抬头张望,一个孩子指着广播塔问:“奶奶,那是谁在唱歌呀?”满脸皱纹的老人将孙儿搂得更紧了些,侧耳倾听片刻,笑着回答:“不是唱歌,是大家伙儿在说话呢。”

苏霓听着这满江的声音,脸上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她关闭设备,对着录音笔轻声说了最后一句话:“轮到你们了。”录音笔的红点最后闪烁了一下,自动保存了最后一段音频。

编号:SZ,标题栏一片空白,状态栏则清晰地显示着两个字——已移交。

项目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阶段。

许文澜凝视着后台归于平静的数据流,那庞大的SZ文件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

她长舒一口气,准备进行例行的数据健康度巡检。

指尖习惯性地点开了那个因《最难听的合唱》而数据活跃度一度爆表的区域——赣南茶乡。

然而,屏幕上呈现的景象,却让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没有警报,没有异常峰值,恰恰相反,一片死寂。

但在这片数据的死寂之下,一种微弱、稳定、宛如心跳般的规律性脉冲,正从某个村落的家庭录音角坐标点,无声地传来。

这是一种系统无法识别,也从未出现过的模式,一种比任何喧嚣都更令人不安的、有序的寂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