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03章 话少的人,走得更远

那条权限级别为最高的指令,像一枚楔入服务器深处的黑色钉子,内容简洁到令人不安——“共振协议:激活”。

许文澜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从未听过这个协议,系统开发文档里也从未有过记载。

这仿佛是“声音”项目背后一个更深、更古老的影子。

那个夜晚,榕城数据中心灯火通明,只有她一人枯坐在主机矩阵前,指尖在冰冷的键盘上狂舞。

她没有去触碰那条神秘指令,而是逆向追溯,调出了过去三年,系统自动标记为“E”系列,即“回响事件”的所有数据流。

海量的信息如星河奔涌,在屏幕上汇成一片光的海洋。

许文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所有E事件发生前四十八小时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

凌晨四点,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时,她找到了那个诡异的共同点。

每一次,在系统自动生成“亮光”“奇迹”这类标题的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共同模式:某一段未被公开发布的录音,在极短时间内,被至少三名不同的听众反复聆听。

不是分享,不是传播,仅仅是聆听。

那一刻,许文澜浑身巨震,一个颠覆性的认知击中了她。

这个系统,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真正的核心就不是为了“发声”,而是为了“被听见”。

那些孤独的、微弱的、不为人知的声音,一旦被足够多的人用心倾听,就能触发某种未知的“共振”,从而在现实世界中,撬动一丝微小的奇迹。

她没有向任何人汇报这个发现,包括陆承安。

直觉告诉她,这个秘密的力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她悄无声息地编写了一个全新的加密模块,将这套刚刚被破译的算法逻辑完整地封存了进去,像保存火种一样,将其命名为“S”。

S代表着沉默(Silence),也代表着种子(Seed)。

她为这个“火种”模块设下了一道近乎不可能被触发的激活机制——只有当全国所有工作站,连续七个自然日,新增录音数量为零时,它才会自动激活,向最高权限者揭示一切。

做完这一切,天已大亮。

许文澜看着屏幕上那个静默的“S”模块,第一次感受到了掌控这股力量的沉重与敬畏。

几乎在许文澜封存“火种”的同时,苏霓的身影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川西,一个藏羌文化交融的偏远村落。

她像个普通的背包客,随身只带着那支看似平平无奇的录音笔,和一本扉页写满了当地方言音标对照的笔记本。

村子里有个叫阿布的聋哑青年,因为无法在全是口头表决的村民大会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常年被排除在村寨的集体决策之外,成了边缘的“透明人”。

苏霓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

她没有像过去的志愿者那样,急于教阿布写字或是使用什么复杂的设备。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用最专注的眼神,看阿布用笨拙却充满力量的手语,讲述了一段他童年时追逐牦牛的记忆。

然后,苏霓打开录音笔,用自己刚刚学会的、带着生硬口音的方言,将阿布的故事逐字逐句地录成了一段汉语音频。

她将这段音频,播放给了村里最德高望重的村长听。

苍老的村长听完后,沉默了许久,只说了一句:“原来,阿布心里的山,比我们眼睛看到的还要高。”

第二天,苏霓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声议事会”。

村里的石桌上,不再是烟雾缭绕的争论,取而代之的是纸、笔、画板,还有苏霓的录音笔。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书写、绘画,或是悄悄对苏霓录下自己的想法,再由她匿名播放。

阿布第一次“说”出了自己对于修路方案的建议,他画了一张详细的图,指出了一个更省力、更能避开雨季滑坡点的路线。

最终,他的方案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通过。

苏霓离开村寨那天,阿布追出很远,塞给她一张揉得有些旧的纸。

纸上没有字,只画着一只姿态奇特的鸟,那只鸟的耳朵,长成了一对巨大的翅膀,正奋力向着天空飞去。

与此同时,林晚正带着评估小组,在西北一片风沙弥漫的戈壁小镇上焦头烂额。

她们计划在此地落地的“银发朗读团”项目,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当地的老人们,一生与黄沙为伴,性格坚硬如风化的岩石。

他们普遍认为,“声音那东西,风一吹就散了,留不住,说了也白说”。

任凭林晚她们磨破嘴皮,愿意尝试录音的老人也寥寥无几。

就在林晚心灰意冷,准备向上级申请撤回资源时,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她的想法。

深夜,她路过镇上早已废弃的小学,却听见一间教室里传来一个苍老而温和的朗读声。

她悄悄从窗户缝隙看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正对着满教室空荡荡的桌椅,一字一句地读着什么。

林晚侧耳细听,才发现那不是课文,而是一篇篇日记,写给他已经去世多年的妻子。

林晚没有惊动他,而是悄悄退了出来。

第二天,她没有再去做任何劝说,而是找到了镇上的广播站,达成了一个合作。

从那天起,每天清晨,小镇的广播里都会多出一个十分钟的特别栏目——“无人听众课堂”。

广播里,那个苍老温和的声音,读着那些饱含思念的文字,没有激昂的语调,只有平实的叙述。

广播的署名是:“一位想念学生的老师”。

一周后,那位老教师主动走进了项目工作站,将一本厚厚的日记本放在桌上,有些局促地说:“我……我想试试,把我讲的这些课,留给我的孙子听。让他知道,他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天下午,工作站的门口,第一次排起了长队。

许文澜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收到了一封来自司法局的正式邀请函。

他们希望借助“声音”项目的技术,合作开发一套“非语言意愿识别系统”,用于在司法程序中,保障那些因病或意外失去语言能力的认知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会议上,面对一众法律专家和技术人员期待的目光,许文澜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她明确拒绝了提供任何核心算法的支持。

“我们的技术,不是读心术。”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严肃的会议室里,“我们能做的,只是帮助那些心里有话,却说不出来的人,让他们的心声,能走得再远一点。但我们无权、也无法去‘判别’那些沉默背后的意愿。”

就在气氛陷入僵局时,她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由司法系统在全国的合作机构,作为项目的新工作站点,负责收集并提供真实的、来自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录音样本。

这些样本在经过严格的脱敏和匿名化处理后,可以作为研究数据,共同探索保障权益的边界。

散会后,一直沉默旁听的陆承安留了下来。

两人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里,深谈了整整两个小时。

最终,在陆承安的斡旋和推动下,律师协会与“声音”项目组正式签署了一份《声音伦理协作备忘录》。

备忘录的第一条,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原则,就是“绝对尊重个体的沉默权”。

深秋,苏霓悄然回到了榕城。

她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来到老年大学旧址旁的小公园。

那台被改装过的公共语音信箱,已经被孩子们当成了一个新奇的玩具。

她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看着几个孩子围着机器嬉闹。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好奇地按下了随机播放键,一阵熟悉的、压抑的哽咽声从扩音器里传了出来,那是多年前,小武的母亲留下的那段录音。

嬉闹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了下来,他们从未听过如此悲伤的声音。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头,小声地问身边的大哥哥:“她妈妈……后来哭了没?”

苏霓的心像是被轻轻地“蛰”了一下。

她坐在长椅上,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掏出那支录音笔,举到空中,按下了录制键。

这一次,她没有对准任何人。

风穿过梧桐树叶的沙沙声,孩子们渐行渐远的低语,远处的老人哼着跑调的《小燕子》,城市模糊的背景音……所有的一切,都被收录了进去。

这段音频的编号,被她手动设置成了SA,标题栏一片空白。

她只在备注里,轻轻敲下了一行字:“有些话,不必说完。”

深夜,许文澜的私人终端上,一条由“静音评估模型”自动发出的红色预警跳了出来。

警报指向一名偏远山区的女教师,数据显示,她已经连续八个月没有任何主动的录音行为,其个人社交媒体的互动数据也趋近于零,几乎成了一个信息孤岛。

“必须立刻派人去核实情况!”林晚在三人的加密通讯频道里,语气焦急。

“等等。”陆承安的声音沉稳地传来,“先别急。我查了她所在学校的关联数据,她教的那个班级,最近三个月,向平台上传了三十多段学生朗诵的音频,每一段的质量都很高。上传者,都是她的学生们。”

许文澜立刻调出了那些音频的原始文件,将频谱拉到最大。

在每一段清脆的童声朗诵结束之后,那看似空白的几秒钟里,都隐藏着一个极其微弱、若有若无的呼吸声。

平稳,而欣慰。

那是她。

她就在幕后,静静地听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替她“发声”。

就在这时,三人的手机同时收到一条来自苏霓的短信,仿佛她能看到他们此刻的困惑。

“别去打扰她。有时候,最深刻的参与,就是让自己彻底消失。”

屏幕的光熄灭,许文澜看到系统日志的末端,一个新的事件编号E001009悄然生成。

它的标题栏是空的,状态一栏,只有三个字——正在孕育。

几乎在同一时间,数据中心的主服务器,毫无征兆地发出了一声低沉的蜂鸣。

许文澜的屏幕上,一个从未见过的新警报弹了出来,指向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的经纬度坐标,位置在云南境内。

警报的类型不是数据异常,也不是硬件故障,而是一个全新的分类:“地壳低频共振信号异常增强”。

那不是任何已知的语言,也不是单纯的噪音。

通过顶级传感器捕捉到的波形,像是一声来自地层深处、被压抑了太久太久的、绝望的叹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