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01章 风知道你说过什么

那来自远海深处的咆哮,仿佛巨兽的叹息,很快便被台风“海葵”登陆前夕狂暴的怒吼所淹没。

浙南沿海的这个小镇,从未见过如此凶猛的阵仗。

天色暗沉如墨,暴雨如注,砸在瓦片上噼啪作响,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撕扯开来。

巨大的海浪一次次冲击着堤坝,发出沉闷的巨响,整个镇子都在这天地的震怒中瑟瑟发抖。

“快!都快点!往高处转移!别拿了,命要紧!”村干部陈强的嗓子已经喊得沙哑,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混着汗水往下淌。

撤离的队伍在泥泞中艰难行进,一片混乱。

然而,在低洼区最危险的一栋老宅里,僵局仍在持续。

“我不走!死也不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死死抓着门框,任凭儿子儿媳怎么拉拽,都纹丝不动。

他眼神浑浊,嘴里反复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话,是典型的失智症状。

“爸!台风马上就来了!房子会塌的!”儿子急得满头大汗,几乎要跪下来。

老人却像是没听见,力气大得惊人,双脚如同在地上生了根。

周围的救援人员束手无策,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风声越来越尖利,仿佛死神的催命符。

就在众人绝望之际,村干部陈强忽然想起了什么,他一把推开人群,冲到堂屋角落里那个蒙着布的架子前,掀开布,露出一台改装过的公共语音信箱。

这是苏霓他们团队留下的“家庭录音角”设备。

陈强手指颤抖地在屏幕上划着,他记得老人的孙女“囡囡”提过,爷爷偶尔会对着它自言自语。

他点开最近的一条录音,将音量调到最大。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一个苍老而温和的声音从设备里传了出来,正是老人自己的声音:“今天日头好,把棉被拿出去晒了晒,晒得蓬蓬的,有太阳的味道。等囡囡回来盖,就不会冷了……”

声音响起的瞬间,奇迹发生了。

原本狂躁挣扎的老人,身体猛地一僵。

他松开了抓着门框的手,侧耳倾听,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短暂的清明。

他没有认出这是自己的声音,反而喃喃自语,带着一丝欣喜和顺从:“……我老婆叫我收被子了,外面要下雨了。”

众人愣住了。老人的妻子,已经在十年前就去世了。

趁着他失神的瞬间,儿子和救援人员立刻上前,一左一右架住他。

这一次,老人没有再反抗,顺从地被搀扶着,一步步离开了即将被风暴吞噬的家。

这段仅有十几秒的视频,连同那句“会救人的声音”,在一夜之间席卷了全网。

在台风肆虐的沉重消息里,这抹人性的微光显得格外温暖,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凌晨三点,城市另一端的“声音博物馆”项目部灯火通明。

林晚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图。

她放大了那段编号为E0438的录音的后台数据,一行小字让她心脏猛地一缩——在过去半年内,该录音的关联用户“囡囡”悄悄重听了137次。

137次。

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孙女,在无数个深夜里,反复倾听着失智爷爷的日常独白。

这背后隐藏的思念与无力,比视频本身更具穿透力。

林晚毫不犹豫地将这一发现匿名补充到了事件背景中,舆论再次被引爆,无数网友留言:“瞬间破防,想我爷爷奶奶了。”

然而,巨大的声浪也引来了刺耳的杂音。

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退休宣传干部在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措辞严厉:“利用失智老人的悲情进行炒作,是典型的过度煽情,偏离了主流传播守正创新的导向。”

文章一出,几家合作单位立刻打来电话询问,言语间颇为犹豫。

林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项目刚刚步入正轨,绝不能被打上“煽情炒作”的标签。

她向苏霓提议,暂时关闭公众上传入口,先平息风波。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苏霓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小林,当年我在直播间卖货,被人追着骂‘结巴货’,骂了整整三个月,我也没关过麦。真正的导向,不是让所有声音都变得好听,而是让人敢开口。”

苏霓顿了顿,语气变得激昂:“他们觉得我们在消费悲情,那我们就给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众生百态!我建议,立刻发起一个‘百种真实声音’的征集活动。”

她飞快地提出构想:“邀请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录制一分钟‘不说教、不喊口号’的话。环卫工可以说‘今天扫到一只飘走的红气球,像极了我闺女小时候哭着要的那个’;深夜加班的程序员可以说‘代码又出错了,泡面也没味道,就是有点想家’;十字路口的交警可以说‘今天雨太大了,我想我妈了’……”

这个提议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林晚心中的阴霾。

活动连夜策划上线,标题就叫——“嘿,陌生人,可以听我说一分钟吗?”

上线当日,参与人数瞬间突破十万。

那些朴素、真实、甚至带着哽咽和叹息的声音,汇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暖流,瞬间冲垮了所谓的“煽情”指责。

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那些最动人的话语,都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就在项目声望达到顶峰时,许文澜的办公室里却警报骤响。

“系统遭遇首次大规模恶意攻击!”她脸色一沉,看着数据流瀑布般刷过屏幕。

大量经过AI深度合成的语音,正像病毒一样涌入平台,它们模仿着真实用户的语气和内容,试图污染整个原始数据库。

这些数据一旦混入,整个“声音博物馆”的真实性根基将被彻底动摇。

技术团队的人都慌了,请求立刻启用最高级别的防火墙,进行一键式数据清除。

“不行。”许文澜断然拒绝,“那样会误伤很多正常用户的上传。”

她没有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反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敲下一行行代码,另辟蹊径,开始训练一个全新的识别模型。

她放弃了传统的声纹比对,转而让模型去学习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人格化特征”——普通人说话时自然的呼吸节奏、犹豫时的微停顿、词语间的独特气口、甚至紧张时喉咙里不易察觉的摩擦音。

三天后,一个基于“声音指纹”的全新净化系统上线。

它像一个经验最丰富的测谎师,精准地识别并隔离了所有AI合成的虚假语音。

清理完数据后,许文澜在技术社区的首页发布了一份声明,只有一句话:“我们不阻止模仿,但我们只保存真实的犹豫。”

此举在技术圈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用人性对抗算法”的经典案例。

他们试图用冰冷的数据污染真实,却反而催生了一个更懂得“人性”的算法。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角,律师陆承安正在司法局的会议室里据理力争。

他受委托参与修订新版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引》,并坚持要加入一条:“在特定情况下,当事人可通过预录音频的方式表达个人意愿,经技术核实与身份确认后,具备同等的法律参考效力。”

“简直是胡闹!”一位资深调解员立刻反对,“声音可以模仿,可以剪辑!白纸黑字的书面陈述才是铁证!”

“铁证?”陆承安冷笑一声,打开了投影。

他没有播放那个火爆全网的老人录音,而是播放了项目早期收集到的一段关于“腌菜罐子”的录音。

那是一位临终老人断断续续的嘱托,要把老宅的腌菜罐子留给最孝顺的小儿子,因为“只有他知道,那罐子底藏着我年轻时给他攒的几块银元”。

这段录音,最终让一场遗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各位请听,”陆承安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法律要保护的,究竟是完美的、符合格式的表达,还是那份可能笨拙、可能不完整,但却千真万实的真实意图?”

全场沉默。

半个月后,新规试点落地。

首个适用案例,是一位聋哑母亲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录制了一段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家庭安排。

那段夹杂着手语老师温和翻译和母亲急切呼吸声的音频,最终被法院采信。

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霓受邀参加一场省级的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主办方客气地安排了她做五分钟的开场致辞。

会议当天,在一众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面前,苏霓两手空空,没有带任何讲稿,只是让人拎上来一台老式录音机。

全场寂静中,她走上台,轻轻按下了播放键。

一阵熟悉的电流声后,一个中年妇女哽咽又充满希望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会场:“……娃啊,妈这辈子没啥大本事,但你会说话,说得比谁都好,这就比啥都强……”

是小武母亲的声音。那个曾经让苏霓下定决心开启这一切的声音。

播放完毕,全场落针可闻。

苏霓拿起话筒,声音轻柔却无比清晰:“我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了。但我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觉得‘不会说话’就等于‘没资格说话’,那么这个项目,就还得继续做下去。”

没有掌声,但那份震撼却深入人心。

会议结束后,三位厅级干部悄悄找到苏霓,郑重地向她请教,如何在各自负责的地区基层,推广这种“声音档案”模式。

回程的高铁上,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

苏霓翻看着手机,团队的群里异常热闹。

许文澜发来一张截图,是“声音博物馆”系统首页的一句新Slogan,那行字是E001008号用户,一个有口吃障碍的程序员,刚刚更新的个人签名:“当千万个嘴笨的人开始说话,世界就有了另一种响法。”

林晚则转发了一条微博。

附图是浙南那个小镇灾后重建的文化长廊,墙上挂着那台被修复好的、改装过的公共语音信箱。

下面,工整地刻着一行字:“这里收藏所有没说完的话。”

苏霓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她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和村庄,从包里拿出自己那支用了多年的录音笔,轻轻按下了红色的录制按钮。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让高铁行驶的平稳噪音和自己平缓的呼吸声被录进去。

十秒的静默后,设备发出一声轻响,自动保存了这段录音。

屏幕上显示:文件编号S,标题空白,状态——正在倾听。

这份编号为S的空白档案,静静地躺在服务器的最深处,等待着来年春天,那个注定要被开启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