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95章 她说完我才敢开口

那个Id,ZJ_chenS_1972,平平无奇,像一粒沙混入撒哈拉。

但那条音频,时长仅有五秒,在动辄数分钟的“日常回响”里,短得像一声叹息。

林晚的指尖悬在半空,一种职业猎犬般的直觉让她心头一紧。

她点开了它。

前两秒,是几乎无法察觉的、压抑的呼吸声,像深海的寂静。

第三秒,一个中年女人的声音响起,沙哑,干涩,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龟裂的土地里挤出来的:“妈,对不起。”

就这五个字。

然后,又是两秒钟死一样的沉默。

音频结束,但林晚的耳膜还在嗡嗡作响。

她猛地看向屏幕右侧的系统情绪波动分析图——一条红色的尖峰线,像利剑般刺破云霄,顶端的数值触目惊心:9.6级!

这不可能!

9.6级,是系统记录中仅次于生离死别的峰值。

说出这句话的人,内心经历了一场海啸。

林晚立刻调取用户资料。

陈素娟,五十二岁,浙南某小镇中心医院的护士长。

她的母亲,半年前因阿尔茨海默症并发症离世。

资料库的关联区,一条其女儿的公开留言,像一把钥匙,捅开了这扇沉重的门:“我妈这辈子,就没跟我外婆好好说过话。”

这条高危情绪警报,在一分钟内自动推送到了创始人苏霓的终端。

屏幕上跳出的9.6级红标,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了苏霓心里那块尘封四十年的伤疤。

四十年前,母亲临终前,她守在床边,等来的不是一句温情软语,而是一句含混的、嫌恶的“晦气”。

这两个字,成了她永远无法拔除的刺。

她点开陈素娟的行为数据流,一串诡异的记录让她瞳孔一缩。

连续九十八天,陈素娟都在凌晨三点准时登录系统。

每一次,停留时间都在十分钟到半小时之间。

但她的上传记录,始终是零。

九十八次登录,九十八次沉默。

苏霓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技术故障,这是一种漫长的、属于陈素娟一个人的心理仪式。

她在午夜梦回时分,一次次走到倾诉的悬崖边,却又一次次在纵身一跃前,选择了后退。

“林晚,”苏霓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传来,冷静却不容置疑,“联系浙南的协作员。什么都不用做,不催促,不干预。从今晚开始,只要这个Id登录,就定期给她发送一段系统提示音,最轻柔的那种。”她顿了顿,补充道,“提示语就一句:这里不会打断你。”

与此同时,技术总监许文澜的办公室里,警报也在闪烁。

她看到的不是情绪,而是数据模型。

“高频活跃,零有效输出”,这是系统判定为“无效用户”的典型特征,通常意味着用户迷失或即将流失。

但陈素娟的数据,活跃度高得像一个黑洞,只吞噬,不产出。

“不对劲。”许文澜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她拉出一个提案,直接发给了苏霓:“我建议启动‘延迟共鸣机制’。针对这类用户,当其单次登录停留超过十分钟,系统自动为她播放一段匿名的、高共鸣值的沉默录音。”

她的方案极其大胆,播放的不是劝慰,而是更深的沉默。

比如,一位老兵摩挲着亡妻照片,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说“今天炖了你爱吃的萝卜”;比如,一位年轻父亲对着空荡荡的婴儿床,反复练习着一句“爸爸错了”。

在提交的备选音频列表里,许文澜悄悄在最后一行,加入了一个从未对外公开过的编号:S001。

那是“日常回响”项目的第一条录音,来自一位叫陈素芬的女人,那句撕心裂肺的低语:“我的孩子……连盒子都没见过。”

七天后,凌晨三点十七分。

当一段苍老的、带着浓重口音的男声“……萝卜炖烂了,你牙口不好”在陈素娟的耳机里播放完毕后,她紧绷了九十八天的身体,终于像冰山一样开始崩裂。

她颤抖着按下了录音键。

“小时候……你总打我,用竹尺子打手心,打得又红又肿。我不懂你为什么那么狠心。”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却不再是那五个字的干涩,“现在我自己当妈了,带女儿去人多的地方,手抓得紧紧的,生怕一转眼她就不见了……我才懂,那天在集市上,你不是恨我,你是怕我走丢……可你从来没说过。你为什么……从来都不说……”

这段长达八分钟的录音,情绪峰值再也没有超过7级,但那条平缓的曲线下,埋藏的是两代人、半个世纪的误解与释然。

这个案例,被陆承安敏锐地捕捉到了。

作为正在参与修订《全国家庭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的特邀专家,他立刻将陈素娟的案例匿名化后,写入了提案。

在部委的研讨会上,他慷慨陈词:“很多中国式的母亲,一辈子都在用行动传递爱,却吝于用言语表达。她们的沉默,不是无情,是另一种形式的深情。我们要做的,不是逼她们开口说话,而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她们知道,这个世界,有人已经准备好听了。”

他的发言,直接推动了条例中“沉默亲属倾听支持条款”的增设,并促成了“家庭录音角”在全国部分社区卫生中心的试点。

这些私密的角落,由专业心理咨询师陪同,鼓励人们将那些说不出口的话,录给最亲近的人。

苏霓亲自去了陈素娟所在小镇的社区中心。

她没有暴露身份,只作为一名志愿者,旁听了一场“母女对话训练营”。

活动尾声,陈素娟的女儿,那个在网上留言的女孩,握着话筒,泣不成声:“我一直以为,我妈不爱我,也不爱外婆。现在我才知道,她只是……只是不会说。”

全场一片唏嘘。

苏霓悄然走到女孩身边,声音轻得像一阵风:“那你有没有告诉她,你现在懂了?”

女孩茫然地摇了摇头。

苏霓从包里取出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防水录音包,轻轻放在女孩手心:“那就让她听见。”

第二天清晨,“日常回响”的后台,收到了一条新的录音。

上传者是陈素娟的女儿。

音频里,女孩刻意模仿着母亲的语气,有些笨拙,却无比认真地说:“丫头,天冷了,记得加衣服。”背景音,是再熟悉不过的,厨房里锅铲与铁锅碰撞的清脆声响。

林晚在审核时,微笑着给这条音频打上标签。

编号:m00024。

备注:世界上最远的路,是从心到嘴的距离。

当晚,数据中心在对m00024进行自动归档时,那台由许文澜亲手编写核心算法的AI摘要生成器,在生成了“母女和解”“隔代沟通”等常规标签后,突兀地跳出了一句非预设语句:“有些话,要两个人才能说完。”

许文澜在反复核查代码,确认并非bug后,眼神里闪过一丝混杂着惊异与赞叹的光芒。

她将这句话,设定为了全国所有“家庭录音角”的启动提示音。

而在苏霓的书房里,夜深人静。

一本厚重的笔记本从她膝头滑落,摊开在地板上。

那一页,恰好是她早年做记者时的访谈笔记,上面用钢笔摘录了一句话,来自一位研究地方方言的老教授:“我妈说我五岁那年,半夜发高烧哭醒,第一句撕心裂肺喊的,是‘娘’,不是‘妈’。”

苏霓凝视着那潦草的字迹,良久。

四十年的冰冷与怨怼,在这一刻悄然融化。

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纸上的“娘”字,像在抚摸一个失而复得的梦。

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原来,她也等过我开口。”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终端“滴”地响了一声,是一封来自林晚的邮件,标题是常规的工作汇报。

苏霓随手点开,正文只有寥寥数语,汇报了m00024号录音的后续处理情况。

但在邮件的末尾,附上了一条新的任务通知链接,林晚将在下周带队,前往西部某乡村小学,回访公司捐赠的“回声教室”项目。

苏霓正准备关闭邮件,目光却被链接预览里的一行小字吸引住了。

那是一条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图标注信息:“‘回声教室’数据采集点更新:新增坐标一个,未关联任何师生Id。”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