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67章 它自己走回来了

那是一张陈旧的松下Rq - L309型便携式录音机照片,机身有明显的磨损痕迹,静静地躺在一块蓝色绒布上。

苏霓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这型号,这磨损的位置,甚至连卡带仓盖上一道微不可见的划痕,都与她几天前在江边长椅上捡到的那台一模一样。

她捡到时,里面空空如也,而新闻配图里,这台机器的卡带仓却紧紧闭合着。

报道内容平淡无奇:“热心市民王先生在滨江公园拾获一台老式录音机,经播放,初步判断内容疑似九十年代某国营工厂改制会议的现场录音,现已移交相关部门……”

相关部门?

哪个部门?

苏霓的指尖冰凉。

她没有像任何一个普通市民那样,去想报警或是联系媒体追问后续。

她的反应截然不同,一种被唤醒的猎犬般的直觉,让她立刻关闭了新闻软件。

她打开手机地图,双指放大,精准地找到了新闻中提到的“滨江公园”。

然后,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在距离公园不到三公里的地方,一个早已被新的商业区覆盖的旧地名上,画下了一个圈。

那里,曾是二十年前那场无声风暴——“落叶计划”的第一个社区试点旧址。

她看着地图上那个孤零零的红圈,仿佛看到了一个兜兜转转终于回到原点的幽灵。

她打开备忘录,只写下了一行字:“它自己走回来了。”

同一时间,在城市另一端的“君诚”律师事务所里,陆承安正耐心地为一对老夫妇讲解着一份复杂的文件。

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和樟脑的气味,源自他面前桌上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

“陆律师,我们不识字,也不懂法,”老先生推了推眼镜,小心翼翼地打开铁盒,里面没有金银财宝,而是塞得满满当当的几十盘旧磁带,“这些……是我们老两口从结婚起,吵架、说笑、半夜的悄悄话,还有孩子们小时候背唐诗的声音,都录下来了。”

老太太补充道:“我们想立个遗嘱,房子留给孙子,但这些带子,我们想让他听。有些话,我们活着不好意思说,死了,就让他听吧。我们还想让他把其中几盘,关于他爷爷当年在厂里受处分的事,公开出去,算是还他爷爷一个清白。”

这桩咨询远超普通遗产继承的范畴。

陆承安没有立刻拿出拟好的遗嘱模板,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片刻后,给出了一个超前的建议:“叔叔阿姨,单纯的遗嘱授权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你们的愿望。我建议设立一个‘口述历史信托’。”

见老人面露困惑,他放缓语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简单说,就是成立一个小小的基金会,把这些磁带作为核心资产放进去。由信托机构按照你们写下的规则,比如在孙子三十岁生日时、或是某个特定纪念日,分阶段地将这些录音解密、数字化,然后交给他,或者按照你们的意愿向特定范围公开。”

他一边说,一边在平板电脑上调出一个页面,转发给老人的儿子。

“这上面有一份《家庭记忆资产管理指南》的电子版,是我匿名资助上线的一个公共服务项目,您可以参考一下。”

老人颤颤巍巍地收好铁盒,临走时,老太太回过头,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问:“陆律师,这些声音……也算家产吗?”

陆承安站起身,微微躬身,目光郑重而温和:“阿姨,它们是家产。是比房产和现金更难估价,也更值得传承下去的家产。”

夜色深沉,许文澜的公寓里只有键盘的敲击声。

突然,一声极轻微的“叮”打破了寂静。

是她一手开发的“声音漂流瓶”App后台发来的特殊警报。

警报并非因为服务器过载或用户投诉,而是有用户上传了一段经过特殊加密的音频,其独特的频率波形,精准地触发了她十五年前埋设在系统底层的“彩蛋协议”——当一段特定频率的声波出现时,系统将自动绕过公共服务器,将音频直接推送到她的私人设备,并请求密钥验证。

许文澜心头一紧。

这个协议,是她为某个早已解散的团队,为某个代号为“m”的计划留下的最后火种。

她深吸一口气,在弹出的验证框中输入了一串由日期和星轨坐标组成的私人密钥。

音频开始播放。

第一段声音,让她如遭电击。

那竟是她自己的声音,年轻、清脆,带着一丝掩不住的兴奋和紧张:“启动m00014号服务器,‘播火者’协议开始自检。”

那是十五年前,她在地下室机房里,对着测试服务器录下的第一句系统指令。

紧接着,一个新的声音响了起来,是一个略带沙哑的少年音:“阿姨,你好。我在一个旧货摊上买到了这台机器,里面有盘带子。我听了很久,也犹豫了很久,才敢用您留下的方法回话。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我想告诉您,现在……有”

很多人在听。

许文澜没有回复。

她坐在黑暗中,久久未动。

良久,她将这段奇妙的跨时空交互导了出来,抹去了自己的声音和密钥信息,上传到了一个国际教育论坛的开源项目页面上,将原本的技术标题,改成了《一段会走路的历史》。

几天后,林晚作为特邀评审,正在审阅一份民间文化普查项目的申报材料。

其中一份来自西北偏远村庄的投稿让她停下了笔。

材料朴实无华,讲述了村里的几位年轻人自发组织了一个“炕头广播站”,用最便宜的太阳能录音笔,挨家挨户采集村里老人们关于六十年代大饥荒的口述记忆,整理后,在每晚八点用村委会的大喇叭播放。

但这个项目被当地通讯管理部门叫停了,理由是“非法占用公共广播频段”。

林晚没有在评审意见上直接支持这种违规行为。

她沉思许久,写下了一段话:“建议探讨设立‘非营利性社区微型传播豁免机制’的可行性。允许以村、社区为单位,在特定时段、低功率使用指定频段,用于非商业性的历史、文化、科普内容传播。”她还在附件里,附上了三个已经通过备案的国外社区电台案例作为参考。

三天后,她收到了回执邮件。

那份来自西北的投稿项目,获得了特批试运行资格。

文件编号的尾数,赫然是m0...015的初始校验码。

傍晚,苏霓下班路过一家临街的修车铺,刺耳的打磨声中,夹杂着收音机的声音。

那不是官方电台字正腔圆的播报,而是一个略带沧桑的男声,用闲聊的口吻说:“今天第三位听众‘小皮球’提问:‘我妈说她们厂当年解散那天,全厂几千人一起唱了首歌,是什么歌?’答案是《咱们工人有力量》,但据我们收到的好几份投稿回忆,最后那两句‘我们盖起了高楼大厦,我们铺设了铁路矿山’,那天,没人敢唱完。”

苏霓的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原地。

她走上前,向满身油污的店主询问。

店主擦了擦手,指着收音机说:“哦,这个啊,一个朋友拷给我的,叫什么‘民间记忆电台’,都是些老百姓自己录的真事儿,挺有意思。”

他翻出手机,给苏霓看了一个二维码。

苏霓扫码加入了一个近五百人的听众群。

群公告写着,这是一个由几位退休广播员自发组建的线上电台,所有素材均来自公众投稿,审核标准只有两条:一,必须是亲历者的真实陈述;二,必须签署不可撤销的公开授权。

苏霓默默潜水,看着群里不断有人分享新的录音片段,有的是工厂的噪音,有的是街头的叫卖,有的是深夜的叹息。

她划开屏幕,在群里发了一个两百元的红包,备注上写着:“请多播点孩子问的问题。”

当晚,林晚在办公室整理归档。

她发现,代号为m00015的档案库中,新增了一条匿名提交的音频。

她戴上耳机,点开播放。

那是一段母子的对话录音,背景音很嘈杂,像是在厨房。

一个稚嫩的童声问:“妈妈,你当年为什么不敢去要那笔赔偿金?”

一个疲惫的女声回答:“傻孩子,怕啊。怕领导一句话,咱们全家都没饭吃。”

录音的结尾,那个孩子用极轻的声音,像是对着录音设备,又像是对着整个世界说:“我现在,替你说出来了。”

系统根据算法,自动为这段音频生成了一个标签:“代际补偿型表达”。

林晚盯着那几个冰冷的汉字,沉默了片刻,然后伸出手指,手动删除了这个标签,重新输入了两个字:“正常”。

她合上电脑,起身走到窗边,望向城市的夜空。

远处,一栋老旧居民楼的楼顶上,不知何时,竟架起了一支老式的铁灰色麦克风。

它没有连接任何线缆,只是孤独地、固执地对着漫天星辰,在夜风中微微晃动,像一根倔强竖起的手指。

也就在那个深夜,当无数或明或暗的数据流与声音的电波交织穿梭,越过山川与河流,穿透密集的都市数据迷雾,最终落向一个寂静而被遗忘的角落时。

千里之外的一座小县城里,一位图书管理员正准备锁上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大门。

突然,墙上那台蒙着厚厚灰尘、至少十年没有响过的内线电话,猛地爆发出了一阵尖锐刺耳的铃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