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62章 不哭的人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第262章 不哭的人

作者:木头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3:33:14

电话那头的声音像一枚冰冷的钢针,瞬间刺穿了赵小芸的耳膜,扎进了大脑。

嗡的一声,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自己急促到失控的心跳。

她甚至没听清对方后面说了什么,只抓住了几个关键词——母亲,急诊,中风。

“我马上到!”

她嘶哑地吼出这一句,抓起车钥匙就往外冲,高跟鞋在楼道里踩出死亡冲锋般的密集鼓点。

车子如一头发狂的野兽,撕开城市的夜幕。

一路风驰电掣,赵小芸的脑子却是一片空白,血都凉了。

怎么会这样?

明明早上出门时,母亲还笑着叮嘱她晚上早点回家吃饭。

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被转入了普通病房。

万幸,是轻微中风,经过抢救已经脱离了危险,只是右半边身体暂时有些麻木,说话也含糊不清。

医生将赵小芸叫到一边,神情严肃:“病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大问题,但我们发现她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和情绪抑郁的状态,这很可能是诱因之一。作为家属,你们平时要多关心老人的心理健康。”

情绪抑郁?

赵小芸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疼得她喘不过气。

母亲一辈子要强,乐观开朗,是街坊邻里口中那个永远笑呵呵的王阿姨,怎么会抑郁?

守在病床边,看着母亲苍白而疲惫的睡颜,赵小芸的视线落在床头柜上那个陪了母亲几十年的旧帆布包上。

为了方便照顾,她把包里的东西拿出来整理,几件换洗衣物,一个老花镜盒,还有……一个被小心翼翼塞在棉被夹层里的硬壳笔记本。

本子很旧,封面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字迹。

赵小芸颤抖着手翻开,熟悉的钢笔字迹映入眼帘。

这是母亲的工作日记,记录着她在纺织厂的点点滴滴。

从进厂当学徒,到成为技术标兵,再到带出过劳模徒弟,每一页都洋溢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热忱。

她的指尖一页页滑过,直到最后一页。

那里的字迹似乎比前面任何一页都更用力,几乎要划破纸背。

“1993年7月15日,晴。厂里开大会,宣布改制,我的名字在第一批下岗名单上。走出厂门口的时候,天特别蓝,我没哭。因为我看见闺女背着书包,在马路对面的校门口等我。她冲我笑,露出一口小白牙。我不能哭。”

轰然一声,赵小芸脑中的弦彻底断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她一直以为母亲早已走出了下岗的阴影,以为那些岁月不过是人生一段轻松翻篇的过往。

她攥紧了日记本,背靠着冰冷的墙壁,缓缓蹲下身子,将脸埋进膝盖。

压抑了半生的真相,在这一刻,化作滚烫的洪流,灼烧着她的灵魂。

不是母亲不愿说,不是她不曾痛过,而是她把所有的惊涛骇浪,都咽下去,酿成了对女儿无言的爱。

那一夜,赵小芸没有合眼。

她将母亲日记里最触动人心的片段一一摘录,又从老相册里翻出几张泛黄的工厂照片,配上自己低沉的旁白,连夜制作成一份十分钟的音频纪录片。

她给它命名为——《不哭的人》。

在点击发布的那一刻,她犹豫了。

这会不会揭开母亲的伤疤?不哭的人

最终,她点选了“仅好友可见”,并附上了一句冷静到近乎撇清关系的话:“这是我妈的故事,不是我的。”她以为这只是一次对内的私人纪念,却没想到,命运的齿轮已然开始疯狂转动。

不到半天,这个链接被某个好友匿名转发到了一个高校口述史研究社群里。

紧接着,如同病毒般扩散开来。

标题被好事者改成了更具冲击力的——《下岗潮中最沉默的群体:那些“不哭”的母亲们》。

苏霓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看到这个链接的。

点开一听,那熟悉又克制的旁白让她瞬间锁定了来源。

电话几乎是立刻就拨了过去,语气是前所未有的严厉:“赵小芸!你疯了吗?你把阿姨的日记公开了?你问过她同不同意吗?”

电话那头传来赵小芸压抑的哽咽:“我没敢……我怕她生气。但是……但是今天早上,她醒过来,拉着我的手,含含糊糊地说,‘那个……那个片子,我……听了。’”

苏霓的怒气瞬间凝固,化为沉默。

片刻后,她的声音轻了下来,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那就让她自己决定删不删吧。”挂断电话,苏霓打开手机相册,熟练地滑到一个加密的文件夹。

她点开一张严重泛黄的合影,那是她大学时第一次主持校园直播活动后的后台抓拍。

照片里,她笑得灿烂,而角落里,她的父亲穿着一身不合时宜的西装,双手抱胸,嘴角挂着一丝冷笑。

她还记得他当时的话:“你以为你说的那些话,真的有人听?”她盯着照片,点了删除,指尖悬停,又点了恢复。

最终,她长叹一声,将照片设为了私密。

与此同时,京城。

陆承安正坐在司法厅的会议室里,参与修订《非官方文化记录管理条例》的草案讨论。

一位老派学者提议,为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应设立“敏感内容黑名单”,对部分私人记忆的公开传播进行严格限制。

陆承安推了推眼镜,平静地开口:“我举个反例。如果当年我们禁止所有人讲述饥饿,那今天的年轻人,又该如何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他环视全场,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封堵不是保护,而是阉割。我建议,将‘黑名单’制度,改为‘知情同意分级授权机制’,并增设‘家庭成员授权条款’。”他顿了顿,强调道:“保护记忆的前提,是尊重活着的人的感受。真相需要勇气,但讲述真相更需要权利。”一番话让会议陷入沉思。

草案最终表决,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一条,被编号为“第十七条”。

另一边,林晚直接带着一个定制的U盘来到了医院。

U盘外壳是温润的木质,上面用激光刻了一朵小小的云彩。

“我把你妈的原声日记片段提取出来,做了降噪处理,背景音换成了老纺织厂的下班铃声。”她把U盘递给赵小芸,“我还加了个开关,播放前必须手动输入密码——密码只有阿姨自己知道。她能决定谁可以听,什么时候听。”

赵小芸含着泪接过,那U盘仿佛有千斤重。

第二天,在征得母亲同意后,她陪着母亲来到了社区广播站。

这一次,老人不再沉默。

她亲手在键盘上敲下密码,对着麦克风,用还不太流利的语调,缓缓地,说了五分钟。

最后一句,她说得格外清晰:“闺女,妈以前不说,是怕你跟着心疼。现在不怕了,因为你长大了。”

当晚,市电视台一档深夜读书栏目临近结束时,画面突然切断,插播了一条没有任何预告的短片。

黑白的画面,粗粝的质感,一位白发妇人坐在床边,缓缓讲述着工厂关闭那天的故事。

镜头扫过病房墙上贴着的一张旧报纸,上面的标语依稀可见:“团结一心,迎接变革”。

短片结尾,没有记者署名,没有栏目包装,只有一行白字,静静地浮现在屏幕中央:“本节目由一位母亲授权播出。”

赵小芸看着电视,久久无法言语。

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是母亲发来的一条微信,打字很慢,但意思明确:“明天,我还想去录一段。”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夜空。

远处,一栋写字楼的某个窗口还亮着灯。

那是她们当年创办“落叶计划”时租用的第一个办公室。

不知何时,那空置已久的窗台上,竟多了一盆绿植,在夜色中舒展着叶片,那形状,像极了一枚正努力张开的耳朵。

那一夜,吹拂过整座城市的晚风,似乎都带上了无数细碎的呢喃,轻声钻进那些刚刚学会倾听的耳朵里。

巨大的沉默已被打破,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被唤醒的土地上,下一个苏醒的,将会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