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58章 妈,我想听你说一次

死寂过后,最先苏醒的是声音。

不是惊天动地的炸雷,而是细密的、无孔不入的蝉鸣,像无数根滚烫的钢针,扎进初夏清晨微凉的空气里。

苏霓睁开眼,天光已透过百叶窗,在墙壁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琴键。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摸索手机,也没有打开电视,任由那个喧嚣的世界暂时与自己隔绝。

这三天,她如同一个引爆了炸药后藏身于掩体后的工兵,听着远处传来的轰鸣与回响,却始终没有探出头去。

阳台上,一杯新沏的龙井升腾着氤氲的热气。

她赤脚踩在微凉的地板上,端着茶杯,目光投向楼下那片葱郁的树冠。

她知道,那片绿荫之下,整个世界正在因为她点燃的一根火柴而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

“民间联播”早已脱离了她最初的设想。

它不再是一个项目,一个作品,而是一场席卷网络的文化复调运动。

她从几个朋友的只言片语中得知,顶尖学府里,历史系的学生自发组织了口述史工作坊,邀请那些被时代遗忘的退休工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老旧的社区活动中心,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举手报名,说自己愿意把一辈子的经历录下来,“免得带进棺材里,便宜了阎王爷”;甚至在那些信号微弱的边远山区,支教老师们也翻出了尘封的旧式录音机,开始挨家挨户地收集正在消亡的方言和歌谣。

这不是她的胜利,也无关乎她个人的荣辱。

苏霓抿了一口滚烫的茶,茶水的苦涩瞬间在舌尖炸开,随即化为一丝奇异的回甘。

她意识到,自己无意间起草了一份记忆的契约,而现在,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正用自己的声音,在上面签下名字。

他们共同认领了这份属于所有人的遗产。

同一时刻,数百公里外的司法厅家属大院,陆承安刚刚挂断一通来自老友的电话。

电话那头,老友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与关切:“承安,网上那个‘学生自制纪录片’的事,闹得有点大。有几个部门觉得这属于未经审批的私自传播,性质不太好,问我们这边要不要提前介入,给个法律意见?”

陆承安站在书房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的晨光勾勒出他挺拔而沉静的轮廓。

他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声音平稳得像一口深井:“如果批评的声音,是来自那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那才说明我们有问题。说明我们过去几十年讲给他们的故事,还不够真,不够让他们信服。”

一句话,让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挂断电话,陆承安没有半分犹豫。

他转身走向那排顶天立地的红木书架,熟练地抽出其中一本。

书架深处,藏着一个上了锁的箱子。

他打开箱子,里面静静躺着一叠微微泛黄的手稿。

那是十多年前,他还是个充满锐气的法学博士时,亲手起草的《非官方文化记录保护建议稿》。

当年,这份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建议稿,在递交上去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他轻轻抚摸着纸张上略显稚嫩却力透纸背的字迹,指尖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余温。

他将这份手稿小心翼翼地取出,翻开书桌上一本同样泛黄、书页边缘卷起的《民法通则释义》,轻轻地将手稿夹了进去。

那本书,是苏霓送给他的第一份生日礼物。

那一年,他们初识,都还是相信单凭理想与热忱便能改变世界的年纪。

城市的另一端,一间灯光幽暗、被无数屏幕包围的房间里,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化作一道道残影。

她登录了自己的私人服务器,“声音星图”的核心数据库。

尽管前端入口已经按照苏霓的要求关闭,但后台的数据洪流却从未停止。

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新音频,正通过她预设的p2p分布式网络,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无数个匿名的节点之间自动归类、同步、备份。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几乎无法被根除的系统。

她本可以一键切断所有连接,让这个系统彻底死亡。但她没有。

屏幕上,无数绿色的数据流汇聚成一片闪烁的星海。

她凝视了片刻,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

她反而另外编写了一段极简的代码,像一个幽灵般注入系统。

这段代码的作用只有一个:将所有新上传的、未经审核的数据,全部标记为“野生记忆”,并且设定在每个月的初一零点,自动清理掉所有上传者的Ip地址和设备信息等元数据痕迹。

她为这片星海,披上了一件完美的隐形衣。

许文澜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构筑密不透风的围墙去封锁,而是让系统本身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隐形生长,像藤蔓一样,沿着墙缝,悄无声息地爬满整座城市。

当冰冷的技术拥有了野火般的生命力,它便再也无法被轻易扑灭。

几乎在同一时间,赵小芸推开了一家老式照相馆的玻璃门。

门上的风铃发出一串清脆的响声。

照相馆里弥漫着旧相纸和药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白发苍苍的老板正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巨大的泛黄合影放在扫描仪上。

那是一张八十年代末某个国营纺织厂的全家福,上百张笑脸挤在一个镜头里,照片背后,用钢笔写着一行秀气的字:“我们,最后一天上班。”

赵小芸的心猛地一颤。

她忽然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是这样一个纺织厂的质检员,穿着蓝色的工服,每天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穿梭。

但关于下岗那天的情景,母亲在家中却从未提起过一个字,仿佛那一天从她的人生中被硬生生剜去了。

所有的痛苦与不甘,都被她用日复一日的沉默,死死地压在了心底。

一个强烈的念头攫住了她。

她下意识地从包里掏出那支小巧的随身录音笔,这是她为了“民间联播”项目特意买的。

她走到那张巨大的合影前,对着照片上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笑脸,也像是对着一个看不见的镜头,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了一句:

“妈,我想听你说一次。”

话音刚落,一股热流毫无征兆地涌上眼眶,视线瞬间变得模糊。

这是她第一次,为自己录音。

为了那个藏在母亲心里,也藏在自己心里的,从未被触碰过的伤口。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林晚,刚刚签收了一份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的匿名快递。

拆开层层包裹,里面没有信件,没有威胁,只有二十张手绘的地图。

纸张是普通的素描纸,画风质朴甚至有些笨拙,但每一张都精确地标注着一个城市“银杏记忆角”的具体位置——某个公园的长椅,某个大学的图书馆窗边,某个废弃工厂的门卫室。

她一张张翻过,在每一张地图的背面,都用同一种笔迹写着一句话:

“我们在你没去过的地方,种下了种子。”

林晚握着那叠地图,沉默了良久。

这些“银杏记忆角”,是她最初为了方便人们线下交流而提出的概念,只在几个核心群里发布过。

她从未想过,这个小小的火种,竟已被人悄悄带往了全国各地,在她们看不见的地方,燎原成一片星火。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点开那个名为“m00015”的文件夹。

这是“民间联播”的第十五号素材库。

她选中了其中第一段刚刚上传的音频,将其重命名为——《地图上的风》。

音频的内容很简单,是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问他的爷爷:“爷爷,为什么故事里说,你们那时候的人都不敢哭啊?”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长久的沉默后,缓缓响起,带着风沙般的质感:“因为……怕一开口,就停不下来。”

傍晚时分,燥热了一天的城市终于有了一丝凉意。

苏霓独自一人,散步到城市边缘的一片巨大拆迁区。

这里曾是“落叶计划”最早的试点社区,如今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出长长的、破碎的影子。

废墟的中央,景象却有些奇异。

一棵刚没过膝盖的小银杏树,被几根生锈的铁栏杆小心地围了起来,像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珍宝。

树干上,还钉着一块歪歪扭扭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几个大字:“别拆,它听得见。”

推土机的轰鸣声在不远处时断时续,仿佛一头随时会扑上来的钢铁巨兽。

苏霓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着银杏树下湿润的泥土。

忽然,她的掌心传来一阵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瘙痒——一缕纤细的藤蔓,正固执地从碎裂的砖缝中,奋力探出它嫩绿的、带着绒毛的芽。

她凝视着那点新绿,没有说话,只是从地上捡起一片干枯的落叶,轻轻地盖在了那嫩芽上。

像是在保护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又像是在盖住一个正在安静呼吸的秘密。

远处,工地的探照灯骤然亮起,几道刺眼的光柱划破暮色,在巨大的废墟上移动、扫射,仿佛有谁在黑夜中悄悄点亮了眼睛,开始搜寻着什么。

她没有抬头。

她不知道,一场真正针对“记忆”的清算,正以另一种更森严、更具穿透力的形式,在无数个同样的深夜里被悄然酝酿。

那将是一张无形的网,从代表着绝对秩序的最高处撒下,它的目标不是废墟里的藤蔓,而是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如何讲述故事的,最年轻的头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