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24章 课本外的考试

指尖停在最新的数据报告上,苏霓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屏幕,落向了那通刚刚挂断的电话。

教育部教材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重量。

然而,对方谨慎的语气,反倒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而非居高临下的审判。

这微妙的姿态,比任何直接的诘问都更让苏霓感到——游戏,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这股将他们推入深水区的暗流,并非源于今日。

它早在林晚踏入第一家出版社时,就已埋下伏笔。

“这类题材……能进校吗?”那是一家国内顶尖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推了推眼镜,话语里满是过来人的犹豫与善意提醒。

这个问题,像一道无形的墙,挡在了《未评分的答案》面前。

林晚碰了几次壁,每一次都几乎是同样的回复。

她没有气馁,反而从这些拒绝中嗅到了一丝机会。

墙既然存在,那就不要去硬撞,而是想办法开一扇门。

在一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她豁然开朗,立刻修改了整个出版方案。

她不再孤立地推销一本“学生作文集”,而是将其包装成一个“师生共创教育项目”。

她精心挑选了十所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层级的中学,联络了那些同样在“记忆角”上发光发热的语文老师,邀请他们联合署名主编。

书稿的体例也彻底改变,不再是单纯的作品罗列,而是在每篇文章后附上由老师们撰写的“教学指南”,清晰地标注着:“可用于班会课主题讨论”、“可作为语文写作拓展素材”、“可融入德育课程思辨环节”。

当全新的方案摆在出版社面前时,对方的眼睛亮了。

封面设计也刻意为之,朴素至极,蓝白相间的色调,方正的宋体字,像极了任何一本正规得不能再正规的教辅读物。

它不再是一本可能引发争议的“禁忌之书”,而是一件趁手好用的“教学工具”。

这精妙的障眼法,让出版社看到了绕开红线的可能。

然而,就在林晚巧妙破局的同时,陆承安早已布下更深远的棋局。

作为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出版许可只是第一关,真正的风险在于后续无法预料的审查延迟,甚至撤销。

他没有把宝押在出版流程上。

他走了另一条路——学术。

他迅速联络了几位在国内教育学界颇有声望的学者,协助他们以《青少年历史认知与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为名,成功申请了一个国家级社科基金的子课题。

在这份严谨的学术立项报告中,《未评分的答案》被巧妙地定义为项目的关键部分——“田野调查原始资料汇编”。

这一定位,瞬间将书的性质从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转变为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内部资料。

它拥有了一道坚实的学术防火墙,即便出版受阻,也能以课题研究的名义,小范围地“汇编”“分发”,拥有天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与此同时,陆承安还在律所内部的一次高级培训中,抛出了一个全新的案例研讨:“当公民个体的记忆权利遭遇系统性的表达限制时,现行法律框架能为我们提供哪些隐蔽的出口与合法的抗辩空间?”他要做的,不只是为这一本书保驾护航,更是要训练出一批懂得如何在这片复杂地带导航的法律精兵,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无数个“《未评分的答案》”提前准备好武器库。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战线上,用最专业的方式,为这颗即将破土的种子构筑着层层保护。

但谁也没想到,引爆这一切的,是一个完全不在计划内的偶然。

一段粗糙的课堂录播视频,不知被哪个学生传到了网上。

画面摇晃,声音嘈杂,却记录了无比真实的一幕。

一个瘦高的男生站在讲台上,用略带颤抖的声音朗读着他的作文——《爸爸的另一个名字》。

他讲述了自己的父亲,在九十年代为了躲避一场无妄的债务纠纷,被迫改名换姓,远走他乡。

如今生活安稳,父亲想换回自己原来的名字,那个刻在祖坟墓碑上的名字,却被冰冷的户籍系统以“无充分历史依据”为由屡次拒绝。

“我的爸爸,只是想找回他自己,为什么这么难?”男生读到最后,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整个班级陷入了长久的、令人心悸的静默。

然后,是班主任沉重而坚定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响:“课本上没有教过我们这些,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标准答案。但今天,这篇作文教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必须学会,也必须有勇气去问一句,为什么。”

视频的原始标题平平无奇,但在被转发了数千次后,一个网友将其改成了《中国最不该被扣分的作文》。

仿佛一颗引爆舆论场的深水炸弹,这个标题瞬间点燃了无数人的情绪。

播放量在一夜之间,从几万冲破千万。

视频下的评论区,成了一片汹涌的情感海洋。

人们不再讨论作文的文笔,不再讨论考试的分数,他们开始讲述自己的、家人的、听说的那些被抹去、被更改、被遗忘的名字和故事。

这把火,直接烧到了教育部。于是,便有了那通打给苏霓的电话。

挂断电话,苏霓缓缓滑动鼠标,点开了那份不断更新的《银杏计划推进表》。

在“社会影响力”这一大项下,她找到了“课标外教学场景嵌入”这一子栏目,然后在后面的状态栏里,用鼠标轻轻点了一下,将其从“探索中”改为了“阶段性突破”,并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勾。

就在这时,许文澜的新邮件弹了出来。

标题只有三个字:“新风向”。

邮件正文是一份最新的“记忆角”用户画像分析报告。

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平台新增用户中,十八岁以下青少年群体的占比,历史性地从个位数飙升到了百分之三十五。

报告的最后,许文澜加了一行手打的备注,没有用任何数据图表,只是一句简单的话。

“他们开始提问了——而提问,就是风的起点。”

苏霓的视线久久地停留在这行字上。

窗外,秋日的风卷起几片银杏叶,在空中打着旋。

她的手机在桌上嗡嗡震动,是出版社的林总编发来的信息,字里行间透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与一丝探寻,询问下一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热度。

紧接着,团队内部群里也开始有同事在@她,兴奋地讨论着那通来自教育部的电话。

一切似乎都在催促着她,要立刻、马上做出反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然而,苏霓却缓缓地靠向了椅背,将手机屏幕按熄,没有回复任何一条信息。

她没有立刻联系出版社,也没有向团队宣布任何所谓的“胜利”。

她的目光越过窗外的银杏树,望向了更高、更远的天空。

风已经起了,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初起的风往往最是变幻莫测。

它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在扬帆之前,她需要做的不是庆祝,而是等待。

她需要辨明风向,看清这股由无数个“为什么”汇聚而成的风,究竟会吹向何方。

这,已不再是一场短跑冲刺,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远航,任何一个草率的决定,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