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14章 老师不是传声筒

那无形的枪口带来的刺骨寒意,并未让苏霓退缩分毫,反而激起了她骨子里最深沉的战意。

她知道,对方已经亮出了底牌,而现在,轮到她出牌了。

几乎是同一时刻,许文澜的声音在加密频道中响起,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苏姐,引爆了!好几个省级教师群都在吵,一个云南的乡村老师,直接在四百多人的大群里发问:‘如果我们世世代代教给孩子的,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真相’,那我们和当年史书上那些颠倒黑白、为虎作伥的刀笔吏,又有什么区别?’”

那句话如同一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寂静被打破,无数潜水的教师被这句锥心刺骨的质问给炸了出来。

“说得好!教书育人,不是当传声筒!”

“可我们能怎么办?教案是上面定的,考试范围是上面划的,我们不照着讲,学生怎么考试?”

“考试……考试……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考试吗?难道我们站上讲台,就是为了培养一群只会考试的机器?”

争论如野火般蔓延,压抑已久的良知与现实的无奈剧烈碰撞,迸发出刺目的火花。

苏霓的眼神骤然锐利起来那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源自系统内部最纯粹的初心——为人师表的尊严。

“小芸,”苏霓的声音冷静而果决,“给你一夜时间,把我们手头那一百多份口述材料,剪成一个十分钟的微纪录片。不要任何旁白,不要任何配乐,只要最原始的画面和当事人的声音。片名叫《讲台背后的沉默》。”

赵小芸眼中闪过一丝困惑:“只给谁看?”

“五个特级教师,”苏霓报出五个在全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名字,“只发给他们,附上一句话:您可以选择不播,但请您先看完。”

这是一种阳谋,一种直击人心的阳谋。

它不强迫,不煽动,只是将血淋淋的真实摆在这些教育界的泰山北斗面前,考验着他们毕生引以为傲的师德。

三天后,江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场省级语文公开课正在进行。

主讲人是名单上的五人之一,特级教师李正南。

他年近六旬,头发花白,讲课风格向来以沉稳严谨着称。

台下,一百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正襟危坐,教育厅的督导组领导坐在第一排。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直到李正南讲完《陈情表》的最后一个字。

他没有像教案上写的那样进行课堂总结,而是沉默了片刻,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或期待、或困惑的脸。

然后,他转身,平静地点击了鼠标。

巨大的多媒体屏幕上,预设的课件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粗糙、摇晃的镜头。

一个布满皱纹和老年斑的男人出现在画面里,他对着镜头,声音沙哑地叙述着自己被“注销”的经历。

没有技巧,没有渲染,只有最朴素的陈述,却像一记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现场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十分钟的影片,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当片尾,那个被遗忘的老人抬起浑浊的双眼,一字一顿地说出“我……不是逃犯”时,现场能听到清晰的抽泣声。

影片结束,黑色的屏幕上,只有一行白字:《讲台背后的沉默》。

督导组的领导脸色铁青,猛地站了起来,厉声质问:“李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谁允许你播放这些未经审核的非指定素材的?”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正南身上。

这位教了一辈子书的老教师,此刻却异常平静。

他推了推眼镜,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报告厅:“我在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五款赋予我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我的教学自主权。”

话音刚落,台下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掌来。

紧接着,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

事件的发酵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不知是谁将现场的视频片段传到了网上,“老师有权说真话”的话题在短短几小时内冲上热搜,引爆全网。

“抓住这个机会!”陆承安的电话第一时间打了进来,语气里是律师特有的冷静与兴奋,“舆论的势已经起来了,现在需要制度的‘法’来承接!”

他几乎一夜未眠,迅速起草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关于保障教师学术表达与教学自主权的法律意见书》,明确提出:“教育不是宣传的延伸,教师的职责是启迪心智,而非成为政策话术的复读机。”他联合了国内十位顶尖的法学与教育学专家联署,通过全国人大的官方信访渠道,将这份沉甸甸的文件递交上去。

同时,他指导李正南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主张其“因坚持专业判断与职业良知而遭受变相排挤与职场霸凌”,巧妙地将一个个案,上升为一场关乎整个教师群体职业尊严的制度性争议。

与此同时,林晚的行动也已展开。

她联络了各地参与过“记忆角”活动、内心早已埋下火种的教师们,组建了一个名为“薪火”的独立教案协作组。

利用她高超的技术能力,林晚在一个高度加密的境外服务器上搭建了共享平台,鼓励老师们上传自己编写的、跳出官方框架的教学设计。

“这不安全,”有老师担忧,“万一被发现……”

“知识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林晚在群里回复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短短一周内,平台上汇集了超过两百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教案。

《从一个骨灰盒的归属看现代公民的权利边界》、《假如我被‘注销’了,谁能证明我存在过?》、《户口本、身份证与“我”: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这些标题大胆而深刻的教案,如同一把把锋利的钥匙,试图打开学生们被禁锢的思想。

许文澜将这些文档精心整理打包,命名为“民间课标·第一辑”,通过无数个匿名渠道,公开发布在互联网上。

战火,从线上烧到了线下。

赵小芸策划的“换课行动”悄然启动。

五位亲历者的子女,以“家长助教”的身份,走进了五座不同城市的中学课堂。

在临江一中,高二(三)班的思政课上,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走上讲台。

她没有带ppt,手里只拿着一张泛黄的、边缘已经磨损的硬纸卡片。

她把它高高举起,对着台下五十多双好奇的眼睛,声音微微颤抖:“同学们,这是我爸爸生前的工作证。你们的课本里,或许会把他的经历写成一行冰冷的文字,称之为‘极少数历史遗留问题’。但我想告诉你们,这所谓的‘极少数’,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就是我的爸爸。”

教室里一片死寂。

一个坐在前排的男生突然高高举起了手,他的眼圈红了:“老师,我……我能把这节课录下来,拿回去给我妈妈看吗?我外公……好像也是……”

然而,反击来得比预想中更快,也更猛烈。

当晚,苏霓接到了紧急消息:省教育厅组织联合检查组,以“违规组织校外教学活动”、“使用未经审批的有害教材”为由,突击检查了“薪火”协作组三名核心成员所在的学校,并当场宣布,对三人予以停职反省处理。

电话那头,赵小芸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焦虑。

苏霓听完,脸上却露出一丝冰冷的笑意。

“他们终于坐不住了。”她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骇人的光芒,“他们以为这是将军,却不知道,这恰恰是把自己送进了我的射程。”

她转向许文澜,下达了最后的指令:“把我们发布的‘民间课标·第一辑’全部内容,连同这三份盖着红章的停职处分通知,一字不改,同步上传到教育部官方的‘阳光政务’公开信箱和投诉平台。标题就用:请问教育部,这些历史,哪些可以教?这些老师,谁能当?”

二十四小时之内,教育部平台的留言区被彻底引爆,留言数量突破一万条。

国内数所顶尖大学的教育学院、法学院纷纷发表声明,呼吁“尊重教师专业尊严,保障学术讨论自由”。

舆论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向了那座看似坚不可摧的权力大坝。

苏霓合上笔记本电脑,窗外已是黎明。

这场席卷全国的风暴,正是由她亲手掀起。

她知道,对方绝不会轻易认输。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加密手机发出了一声极轻微的震动。

不是团队内部的通讯,也不是任何已知的联系人。

屏幕上,只有一条刚刚抵达的新消息。

发信人的Id是一串毫无意义的乱码,但信息末尾的电子签名,却让苏霓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是一个她只在最高级别的内部文件上见过的名字,一个以政治手腕和铁血风格着称的系统内高层人物。

信息的内容简单到近乎傲慢,却又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舆论的剑,伤人也伤己。谈谈?”

一个问号,却像一枚即将被按下的核按钮,预示着这场战争将从公开的战场,转向一间密不透风的黑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