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12章 课本里长出树

教育部派来的工作组气氛严肃,为首的中年男人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直接剖开人心。

他们坐在苏霓对面,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微弱的送风声。

这阵仗,不像是来调研,倒更像是来问罪。

苏霓没有丝毫的紧张。

她甚至没有碰一下桌上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关于“空骨灰盒”案件的始末陈情。

她只是平静地打开投影仪,屏幕上亮起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组冰冷又灼热的数据。

“各位领导,在讨论具体的争议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样东西。”她的声音清澈而稳定,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这是我们纪念馆的‘记忆角’项目在过去三个月里,收集到的部分数据。”

屏幕上,一个巨大的数字跳了出来:12,847。

“一万两千八百四十七条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述历史记录。”苏霓的指尖在笔记本电脑上轻轻一点,数据图表发生了变化,一个高达百分之九十一的扇形区被标成了刺目的红色。

“其中,百分之九十一的记录,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因基层治理失范、历史问题处理不当,对家庭几代人之间造成的信任撕裂与情感创伤。”

她没有提那篇论文,更没有提那场官司。

她只是像一个最客观的研究员,将一个个匿名的、浓缩了悲欢离合的故事,化为冷峻的数据,呈现在这群决定着未来的政策制定者面前。

“一个孩子的爷爷,因为当年的某个身份认定,一辈子抬不起头,直到去世,家人还在为一张证明奔波。这个孩子问我们,为什么课本里的英雄那么光辉,他的爷爷却像个活着的罪人。”

“一位母亲,因为娘家在特殊时期的土地问题,几十年不敢回乡,她的女儿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外婆葬在哪里。女儿问我们,是不是有些历史,注定只能成为秘密。”

苏霓关掉投影,会议室重归寂静。

她环视着陷入沉思的工作组成员,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所以,各位领导,孩子们不是不相信历史,他们只是不相信那些言辞闪烁、不敢直面伤痛的大人。”

长久的沉默之后,工作组组长深吸一口气,他没有再提“争议问题”四个字,只是对助手说:“把苏馆长提供的所有资料,全部拷贝一份,我们带回去。”

就在工作组返京的同一天,陆承安的雷霆一击也精准地送达了教育部的最高决策层。

一份名为《关于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公共记忆与公民权利”专题的建议案》的报告,被他通过特殊渠道,直接递交到了课程改革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手中。

这份建议案,远非一份空泛的学术报告。

它的附录,才是真正的杀招。

附录一,是周茂才亲笔写下的那份“心里账”,字字泣血,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身份标签,而被剥夺了尊严、家庭和最终的安息之地。

附录二,是“空骨灰盒”主题展览上,数千名观众的留言摘录。

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写满了普通人相似的迷茫与痛苦——“我家的事,和这个一模一样”、“原来不止我们一家这样”。

附录三,更是釜底抽薪的一击——来自三千名中学生的匿名问卷调查摘录。

一个个尖锐的问题,直指现有历史教育的苍白与空洞:“如果历史都是完美的,那我们还需要奋斗什么?”、“为什么我们只学习成功,却不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和错误?”

在报告的结语中,陆承安用加粗的黑体字写道:“我们的下一代,需要的不是被无菌环境层层包裹的纯洁叙事,而是直面人性与社会复杂性的勇气和智慧。教会他们理解这一点,是教育者最根本的责任。”

两周后,消息传来,这份石破天惊的建议案,被正式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议程。

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渗透,正在许文澜的操盘下悄然展开。

她秘密联络了多位参与教材编写,但身处外围、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学科专家。

她没有直接塞给他们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份精心制作的“隐形植入包”。

包里没有任何敏感词汇,全都是以“教学案例”形式出现的真实事件改编。

比如,一篇题为《村庄的变迁:集体迁坟引发的土地权属再思考》的案例,深度剖析了某村因历史遗留的坟地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爆发的激烈矛盾。

又比如,一篇《“不存在”的父亲:身份异常对子女社会权利的影响探究》,讲述了一个父亲的档案身份缺失,如何让他的孩子在升学、就业中处处碰壁。

所有案例都隐去了具体的地名、人名和精确的时序,只保留了最具普遍性的结构性矛盾。

这些材料以“最新学术参考与田野调查资料”的名义,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地流入了教材编写的各个分组会议。

专家们在讨论章节逻辑时,会不自觉地引用这些“鲜活”的案例,来支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这一章节的骨架。

如果说陆承安和许文澜走的是上层路线,那么赵小芸则将战火烧向了最广袤的基层。

她策划了一场名为“课本漂流计划”的行动。

她将“记忆角”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口述故事精选出来,重新排版,印制成一本本仿照教科书样式的小册子。

封面设计得朴素又庄重,标题只有一行大字——《我们没学过的历史》。

这些特殊“教材”没有走任何官方发行渠道,而是通过赵小芸多年积累的公益网络和志愿者团队,被悄悄塞进了数百个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图书角。

它们就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唐诗三百首》之间,等待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一个月后,赵小芸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湘西某乡村教师的信。

信里写道:“赵老师,谢谢你们的书。昨天下午的阅读课上,班里最沉默寡言的那个男生突然站起来,指着书里的一页说,‘老师,我爷爷的故事也在这里面’。那一刻,全班四十多个孩子,都安静了。”

而在另一条战线上,林晚的行动则如同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刃。

根据苏霓提供的“净化套餐”线索,她迅速锁定了省内其余十二家与“宏正档案服务公司”有着业务往来的同类企业。

她没有选择报警,因为她知道,这种无形的“净化”很难在法律上被定性。

她选择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让真相自己说话。

她指导着分布在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以“暑期档案整理社会实践”的名义,成功应聘进入了这些公司,成为了暑期工。

在看似枯燥的档案整理工作中,他们口袋里的手机,正悄悄记录下一切。

一段只有一分半钟的手机视频,在一个深夜被匿名上传到了网上。

视频画面有些晃动,但内容却清晰得令人窒息。

一名年轻的员工正坐在一台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一款特殊软件,将扫描好的档案文件中,一个个手写的名字、一串串日期,用鼠标框选后,批量涂抹成黑块。

电脑屏幕旁边的墙上,赫然贴着一张彩色的操作指南,上面用记号笔写着:“红色标记=彻底消除,蓝色标记=可保留模糊影像,注意甄别,宁错勿滥!”

视频如同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舆论场。

人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到,“历史”是如何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进行着精密的、流水线式的“涂改”和“优化”。

“#谁在批量删除我们的记忆#”的词条在短短几小时内冲上热搜第一。

多家深度调查媒体嗅到了血腥味,纷纷跟进,一场席卷全国档案管理行业的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年终,教育部评审会。

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发言人正式宣布,新编初中《社会》教材将进行重大调整,增设一个全新的独立单元——“历史遗留问题与当代公民责任”。

消息传出,苏霓正坐在纪念馆的办公室里。

几天后,她收到了教育部寄来的样章,邀请她作为特约专家进行最终审阅。

她一页页翻过,那些曾经由许文澜“植入”的案例,由陆承安“建议”的逻辑,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泪凝结成的问题,都以一种克制而严谨的方式,被编织进了国家最高级别的教育文本中。

当她翻到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页时,手指微微一顿。

那一页没有多少文字,只有一幅巨大的配图。

画面上,是一棵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巨大银杏树,粗壮的枝干上,挂满了迎风飘动的蓝色丝带。

图片下方,有一行小小的说明,写着:“有些记忆不会消失,因为它已经长成了树。”

苏霓缓缓合上书,胸中翻涌着万千思绪。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向纪念馆的方向。

此刻,纪念馆巨大的外墙投影上,正循环播放着一百位历史亲历者的笑脸,那是他们胜利的宣言。

而在展馆最深处,那个象征着一切开端的展柜裂缝中,那片被周教授女儿亲手放进去的蓝色丝带,经过无数次游客的触碰与拉扯,早已不是最初舒展的模样。

它在狭小的空间里,被岁月和人心,紧紧地缠绕成了一个死结,像一枚结构复杂的锁芯,又像一枚等待着被某个契机彻底引爆的、沉默的信物。

她赢得了一本书,赢得了一个单元。

但她知道,这只是让更多人看到了那棵树。

而守护一棵正在结果的树,远比种下它要艰难百倍。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手机发出一声轻微的震动。

是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内容极短。

恭喜。

你把树种在了所有人的院子里,现在,等着看它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