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01章 钥匙会发芽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第201章 钥匙会发芽

作者:木头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3:33:14

纪念馆彻底沉入寂静,唯有许文澜办公室的灯光,如同一枚顽固的图钉,将这片黑暗牢牢钉在原地。

她指尖在键盘上疾走如飞,调出了闭馆前最后一小时的全部监控录像。

画面中,那辆黑色的奥迪A6L缓缓驶离,没有丝毫异常。

许文澜没有放过,她将视频倒回,逐帧播放。

就在车辆启动前的一刹那,一个身影从副驾驶的位置上下来。

动作迅捷,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

那人没有走向纪念馆,而是绕到了车头另一侧,径直走向那棵枝叶扶疏的银杏树。

他弯下腰,身形被树影完全吞没,像是在地上寻找着什么。

几秒后,他直起身,手心似乎握着一件极小的东西,迅速返回车内。

车辆随即绝尘而去。

许文澜瞳孔骤然一缩。

她猛地将画面拉到最大,分辨率的极限让男人的脸部模糊不清,但他的动作却被清晰地捕捉下来。

他捡起的,是一片枯黄的银杏叶——正是那片恰到好处地遮盖住“已注销”标签的叶子!

这不是巧合,是巡查!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攀升。

她立刻拨通了物证中心的电话,声音冷静得可怕:“紧急任务。银杏展柜外表面,需要做一次全面的残留物痕迹提取和分析,最高优先级。”

三日后,一份加密报告出现在许文澜的电脑上。

结果令人震惊:在展柜玻璃的微观划痕中,检测到了叶脉组织,而叶脉上,附着着一种极其微量的磷光性化合物。

经过数据库比对,其化学成分与八十年代档案馆用于绝密文件防伪的油墨,吻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林晚看着报告,一字一句地敲下结论:“这不是一次性的销毁行动。‘东仓’系统不仅没有被彻底废弃,反而至今仍有人在定期巡查每一个关键节点,确保它们‘死’得足够安详。”

这个结论,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团队核心成员之间炸开。

苏霓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如铁。

她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每一声都像战鼓的预备号角。

“被动等待等于坐以待毙。”她的声音斩钉截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把水搅浑,看看到底谁会浮上来。”

一个大胆的计划迅速成型:兵分两路,虚实结合。

苏霓亲自挂帅,以名下基金会的名义,向市文旅局递交了一份名为《城市湮没历史与集体记忆遗产普查》的专项经费申请。

项目计划书里,用最严谨的学术措辞,光明正大地列出了一条调研目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市应急档案中转站的旧址现状进行勘探与评估”。

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堂而皇之地投下了一块巨石,就是要看涟漪会扩散到何方,会惊动哪些深藏水底的巨鳄。

与此同时,陆承安的雷霆行动也已展开。

他没有选择任何迂回的路径,而是祭出了法律的阳谋。

一份措辞严厉的书面申请被直接递交至市档案局,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要求公开“东仓甲库”的具体物理位置、现行管理机构以及权限归属。

更狠的是,这份申请的抄送单位,赫然写着“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

从地方到中央,一个不留死角的行政施压闭环瞬间形成。

要么依法公开,要么,就准备接受来自更高层级的质询。

双管齐下,一张无形的大网就此撒开。

而林晚,则继续扮演着她那个不起眼的实习生角色,像一枚楔子,更深地嵌入市政系统庞杂的肌理之中。

她在堆积如山的过期档案目录里,不眠不休地翻找了近四十个小时后,终于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发现了一个名为“东仓专项”的牛皮纸袋。

最近一次的流转记录,就在三天前——恰好是许文澜发现磷光物质的那一天!

处理意见栏上,一排苍劲有力的手写批注刺入眼帘:“甲库封存状态未变,钥匙链第七枚仍由原责任人保管。”

“原责任人”!

林晚的心脏狂跳起来。

她顺着这条线索,如同猎犬嗅到了血腥味,一路追查下去。

半天后,一个名字浮出水面:陈国栋,退休老干部,曾长期主管市政法系统的后勤保障工作,现居于燕归湖疗养院。

第二天,赵小芸便换上了一身朴素的套装,戴着黑框眼镜,以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手捧果篮和慰问品,敲开了陈国栋的房门。

老人精神矍铄,对于“组织”的关怀显得十分健谈。

赵小芸以请教八十年代机关工作历史为由,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保密”与“责任”。

在轻松的闲聊氛围中,陈老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他每年清明节,都会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信里什么都不写,只有一张白纸,但信纸的右下角,永远印着一个很小的蓝丝带图案。

他说,这是他和一位“老战友”的约定,只要信还在,就说明一切安好。

赵小芸不动声色,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

她走后,许文澜的指令随即发出。

通过疗养院那位早已被策应的护士长,团队拿到了过去几年所有匿名信的扫描件。

许文澜将所有信封的邮戳信息导入系统进行比对,一个共同的地点跳了出来:城西老邮局。

她立刻入侵了该邮局网点的监控系统,调取了近五年来每年清明节前一周的所有录像。

这是一项浩如烟海的工作,但许文澜的双眼如同最高精度的扫描仪。

在海量的人流中,她锁定了一个目标。

一个总是穿着灰色夹克的男人,每年都在几乎同一时间出现,他戴着帽子和口罩,面部遮挡得严严实实。

但一个无法掩饰的细节暴露了他——他的右手小指,缺失了半截。

更致命的是,许文澜在一段高清画面中捕捉到,此人每次寄完信,都会习惯性地去隔壁的报刊亭买一份《参考消息》,而他掏钱付款时,用的是左手。

许文澜将画面定格,另一份资料同时在屏幕上弹出——市委副秘书长钱卫东的公开活动影像。

在一场剪彩仪式上,他鼓掌的双手被清晰拍下:右手小指,同样只有一半。

而在另一场座谈会上,他习惯性地用左手转笔。

一切都对上了!

陆承安收到消息,立刻调整了策略。

他不再纠结于“查阅权”的正面强攻,而是向省人**工委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公共记忆遗产权属登记制度的立法建议》。

这份建议书,如同一柄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向了对方的软肋。

他提出:“凡涉及公民身份历史变更、社会评价重新定义的核心历史文件,其本质已超越普通档案,应被视为不可分割的集体精神遗产。其保存与向社会开放的义务,不应因保管机构的撤销或职能变更而终止。”

在提案的附录中,他附上了“某退休公职人员口述材料”和“某邮局监控影像截图”,隐去了所有具体姓名和地点。

这既是施压的证据,也是一种警告:我们已经掌握了你,但留有余地。

风暴眼正在形成。

深夜,城西老邮局对面的暗巷里,苏霓独自一人坐在车中,眸光比夜色更深。

白天,她已借口报刊亭后巷管道维修,悄无声息地在报刊亭的棚顶边缘,安装了一枚口香糖大小的微型录音笔。

同时,她让人买断了报刊亭未来三天的所有《参考消息》。

第二天清晨,那个熟悉的身影如期而至。

灰夹克,低帽檐。

当听到老板抱歉地说“《参考消息》卖完了”时,男人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烦躁地与老板争执了几句。

在计划被打乱的怒气中,他转身快步离去,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夹克的衣角,在擦过报刊亭摆放报纸的铁架边缘时,被一枚几乎看不见的、带有微弱磁性的追踪芯片,轻轻“吻”了一下。

许文澜的耳机里,传来了芯片被激活的微弱信号。

“他上车了,正在向城郊方向移动。”

信号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决绝的轨迹,最终,在一个标示为“废弃”的区域停下。

许文澜立刻调动军用级卫星地图,将该区域放大至极限。

一座巨大的废弃粮库赫然在目,而通过红外与地质雷达扫描出的地下结构轮廓,与团队从历史档案中翻出的八十年代“特级战备档案库”设计图纸,严丝合缝。

苏霓摘下耳机,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对着通讯器轻声道:“这次,不是我们找钥匙,是钥匙自己开了门。”

话音刚落,远方那座死寂的粮库顶端,一个不起眼的通风口,忽然飘出了一缕极淡的青烟。

夜风中,一片焦黑的纸屑打着旋儿,无声地升向漆黑的天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