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91章 种下去的名字,开出了路

风暴来临前的空气,凝滞得如同固体。

数字世界里,另一场风暴正以亿万次的计算速度,呼啸着席卷而来。

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冰冷的指令,她面前的屏幕上,一张覆盖全国的地图正被无数闪烁的数据点重新定义。

这不再是简单的“沉默代价地图”,而是它的升级版——一个接入了气象、地质甚至人口流动模型的恐怖预测系统。

她要做的,不是记录已经发生的悲剧,而是预判悲剧将在何处滋生。

突然,系统发出一声尖锐的警报。

内蒙古,一个人口稀疏的旗县,数据异常得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近三年,竟有四十六名已被官方系统标记为“死亡”的人员,仍在持续不断地领取低保!

更诡异的是,这些“幽灵”的登记住址,全都指向同一个坐标——一处早已废弃多年的劳改农场。

心脏猛地一缩,许文澜仿佛透过屏幕看到了那片荒原上空盘旋不散的冤魂。

她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将所有线索、数据模型和分析结果加密打包,伪装成一份普通的高校社会学研究项目合作邀请,通过一个绝对安全的渠道,转交给了当地一位以死磕硬骨头着称的公益律师。

她深知,直接以国家记忆馆的名义介入,只会激起地方系统的强烈抵触,打草惊蛇。

她要做的,是在千里之外,为前线的战友递上最锋利的刀。

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革命正在街头巷尾悄然萌芽。

林晚在对无数份“留痕土”样本进行分析后,终于总结出了它的传播路径——“三阶渗透模型”。

第一阶,是个体最私密的哀悼,是亲人离去后,不愿洗去的血迹、不愿丢弃的烟头。

第二阶,是家庭内部的传承,是子孙将这些痕迹混合着故乡的泥土,作为一种无声的传家宝。

第三阶,则是社区的共鸣,当足够多的家庭拥有了这份沉重的“传家宝”,它们便汇聚成了公共的记忆。

理论必须化为行动。

林晚不眠不休,编写了一本名为《非语言记忆重建手册》的小册子。

她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最直观的图画,教导人们如何识别、采集、转化身边那些承载着记忆的日常痕迹。

手册首印五千册,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悄悄送往各地的老年大学和社区书屋。

结果超乎想象,三个月内,这本免费的小册子被自发翻印超过两万份。

许多城市的街角、公园里,开始出现一个个小小的“家门口的记忆角”,人们用玻璃瓶装着从自家阳台、旧屋墙角刮下的“留痕土”,旁边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一个名字,一个日期。

民众的情绪像一堆干柴,只差一颗火星。

赵小芸点燃了它。

她通过所有能动用的社交媒体渠道,发起了一场名为“百城共写一日”的活动。

时间,定在10月17日,那个曾经只属于铜岭市的伤疤——矿难纪念日。

她没有设立任何统一的主题或口号,只号召所有愿意参与的人,在那一天,用粉笔、蜡笔,甚至是有色胶带,在任何安全的公共墙体、广场地砖或设施上,标记一句最想让这个世界听见的话。

那天,从冰封的漠河到湿热的三亚,超过三百座城市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书写潮。

城市变成了巨大的留言板。

“我还活着”“我爸没疯,是他忘了吃药”“我们没同意拆迁”“李医生,谢谢你”……这些简单而刺骨的句子,覆盖了天桥的桥墩、公园的长椅、废弃工厂的外墙。

出人意料的是,往日里雷厉风行的城管队伍,这一次却选择了沉默。

甚至在一些城市,当傍晚的雨水开始冲刷字迹时,有陌生人默默走上前,撑开一把伞,为一个陌生的名字挡住冰冷的雨滴。

民意如沸,陆承安顺势而为,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石破天惊的议案——《关于设立国家记忆日的议案》。

他不仅建议将每年的10月17日正式定为“公民表达权纪念日”,更配套推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方案:“历史误注销纠正通道”全国联网系统。

在庄严肃穆的听证会上,面对部分委员的质疑和犹豫,陆承安没有长篇大论,只是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蹲在城市立交桥下的公园里,用一支彩虹色的蜡笔,一遍又一遍地为地砖上一个用粉笔写的名字填色。

有人问她在做什么,小女孩抬起头,眼睛清澈得像一汪泉水,她说:“爸爸的名字太淡了,老师说,写得好看一点,就能永远留下来。”

视频结束,全场死寂。

几位头发花白的委员摘下眼镜,用力地擦拭着眼角。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不再是政治,而是人性。

远在西北,苏霓也收到了这场风暴的回响。

一封来自偏远县城中学教师的信,附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在一座废弃粮站的高墙上,用白色的涂料,一笔一划地复刻着几十年前知青们留下的豪言壮语——“青春不该被退回”。

苏霓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

她立刻回赠了一套专业的录音笔和档案盒,并附上一张便签:“你们那儿的故事,也值得被整个国家听见、看见、存下来。”两个月后,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寄回了国家记忆馆。

里面是整整十二盒磁带,记录了当地从民国到当下的三代人的口述史。

一个念头在苏霓脑中成形。

她立即下令,在纪念馆内增设“地方记忆交换站”。

来自南方的证据,可以印证北方的哭诉;来自东部的血泪,能够唤醒西部的情感。

一张无形的记忆之网,就此覆盖全国,让每一份孤独的呐喊,都能找到回声。

年终发布会当晚,国家记忆馆座无虚席。

大屏幕上,播放着年度纪实短片《名字之路》。

镜头穿过三百多座城市里那些新生的“记忆墙”、“无声台”、“归名碑”,最后,缓缓定格在铜岭市的废弃矿坑。

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生态公园。

草坪中央,铺就着一条蜿蜒的碎石小径。

苏霓就站在这条小径的起点,面对着无数镜头和期待的目光,声音轻柔却带着千钧之力:“这条路,是用那些没被风刮走的名字铺成的。”

她的话音刚落,全场灯光骤然熄灭,陷入一片黑暗。

就在人们惊愕之际,那条碎石小径,却由内而外地,缓缓亮起了无数幽蓝色的微光,如同洒落凡间的银河。

原来,志愿者们在浇筑小径时,将来自全国各地的“留痕土”与无数蓄光石混合在了一起。

此刻,那些白天吸收了光明的石头,正在黑暗中释放出它们的光芒,映照出嵌在其中的、无数细小如尘埃的姓名。

全场震撼,泪水无声滑落。

而就在这璀璨的光芒中,千里之外,一间昏暗的农舍里,一位刚刚在扫盲班学会写自己名字的老妇人,正戴着老花镜,在孙子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往一个旧信封里塞进一张写着她名字的纸条。

在地址栏上,她用尽全身力气,一笔一划,工整地写下:“国家记忆馆,苏主任收。”

然而,当晚深夜,喧嚣散尽,苏霓在亲自整理新一批寄来的“留痕土”包裹时,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陶罐让她停住了手。

罐身粗糙,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只在底部用利器刻着一个奇特的、仿佛族徽又似某种标记的符号。

它不像一个哀悼的痕迹,更像一个路标,一个沉默了太久,终于决定开口的……邀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