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85章 纸做的墓碑,压不住真名

门锁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应声而开。

林晚的心跳几乎冲破喉咙,她死死攥着手机,身体因极度紧绷而微微颤抖。

进来的不是预想中的狰狞暴徒,而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神情疲惫的中年男人。

他看到林晚,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一丝苦涩而了然的微笑。

“别怕,”男人举起手中的螺丝刀,示意自己并无恶意,“我是陈默,这里的医生。停电了,总闸跳了,我是来修电路的。”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种长年累月压抑下的疲惫。

林晚紧绷的神经并未因此放松,她认得这张脸,在陆承安给她的资料里,这个叫陈默的医生,正是最初向陆承安提供这家养老公寓内部可疑线索的人。

陈默仿佛看穿了她的戒备,他没有靠近,只是将螺丝刀插回口袋,然后从白大褂的内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U盘,放在了最近的一张药柜上,轻轻推了过去。

“我知道你们要什么,”他的目光扫过林晚,仿佛在透过她看向更深远的地方,“我在这家机构干了整整十二年。十二年,我每天看着活生生的人,被一个个写进讣告里,然后他们的床位、他们的补贴、他们的一切,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被抹得干干净净。”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林晚的心上。

“这里面,是他们想要掩盖的一切。”陈默指着那个U盘,眼神里翻涌着决绝,“全部的电子台账,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拿走它,让那些名字,重新活过来。”

说完,他不再看林晚,转身走向走廊深处的配电箱,背影在应急灯的惨淡光线下,显得既佝偻又决绝。

许文澜拿到U盘时,已是凌晨三点。

她没有丝毫睡意,指尖在键盘上化作一道道残影,冰冷的数据流在她眼前汇聚成一张无形的巨网。

陈默提供的台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完整、更触目惊心。

每一位被宣告“死亡”的老人,其名下的养老金、抚恤金、医疗补贴,都在被注销户籍后的极短时间内,被迅速转移、拆分,最终如百川归海,汇入一个名为“维稳专项”的财政过渡账户。

“不止铜岭。”许文澜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却亮得惊人,“承安,你看!”

她在屏幕上拉出一道道错综复杂的资金流向图,那张网络以铜岭为中心,却像藤蔓一样,疯狂蔓延至周边的五个省份。

在那些同样经历过国企改制、资源枯竭的城市里,类似的“幽灵账户”如出一辙地存在着。

它们像一个个沉默的黑洞,悄无声息地吞噬着那些被社会遗忘者的最后一点价值。

一夜未眠,许文澜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模型,简化成了一个普通人也能看懂的可视化交互程序。

她为它取了一个名字——《沉默代价地图》。

地图上,每一个光点,都代表一个被异常注销的户籍;每一次点击,都能看到一条模糊处理后、但逻辑清晰的资金轨迹。

她在程序末端,附上了一个简单的申诉链接,直接导向各地纪委监委的举报平台。

程序上线,没有预热,没有宣传,只是通过几个幸存者家属的社交账号悄悄发布。

然而,沉默的代价一旦有了发声的出口,便会瞬间引爆惊雷。

仅仅四个小时,后台触发的地方性申诉超过了两百起。

地图下方的留言区彻底沸腾了,一条条来自天南海北的留言,带着血与泪的控诉,汇聚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天啊!我们这儿也有这样的‘死人村’,我二叔就是这么没的!”“查!必须一查到底!我爸的名字也在上面!”

就在网络舆论彻底引爆的时刻,赵小芸策划的一场特殊仪式,在原铜岭矿区的塌陷区边缘悄然举行。

这里没有官员,没有媒体,没有喧闹的主席台。

只有一片萧瑟的废墟,和废墟中央一面用矿区废弃钢板焊接而成的巨墙。

墙上,用激光预先刻好了137个空心的名字,那是所有被找到的“被死亡者”。

赵小芸邀请了每一位幸存者和他们的家属,每人分发了一支小小的油漆笔。

“今天,我们不向谁讨要公道,”她的声音通过一个简易的扩音器传遍全场,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我们只做一件事——把属于他们的名字,亲手还给他们。”

人群沉默着,缓缓走向那面冰冷的钢墙。

那位在桥洞下住了十年的男人,如今已经洗漱干净,换上了体面的衣服。

他颤抖着走到刻着自己名字的地方,握着笔的手抖得几乎无法落笔。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一笔一划,为自己的名字填上鲜红的漆。

当最后一笔落下,全场死一般的寂静。

下一秒,压抑已久的哭声轰然爆发。

一个年轻的女儿,紧紧抱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矿工服,跪倒在父亲的名字前,失声痛哭:“爸……你的名字……你的名字终于不怕风吹雨打了……”

这场“归名仪式”的影像,与《沉默代价地图》一起,形成了线上线下最猛烈的风暴,彻底撕开了那道遮掩罪恶的帷幕。

陆承安抓住这股滔天的民意,连夜推动人大专题组紧急召开了闭门会议。

他将那张覆盖五省的“幽灵账户网络图”投影在幕布上,每一个光点都像一记耳光,抽在所有与会者脸上。

“公民的生存权,不应该由一张冰冷的行政通知单来决定!”陆承安的声音铿锵有力,“我提议,立刻在《户籍管理条例》修订案中,加入‘生存反向认证机制’。任何对公民身份的注销,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司法确认程序,绝对禁止行政部门单方面决定!”

他紧接着提出,建议设立“历史遗留问题申诉窗口”,由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绕开地方可能存在的阻力。

强大的舆论压力与无可辩驳的证据链下,决议草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通过。

三天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开回应,宣布将在三个重点省份,试点推行陆承安所提议的全部方案。

胜利的号角终于吹响。

苏霓站在基金会年度报告的发布会上,聚光灯下,她的神情平静而坚定。

“今天,我宣布,‘重生计划’专项基金正式关闭。”

全场哗然。

不等记者发问,她便继续说道:“因为我们的使命,不是永远去当救火队员,而是努力让火灾不再发生。”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一组组数据滚动出现:全国已有四十七座城市参照铜岭模式,建立了针对特殊群体的“非语言证据采集站”;二十一个省份正式启动了“被遗忘者档案重建工程”。

紧接着,一部名为《名字回来了》的短片开始播放。

镜头记录了从桥洞下的绝望,到归名仪式上的泪水,再到幸存者拿到新身份证时的激动。

影片的结尾,定格在桥洞公园新立起的一座石碑上,上面刻着一行字:“这里曾关着一百三十七条命,现在,它们都走出来了。”

掌声雷动。

发布会结束的当晚,苏霓独自回到了空无一人的研究所。

一切喧嚣都已散去,只剩下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

她拉开办公桌最深处的抽屉,取出了那枚她珍藏已久的矿工徽章。

这是整个事件的起点,她准备将它妥善放入纪念馆的展品盒中,为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画上一个句号。

就在她用绒布擦拭徽章表面时,指尖忽然触及到内侧一道极其细微的凹槽。

她的心猛地一跳,借着台灯的光仔细观察,发现那凹槽边缘竟有一个几乎与金属融为一体的微小夹层。

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探入,竟从中抽出一片薄如蝉翼、近乎透明的胶片。

是微型缩微照片!

苏霓立刻屏住呼吸,将其放入显影设备中。

几分钟后,一张模糊的黑白影像缓缓清晰。

那是一张合影,一群衣衫褴褛的矿工站在幽深的井口前,脸上带着混杂着疲惫与不屈的微笑。

他们身后,一道歪歪扭扭的横幅刺入眼帘,上面写着:“我们要活命,要工资!”

她的目光疯狂地在照片上搜寻,最终定格在最角落的一个身影上。

那人没有看镜头,而是将自己的工作证高高举起,证件的一角正对着拍摄的方向。

他的脸上也带着笑,可那双眼睛里,却分明噙满了泪水。

苏霓死死盯着那张年轻而决绝的脸,凝视了许久许久,最终,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屏幕上那冰冷的影像,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说:“你们赢了。”

窗外,新一批加入基金会的志愿者正在接受培训,学习如何倾听那些墙壁上的划痕、废墟中的呓语。

灯光照亮了他们手中的记录本,扉页上,都印着同一句话:“有些声音,风带不走。”

苏霓缓缓直起身,眼中重新又燃起火焰。

她拿起那片珍贵的胶片,心中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出来。

这张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横幅上的字迹、那个角落里男人工作证上的编号和姓名……这一切,都可能是揭开另一层真相的关键。

这不仅仅是一场反抗,这或许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抗争,而这张照片,就是他们留下的最后遗言。

她必须知道,这张照片拍摄于何时,那个举起工作证的男人,究竟是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