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80章 活着的,不该是秘密

这句孩童般天真又夹杂着彻骨寒意的话,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苏霓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

她放下手机,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屏幕上,那条来自匿名求助者的信息,正是一个全新的,却又无比熟悉的起点。

夜色如墨,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滑入城郊的僻静小路,停在了一座名为“夕阳红”的养老公寓外围。

公寓被高高的围墙圈禁,墙头依稀可见早已废弃的高压电网支架,锈迹斑斑的铁刺在月光下折射出冷酷的光。

这里的前身,是远近闻名的封闭式精神病院,三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改制,似乎只换了块牌子,那股深入骨髓的压抑与隔绝感,却丝毫未减。

“霓姐,有情况。”车载通讯频道里传来许文澜冷静而迅速的声音,“我调了公寓近半年的水电数据。b区三号楼,很不对劲。”

驾驶座上的陆承安目光如鹰,锐利地扫视着铁门后那栋孤零零的建筑。

“说具体点。”

“普通老人的作息,用电高峰应该在清晨和傍晚。但三号楼的夜间用电峰值,尤其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高得离谱,几乎是其他楼栋的三倍。这不符合自然睡眠规律,更像是……长期失眠,或者说,被迫夜间活动的特征。”许文澜的语速加快,显然她发现了更惊人的线索,“还有,监控显示,每周三的凌晨,都有一辆冷链运输车从后门进出。登记用途是‘特殊药品运输’,但我追踪了它的GpS轨迹,终点站……是市殡仪馆的附属冷库。”

车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药品,需要用冷链车运到殡仪馆的冷库?

这听起来就像一个地狱级的笑话。

苏霓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寂:“第一步,渗透。晚晚那边准备好了吗?”

“已经就位。”

与此同时,林晚正微笑着向养老公寓的接待人员递上一份盖着鲜红公章的函件。

她一身素雅的便装,气质温和,伪装成一名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以开展“老年认知障碍早期干预试点项目”的名义,申请入驻。

接待的中年女人脸上堆着职业化的假笑,眼神里却满是审视与警惕。

但在正规到无可挑剔的公函面前,她找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只能不情不愿地将林晚安排进了目标楼栋——b区三号楼的值班室。

夜幕降临,整栋楼都陷入一种死寂。

林晚借口巡查楼道安全,悄然走出值班室。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消毒水和腐朽气息混合的怪味。

她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布局处处透着诡异:大部分房间的门上,竟然没有门把手,只有外面一个可以上锁的插销;窗户更是从外部用木条钉死,玻璃上积着厚厚的灰尘。

这哪里是养老公寓,分明是一座设计精巧的囚笼。

当她走到走廊尽头时,一阵极其微弱、若有若无的敲击声,从一扇标着“器材室”的房门后传来。

笃,笃笃,笃……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又怕被人发现。

林晚心脏狂跳,面上却不动声色。

她佯装整理堆在墙角的清洁工具,慢慢靠近那扇门。

借着弯腰的动作,她飞快地朝门板下方那条不足一指宽的缝隙瞥了一眼。

只一眼,她便浑身冰冷。

昏暗的房间里,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蜷缩在墙角,花白的头发长而杂乱。

他枯槁的手腕上,有两圈深紫色的、被长期束缚留下的勒痕。

老人似乎也察觉到了门外的窥探,猛地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瞬间爆发出骇人的亮光,仿佛溺水者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他用尽力气,伸出颤抖的手指,在积满灰尘的地面上,艰难地划出三个字:

救我 不出。

另一边,赵小芸正坐在电脑前,与一个名为“矿山下的星星”的家属群保持着高强度联系。

她将当年那场特大矿难的幸存者名单与失踪者名单反复比对,筛选出那些亲属至今仍抱有一丝幻想的家庭。

很快,她锁定了一个目标。

一位女士,她的父亲在九十年代那场矿难中被官方宣告“确认遇难”,但她的母亲直到临终前,都坚称曾在街上见过丈夫一闪而过的背影。

赵小芸将林晚从门缝里偷拍到的那张模糊的老人侧脸照片,匿名发送给了这位女士。

十分钟,仅仅十分钟后,对方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声音因激动而哽咽,几乎不成语调:“是他!是他!他左边耳朵上那颗痣,我小时候最喜欢摸……他还活着?他还活着?!”

赵小芸没有给出任何承诺,只是用一种异常沉稳的语调,轻声说:“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正在试着,打开一扇门。”

线上线下,两路并进。

陆承安则动用了他的官方身份,以省政法委牵头“特殊机构合规性抽查”调研课题的名义,联合了卫健委和民政厅,组成了一个临时督查组。

他的切入点,精准而致命——财政。

他提前锁定了两名当年曾参与矿难善后工作的退休干部,通过交叉比对尘封的会议纪要和财政拨款记录,挖出了一条诡异的资金流。

一笔名为“精神障碍集中管护专项”的资金,从矿难发生后的第二年开始,连续十五年,每年都准时拨付给这家由精神病院改制而来的养老公寓。

金额固定,从未中断,更诡异的是,这笔钱从未经过任何公开审计。

在督查组的第一次碰头会上,面对养老公寓和相关部门略显紧张的负责人,陆承安端着茶杯,语气平淡地抛出了那个准备已久的问题:“我看了下资料,这项专项资金的服务对象,也就是当年的矿难幸存者,因自然规律,人数应该是逐年减少的。可为什么,这笔经费十五年来不降反增?”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被瞬间抽空,气氛骤然凝固,落针可闻。

“对手已经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现在强攻,只会让他们把所有证据销毁,甚至……让里面的人永远消失。”苏霓冷静地分析着局势。

她决定换一种打法,从外围引爆舆论。

一场名为“记忆归档行动”的计划,通过“城市记忆研究所”的官方平台悄然启动。

他们向全国的民间寻亲组织和志愿者发出邀请,征集所有“被注销”或“被死亡”的失踪者线索。

并公开承诺,每核实一例,都将为其建立独立的数字生平档案,永久免费录入研究所的数据库。

这个行动精准地戳中了社会痛点。

首日,后台就收到了四百七十余条有效信息。

其中三条,来自不同省份,跨越近二十年,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早已消失的机构名称:铜岭矿区职工疗养院——正是这家养老公寓的前身的前身。

媒体的嗅觉是敏锐的。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团队迅速跟进,一篇名为《活着的人,为何在户籍上死去?

》的深度文章横空出世,瞬间引爆全网。

强大的舆论压力,如同一场倒灌的海啸,开始向那座固若金汤的城郊公寓汹涌而去。

凌晨三点,风声鹤唳。

林晚趁着交接班的混乱,将一个伪装成急救药盒的微型录音设备,通过送餐口悄悄塞进了那间“器材室”。

第二天清晨,当她取回设备,戴上耳机时,里面传出的内容,让她浑身的血液几乎凝固。

那是一段段被刻意压低的、来自不同男性的低语。

他们轮流讲述着被强制注射镇静剂,被定期剃光头发、换上寿衣拍照,伪造成死亡影像的恐怖过程。

“……他们把‘我’的遗体照片给我们自己看,说再闹,下次就不是照片了,是真的把我们埋了……”

“……我看见王老三被拖出去,就再也没回来……他们说他心梗死了,骨灰寄回了老家……”

录音的最后,一个沙哑到极致,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响起:“如果……如果有人能听见这段话,请……请告诉我媳妇陈桂香,我没死……我在等她。”

苏霓摘下耳机,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她的手指,缓缓抚过桌上那张早已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正是当年那个在桥洞下徘徊的男人年轻时与妻子的合影,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秀气的字:“桂香,等我回家。”

她抬起眼,望向窗外那片逐渐被晨光染亮的灰白天空,声音很轻,却带着金石般的重量。

“这次,风不会再刮走任何一个名字。”

话音未落,她的视线被远方一个移动的黑点吸引。

公寓那扇轻易不启用的后门,正缓缓打开。

一辆黑色的商务车,悄无声息地从中驶出,迅速汇入清晨稀疏的车流。

那辆车的车牌,被厚厚的泥浆完全遮盖,看不清一个数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