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72章 还话的人不该一个人走

西城火种站的空气,粘稠得像化不开的悲伤。

林晚靠在墙角,冰冷的触感从背脊一路蔓延到心脏。

她已经在这里蹲守了整整两天,眼前的一幕,比她预想的还要沉重。

那些刚刚完成“话语托管”,将半生秘密倾泻而出的持书签者,并没有如释重负地离开。

他们像被抽走了骨头,一个个蜷缩在休息区的角落,眼神空洞,仿佛灵魂被留在了那个小小的托管室里。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就是那个曾参与矿难瞒报的科员的母亲。

三天前,她在这里用颤抖到几乎失声的语调,复述了儿子临终前的遗言——一份迟到了五年的忏悔。

此刻,她呆呆地望着火种站那盏橘黄色的灯,浑浊的眼睛里既无泪水,也无解脱。

一名年轻的志愿者端着热水上前,轻声安慰。

老人却猛地抬起头,一把抓住志愿者的手腕,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他说完了,你们也听到了……可是,”她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现在,你们能让他活过来吗?”

这一声质问,如同一柄淬了冰的重锤,狠狠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志愿者脸色煞白,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是啊,听到了,然后呢?

真相被揭开,罪孽被承认,可逝去的生命,破碎的家庭,又该如何弥补?

当晚,林晚把自己锁在数据中心,调取了近三个月来全国所有火种站的深度倾诉者数据。

三十七个被标记为“高压释放”的案例中,有九人在倾诉后一周内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的就医记录,两人被家属强制送入精神康复中心,理由是“行为异常,有自毁倾向”。

更让她心惊的是,这些倾诉者的社交活动频率在托管后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七十。

他们用巨大的勇气说出了真相,却被真相的重量反噬,彻底孤立于正常的生活之外。

凌晨四点,一份加急报告从林晚的终端发出,直达项目最高层。

报告的标题只有一句话,却字字泣血:“我们打开了门,却忘了扶住那些冲出来的人。”

这份报告像一记耳光,火辣辣地抽在资深纪录片导演赵小芸的脸上。

她想起了自己那部曾引发巨大轰动的《代价簿》,想起了镜头前那些勇敢的举报者。

报告中的数据,让她无法再安然坐在功劳簿上。

她立刻翻出当年的素材库,重新联系上其中一位拍摄对象——一个因举报工厂排污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

电话接通时,那个曾经在镜头前眼神坚毅的男人,声音里满是疲惫与茫然。

“赵导啊……好久不见。”他苦笑一声,“你们拍我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是勇气’。可片子播完了,热度过去了,没人告诉我,勇气之后,该怎么吃饭,孩子的学费该从哪儿来。”

一瞬间,赵小芸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羞愧。

她一直以为自己在记录英雄,却从未真正关心过英雄褪去光环后的生活。

那种高高在上的叙事视角,本身就是一种傲慢。

挂掉电话,她当即解散了正在筹备的新项目组,宣布了一个全新的拍摄计划——《接住勇气》。

这一次,镜头不再对准“谁说了真话”,而是聚焦于“谁在帮助说真话的人活下去”。

《接住勇气》的第一集,就记录了西城一个由社区主妇们自发创办的“反孤立互助组”。

她们没有宏大的理论,只是朴素地将那些因发声而被邻里排挤、被亲友疏远的家庭聚集起来,一起买菜、做饭、带孩子。

创始人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因为举报公司财务造假,被整个行业拉黑。

“我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她对着镜头,笑容温暖而坚定,“我只知道,当全世界都觉得你是个麻烦时,总要有人告诉你:别怕,我们和你一起。”

与此同时,技术天才许文澜正在用她的方式应对这场“情绪余震”。

她建立了一个名为“情绪余震评估模型”的AI系统,通过分析倾诉者托管话语时的语音频谱、语速变化和微表情,精准识别出高危人群。

一旦模型判定某位倾诉者风险过高,将自动触发三级响应机制:一级,由AI模拟真人,定时发送心理安抚消息和正念引导练习;二级,系统自动匹配同城的心理志愿者,进行线下一对一上门陪护;三级,也是最高等级,直接启动紧急庇护安置预案,为倾诉者提供临时的安全住所。

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时,许文澜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规律:最危险的信号,并非声嘶力竭的悲痛陈述,也不是歇斯底里的愤怒控诉,而是一种异常平静的、带着解脱感的低语——“终于说完啦”。

说出这句话的用户,后续失联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八。

他们像燃尽了最后一丝火焰的蜡烛,在黑暗中悄然熄灭。

这个发现让许文澜不寒而栗。

她立刻加密系统,筛选出所有说过类似话语的高风险用户,紧急推送了一批特制的“陪伴包”。

包裹里没有贵重物品,只有一支小巧的录音笔,一张写满24小时紧急联络方式的卡片,和一句由她亲自预录的语音:“你说过的话,有人替你记着。请务必,也为我们记着你自己。”

然而,火种计划的总负责人苏霓,却旗帜鲜明地拒绝了许文澜提出的、将高危倾诉者纳入长期监控体系的建议。

“文澜,我理解你的初衷,但恐惧不能用另一种恐惧来对抗。”她在核心会议上说,“我们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刚逃出一个牢笼,又被关进了另一个贴着‘关怀’标签的笼子。”

苏霓另辟蹊径,发起了一个更具温度的计划——“结绳计划”。

规则很简单:每一次“话语托管”结束,倾诉者和志愿者都会各自得到一根彩色的麻绳,共同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然后各自保存属于自己的那一半绳结。

“我们不需要记住托管的内容,那是属于倾诉者自己的秘密。”苏霓在志愿者培训会上反复强调,“这个结,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证明。证明在那个沉重的时刻,曾有一个人,和你站在一起,共同承担过那份重量。”

两周之内,五十个火种站的休息区里,挂起了上千根五彩斑斓的绳网。

它们交织在一起,像一片沉默生长、彼此支撑的森林,无声地诉说着连接与分担。

这个看似柔软的计划,却在最坚硬的领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首席法律顾问陆承安接手了一个极其棘手的案件:一名退休官员在火种站举行了“命名仪式”,公开了自己当年一个错误的决策。

事后,他被家族登报断绝关系,视其为家族的耻辱。

他的女儿更是一纸诉状,要告自己的母亲侵犯父亲的名誉权——因为是母亲鼓励父亲去说出真相的。

陆承安没有急于进行法律调解,而是分别邀请了这位官员和他的女儿,参加了一场小型的“结绳工作坊”。

在工作坊里,他没有谈法律,没有讲道理,只是引导那位白发苍苍的父亲,亲手为女儿编织了一段由红蓝两色交织的绳结。

在提交给法官的备忘录中,陆承安这样写道:“法律的天平,无法精确衡量出父女之间谁更痛苦。但法律可以承认一件事——有些伤害的修复,必须从亲手打下第一个结开始。”

庭审当日,所有人都以为会是一场激烈的家庭决裂。

然而,那位女儿在开庭前,突然向法官申请撤诉。

她的要求只有一个:“我能……带走父亲编的那半根红绳吗?”

危机似乎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化解、被接纳。

然而,真正的风暴,总在最不经意的时刻降临。

凌晨三点,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许文澜办公室的宁静。

屏幕上弹出的红色警告框,让她的心脏骤然一缩。

警报来自一名曾在黑板上写下“我签了那份三千人的裁员名单”的前国营大厂厂长。

他佩戴的、用于监测健康的智能手环,刚刚传回了“心跳骤停”的生命体征数据。

应急小组五分钟内就破门而入。

老人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倒在床边。

他的生命体征极其微弱,但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支笔。

床头的桌上,摆着一张刚刚写完的纸,字迹因无力而歪歪扭扭:“‘对不起’三个字太轻了。我把我所有的养老金,都捐给下岗工人子女助学基金。”

苏霓连夜赶到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外守了一夜。

天亮时分,老人奇迹般地苏醒过来。

他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苏霓。

苏霓握住他冰冷的手,一如当初握住那半根绳结,轻声说:“您看,您不用一个人背一辈子。”

老人干裂的嘴唇动了动,眼角滑下一行浑浊的泪。

他缓缓转过头,望向窗外。

不知何时,住院部外的墙壁上,被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千纸鹤。

晨光熹微,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正踮着脚,将最后几只贴上去。

每一只千纸鹤的翅膀上,都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同一句话:

“我们听见了。”

城市里的风暴暂时平息,希望的种子在废墟上发芽。

但林晚的心,却被另一片沉寂之地所牵引。

她刚刚收到一份来自偏远牧区火种站点的汇总报告。

那里的数据曲线,平静得像一条被拉直的水平线,没有任何“情绪余震”的波澜,所有倾诉者的反馈都是“满意”和“解脱”。

这种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异常。她必须亲自去看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