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68章 老机器会梦见新春天吗

那张泛黄的扫描件在会议桌上投下一片沉重的阴影,空气仿佛在“陈默”这个名字出现时凝固了。

苏霓的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那串旧式邮政编码,目光却死死锁住那个签名,像是在辨认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幽灵。

“陈默……”林晚喃喃自语,这个名字对她来说全然陌生,但许文澜和苏霓脸上的凝重却告诉她,这绝非偶然。

“查。”苏霓的声音打破了死寂,简洁而有力,“赵小芸,动用所有权限,我要知道这个陈默的一切。他是谁,和梁素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的遗物会是一台改装过的录音机。”

赵小芸几乎是弹射而起,眼中闪烁着猎手发现踪迹时的兴奋光芒。

作为团队里的“历史挖掘者”,尘封的档案库就是她的战场。

她一头扎进电视台那庞大如迷宫的电子资料库深处,用关键词和时间戳反复筛选着九十年代泛黄的数字化文档。

与此同时,许文澜则将自己关在了技术分析室。

她没有急于复制红梅录音机的改装技术,而是像个严谨的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解剖着那复杂的内部线路图。

电流的走向,元件的型号,每一个焊点的位置,在她眼中都构成了一套隐秘的语言。

数小时后,赵小芸带着一身寒气冲回会议室,将一份文件重重拍在桌上。

“找到了!”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内部通报,1993年!陈默,时任专题部深度调查记者,因在‘国企改制浪潮与下岗工人安置问题研讨会’上发表‘不当言论’,被当场带离,随后遭到除名处理,档案封存。”

她指着文件的一处,高亮标记的文字刺入众人眼中:“据记录,陈默被带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可以不让我说,但挡不住有人听。’”

一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谜团。

“挡不住有人听……”苏霓重复着,眼中精光一闪,“所以,梁素芬不是唯一的接收者。陈默在被封口之后,用这种方式建立了一个……一个地下的倾听网络。这台录音机,就是进入这个网络的钥匙!”她瞬间明白,这台录音机根本不属于梁素芬,而是陈默在十年前病逝时,通过某个不为人知的渠道,托人转交给她的。

他不是在赠送一件遗物,他是在传递一根火炬。

几乎在同一时刻,许文澜也推门而入,她的脸色同样复杂。

“我搞明白了,”她将一张手绘的全国无线电频谱图铺开,“陈默是个天才,也是个疯子。他利用了当时广播技术的‘声音缝隙’。”

她指着图上密密麻麻的波段解释道:“他改装的接收频段,完美避开了所有主流电台,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入了气象广播和交通播报之间那零点几秒的静默间隙。这些间隙对普通收音机来说就是一片空白,但经过特殊放大的红梅机,却能捕捉到其中夹带的微弱信号。这是一种‘声音缝隙战术’,用公共信息流作掩护,传递属于他们自己的共鸣。”

更让人心惊的是,许文澜并没有停留在复刻技术上。

她反向推演,将这种“信息夹层”的规律与全国的地理、人口分布相结合,在巨大的电子地图上标记出了二十个闪烁的红点。

“这些是理论上最有可能存在类似改装接收器的‘热点区域’,大多是当年的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城市。”

一个被迫沉默的记者,一个由无数“声音缝隙”构成的秘密网络,二十个遍布全国的潜在倾听者。

真相的拼图在众人面前一块块拼接起来,其轮廓之庞大,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窒息般的震撼。

“我们不能主动去找他们。”苏霓的决策冷静得近乎残酷,“陈默用生命守护了这个网络二十年,我们贸然闯入,只会惊动某些我们惹不起的存在,甚至毁掉这一切。”

她深吸一口气,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她脑中成型。

“我们不去找,我们让他们来找我们。我们启动‘留声计划’。”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从下期节目开始,《回声频道》结尾处,加入三十秒的白噪音。许文澜,你负责在这三十秒的嘶嘶声里,搭载一道强度极低的加密音频脉冲。内容只有一句循环播放的提问——‘你还记得你想说什么吗?’。这道信号,只有那些和红梅机一样经过手工改装的老式收音机才能捕捉到。我们不强求,不寻找,只等待。相信我,真正需要它的人,自会听见。”

这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性的记忆与渴望。

与此同时,身在另一座城市的陆承安,正从一堆法律文书中嗅到了同样不寻常的气息。

他注意到,某个以重工业闻名的北方城市,基层法院近期密集审理了十几起看似寻常的“名誉权纠纷”案。

原告无一例外,全是当年国企改制中的关键人物,如今已退休的干部。

而被告,则是一些发布“历史纠错帖”的本地社区公众号,背后运营者均为匿名。

蹊跷的是,陆承安调阅了所有判决书,发现法官们几乎都以“证据不足”、“事实不清”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但诡异的是,他们也从未启动程序去追究那些公众号“造谣”的责任。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冰冷的法律条文之间弥漫。

陆承安何等敏锐,他立刻意识到,就连体制内部,也有一股力量在用这种灰色地带的方式,等待着某种形式的历史清算撕开一道口子。

他没有声张,而是通过私人关系,悄然联系了其中三位主审法官。

他没有提任何案情,只是提议,能否将他们团队正在制作的一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补白录音”,作为“社会心理背景参考材料”,非正式地附卷归档。

三位法官沉默了很久,最终,有两人给了他一个字:“可。”

一张无形的大网,就此撒下。

两周后,一个平静的凌晨四点。

许文澜负责监控的服务器突然发出一声轻微的蜂鸣。

一个从未注册过的新节点,绕过了所有常规验证,直接向他们的加密后台上传了一段音频。

整个团队瞬间惊醒,围拢在屏幕前。

许文澜按下播放键,一阵熟悉的、老式收音机特有的电流嘶嘶声传来,紧接着,是《回声频道》结尾那三十秒的白噪音。

突然,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似乎就在收音机旁:“爷爷,你在听什么呀?都是杂音。”

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声音回答:“我在等……等一个人说话。”

短暂的沉默,伴随着一阵剧烈的咳嗽。

然后,那个老人仿佛鼓起了毕生的勇气,凑近了某个录音设备,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道:“我叫张维昌,原……原中州市经委副主任。一九九五年,我亲手签了那份……那份三千人的裁员名单……我,我不是想推卸责任,我只是想知道,到了现在,还有没有人……愿意听我说完。”

音频在最后五秒戛然而止。

但就在结束的瞬间,系统后台弹出一条红色的提示:【声纹匹配成功。

目标:张维昌。

与资料库中‘1988年中州市经济工作新闻发布会’录音样本,匹配度92%。】

整个指挥中心落针可闻。

苏霓怔怔地看着屏幕上那条醒目的匹配度报告,良久,她才转过头,轻声对身旁的陆承安说:“我们一直怕历史被遗忘,其实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等一个能说完话的机会。”

窗外,第一缕晨光穿透黑暗,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天际线,缓缓地落在那冰冷的数据中心玻璃幕墙上,映出一道正在缓缓开启的金色门缝。

回声,终于有了回声。

但苏霓和陆承安当时并不知道,这第一声苍老的回响,在穿透了三十年的时光壁垒后,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另一段等待倾诉的记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