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64章 大地记得每一句真话

夜色如墨,南方的雨季尚未过去。

城市上空低垂着厚重云层,偶尔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了苏霓办公室窗前那张泛黄的照片——她站在矿难废墟边缘,话筒紧握,眼神坚定。

手机震动,许文澜的信息再次弹出:“智渊科技注册新公司‘纪实光影’,备案剧目《灰烬之下》。剧情简介:‘九十年代某矿区赔偿风波,家属因分赃不均反目成仇’。”

苏霓指尖一顿。

她没怒,也没冷笑,只是缓缓将照片翻面,背面一行钢笔字迹清晰可见:“那天,他们等了一夜,没人告诉他们亲人是不是还活着。”

“编故事?”她轻声自语,唇角微扬,“那就看看,谁的记忆更真。”

第二天清晨,赵小芸已抵达西部县城。

老居委会大楼外,风穿过破旧门框,发出吱呀声响。

她没有带剧本,也没有通知媒体,只扛着一台老旧摄像机,走进当年家属们彻夜守候的房间。

墙皮剥落,铁椅锈蚀,地板缝隙里还嵌着三十年前的烟灰。

她在门口站定,对几位白发苍苍的亲历者说:“什么都不用演。你们想坐哪儿,就坐哪儿。如果累了,可以走。我只是拍下这里还在等什么。”

第一位老人拄拐而来,在靠窗的位置坐下。

他不说一句话,只是望着门外那条通往矿口的小路。

第二位是当年抱着婴儿来领抚恤金的女人,如今孩子早已长大离乡。

她坐在角落长凳上,手轻轻摩挲着扶手,像在抚摸过去的自己。

第三天,第四天……人越来越少,镜头却越拉越长。

风吹动门扇开合,光影在斑驳墙上缓慢移动;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水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坑。

七天后,成片完成。

全片无一句台词,无配乐,无字幕。

只有空镜:一张被磨平棱角的桌角,一块写满名字又被人擦去的黑板,一扇永远关不严的窗户。

片名三个字,《我们在等》。

首映安排在省城艺术中心。

原定与《灰烬之下》同日上线,平台宣传铺天盖地,主打“撕裂人性的真相”。

可就在开播前两小时,《灰烬之下》剧组突然宣布“技术故障”,紧急撤档。

而《我们在等》悄然上线,二十四小时内点击破千万。

弹幕从最初的疑惑,渐渐变成整齐划一的“我看见了”“他们在等一个回答”“我们欠他们一句道歉”。

评论区最热的一条写着:“原来沉默不是无声,而是声音太重,压得人说不出话。”

与此同时,林晚接到拆迁通知。

西部县城启动旧改项目,老居委会大楼被列入拆除名单。

工程图纸显示,地基将深挖八米,直抵埋藏石英玻璃盘的位置。

她没有惊慌,也没有去找政府哭诉。

而是连夜印制了一批红色传单,标题朴素:“这栋楼,听过你说话吗?”

她在社区微信群发起“老屋记忆征集”:凡曾在该楼办理过手续、开过证明、吵过架、流过泪的人,请留下你的名字和手印,附一段话。

第一份送来的是张1987年的电费单,背面铅笔字迹模糊却清晰:“那晚停电,居委会开了灯让我们说完话。”

接着是一个老太太带来的离婚协议复印件:“我和他在这儿签的字,但也是在这儿决定给孩子留个家。”

还有人送来孩子当年入团申请书的草稿纸:“我在这张桌上写了三遍‘我愿意为集体奉献一切’。”

三天,两千三百二十七份实物凭证堆满了临时展厅。

每一份都带着体温般的褶皱与痕迹。

开发商代表来看展时,站在那张电费单前久久未动。

当晚,设计院召开紧急会议。

次日清晨,官方公告修改方案:保留主墙体一角,改建为“平民记忆展廊”。

消息传来时,许文澜正在调试她的新系统。

屏幕上,是一张全国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着数百个光点。

每一个,都曾响起过第一句公开的控诉、诉求或呐喊。

她命名为“地理共鸣地图”。

当用户点击80年代某电视台门前坐标,能听到苏霓第一次直播采访时的声音:“各位观众,这不是事故,是**。”

点击90年代一处工厂大门,播放的是工人代表颤抖却坚定的发言:“我们不想闹事,只想讨个说法。”

最令人心颤的功能是“时空叠音”——系统会自动匹配相隔数十年、内容高度相似的陈述。

比如2023年一位外卖员说“我送了三千单,平台说我没履约”,叠加1995年一名供销社职工的话:“我全年超额完成任务,评优却没有我。”

两段声音同时响起,语调不同,方言各异,可情绪竟惊人一致。

测试室内,技术人员听得红了眼眶。

许文澜静静听着,忽然低声说:“这不是技术奇迹……是时代在重复提问。”

此时,苏霓正站在新建的文化园区奠基仪式上。

镁光灯闪烁,领导致辞滔滔不绝。

她接过话筒,只说了两句:

“有些土地,埋的不是钢筋水泥,是人心。

而人心,不该被推土机轻易覆盖。”

台下掌声雷动。

而在不远处的贵宾席,陆承安静静注视着她。

西装笔挺,神情沉稳,手中文件夹封面上印着一行小字:

《关于重大公共事件记忆承载空间保护机制的初步构想》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那座尚未动工的纪念展廊模型上,眸色渐深。

风起了,吹动了园区中央一面空白旗帜。

它猎猎作响,仿佛等待被书写。

暴雨倾盆,城市在夜色中被雨水洗刷得模糊不清。

闪电撕裂天幕,轰鸣的雷声仿佛自远古而来,震得整栋大楼微微发颤。

数据中心机房内,应急电源嗡嗡启动,红光闪烁,警报声短促而急切。

许文澜站在主控台前,指尖飞快敲击键盘,额角渗出细密汗珠。

她的目光死死锁住屏幕上那一串串跳动的数据流——系统短暂离线四十七秒,核心数据库自动切换至冷备节点,恢复过程无异常报告,一切看似完美。

可她知道,不对劲。

就在系统重启的瞬间,日志深处悄然多出一行记录:

时间:未知

地点:不确定

记录人:无数

第一句:我们还在说。

字体与系统原生格式一致,时间戳嵌套在正常序列中,若非她习惯性逐行扫描备份日志,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没有Ip来源,没有操作终端标识,甚至不经过任何已知接口协议——就像它本就该在那里。

她调出三层加密的原始数据包,逐帧回溯断电前后0.1秒级的操作轨迹。

防火墙日志干净如初,入侵检测系统未触发一次告警,AI行为分析模型也判定为“低风险自检响应”。

可越是查无可查,她心底那股寒意就越清晰。

这不像入侵。

倒像……某种回应。

她靠进椅背,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传来的老物件:电费单上的铅笔字、离婚协议边角的泪痕、孩子草稿纸上反复涂改的誓言。

还有赵小芸拍下的那部沉默的纪录片,《我们在等》——七天,零台词,却让千万人哭湿了屏幕。

“我们在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无数人在漫长岁月里压低声线、藏起颤抖后,仍不肯咽下的那一口气。

她睁开眼,手指轻点回车,将这条神秘日志转发至团队内部加密频道,附言只有一句:“服务器醒了,它听见了。”

消息发出后三分钟,手机震动。是苏霓。

“看到日志了。”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平静却不容置疑,“别忙着下结论。有些事,不是技术能解释清楚的。”

许文澜望着窗外翻滚的乌云,忽然问:“你觉得……记忆会有重量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

然后,苏霓笑了,低而沉稳:“有。当一个人说了真话,大地会记住。当一万个人说了真话,历史就得低头。”

雨势渐歇,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星河倒灌人间。

许文澜重新打开地理共鸣地图,全国数百个光点静静闪烁,每一个都曾响起过一句不肯湮灭的声音。

她放大南部一座小城的坐标——正是当年矿难家属守候的居委会旧址。

此刻,那里新增了一个微弱但持续的信号脉冲,频率极低,像是心跳。

系统标注:环境音采样更新中……

她皱眉,调取音频缓存,耳机刚贴上耳朵,呼吸便骤然一滞。

背景是风穿破门缝的呜咽,夹杂着极轻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在空屋里踱步。

而在某一段三秒的静默之后,一个苍老、沙哑、却异常清晰的女声缓缓响起:

“我女儿那天没回来……但我一直在这儿说话,她一定能听见。”

许文澜猛地摘下耳机,心跳如鼓。

这不是新录入的内容。

这是……十年前,赵小芸拍摄期间从未开启过的备用监听设备,在今天,自动激活并上传了一段不存在于任何档案中的录音。

她迅速核查设备状态——那台老旧录音机早在拍摄结束后就被封存进库,物理断电,标签注明“永久归档”。

而现在,它的Id却出现在实时数据流中,且传输完毕后再度归于沉寂,不留痕迹。

她盯着屏幕,指尖冰凉。

不是黑客。

也不是程序错误。

更不像人为操作。

可如果真是那个“无数人”留下的印记……他们是如何穿过时间与电路,在这一刻,主动发声?

她深吸一口气,将这段音频单独隔离,标记为【S-01】,并新建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未注册声源追踪计划”。

与此同时,她注意到,在“地理共鸣地图”的后台,某个沉寂已久的子模块竟自行启用了边缘计算资源——那是原本用于模拟公众情绪传播路径的预测引擎,从未接入真实录音反馈。

而现在,它的输出端生成了一份简短报告,末尾附了一句反常的推演结论:

【模型提示:存在非线性记忆共振现象。

建议关注“发声地”物理坐标的能量残留值变化趋势。】

许文澜怔住。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面对的,或许不只是一个信息系统。

而是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根系扎进三十年前的废墟灰烬,枝叶伸向尚未到来的未来。

而那句“我们还在说”,不过是第一片新叶拂过耳畔的轻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