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50章 真正的底层没有资源刷票

夜风裹着沙砾掠过昆仑山北麓,苏霓站在村口,指尖还残留着红头文件的微凉。

她没有打开它,而是将它轻轻塞进帆布包的夹层,像收起一枚尚未引爆的炸弹。

手机在包里震动了三十七次。

助理林晚的语音一条接一条:“姐,中央台要连线直播你宣读任命!网信办说舆情必须引导!”

许文澜只发了一个词:“火了。”

赵小芸补了一句:“四万两千三百一十六人报名,还在涨。”

苏霓望着远处教室里晃动的剪影,孩子们正跟着录音重复那句“今天我想说……”,声音稚嫩却坚定。

她忽然笑了,转身走向停在路边的卫星通讯车——那是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临时架设的移动工作站。

“不宣读任命。”她说,语气平静得像在点一份早餐,“我宣布启动‘百人观察团’计划。”

所有人都愣住了。

大屏前的技术人员手指悬在直播推流键上,迟迟不敢按下。

林晚张了张嘴:“可是……这是政治信号释放的最佳窗口期。”

“那就让信号换个频率。”苏霓靠在车门边,目光扫过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地图,“我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基层代表——社区网格员、外卖站长、乡村教师、残障维权者、环卫班组长、农民工联络员……所有日常被政策穿过却从不曾参与制定的人。”

她顿了顿,声音抬高半度:“他们不是陪衬,不是样本,而是决策者。首批项目筛选,由他们投票决定。”

许文澜眼睛一亮,立刻调出系统架构图:“我可以做匿名加权投票平台,基于区块链分片技术,确保每个账号权重相等,防篡改、防操控。”

“不做实名认证?”有人质疑,“万一刷票呢?”

“真正的底层没有资源刷票。”苏霓冷笑,“倒是有些人,总以为穷人不会组织、弱者不懂规则。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沉默者的算力。”

消息发布的那一刻,热搜炸了。

#百人观察团招募通道开启#

#谁有资格决定国家基金怎么花#

#苏霓把权力交给了马路上的人#

两小时后,报名人数突破四万。

后台数据显示,最远的申请来自帕米尔高原的护边员,最近的是北京国贸地下通道里送餐间隙填写表格的骑手。

而此刻,在国务院某会议室角落,陆承安正翻阅最新版基金章程草案。

纸页翻到第三十七条时,他眉峰微蹙。

“所有项目拨款须经财政联席会三级审批”——看似常规流程,但附件名单赫然全是司局级以上官员,无一来自基层或民间机构。

他合上文件,没说话,转身走进图书馆调取近五年社会治理类小微项目的结项报告。

凌晨两点,他敲完最后一行回归分析模型,起身拨通三位经济学家的电话。

三天后,《小微治理项目的边际效益模型》悄然流转于几位政协常委案头。

报告显示:十万以下项目成功率82.3%,平均社会回报周期1.8年;而千万级以上工程,同期成功率不足41%,且76%存在执行变形。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附录:一个对比案例——某县投入八百万建“智慧养老指挥中心”,使用率不足5%;同一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邻里帮叫车队”,零财政拨款,覆盖七成独居老人。

内部研讨会上,主持人刚讲完“加强监管必要性”,陆承安便举手提问,嗓音不高却清晰入耳:“我们到底是在防范风险,还是在扼杀可能性?”

全场寂静。

次日清晨,联席会办公室下发补充通知:设立“快速响应通道”,二十万元以下项目,经观察团评审通过后可直通拨付,无需层层上报。

与此同时,许文澜收到一封加密邮件。

发件人是某省信息中心技术主管,言辞恭敬:“希望合作开发本地化陈述系统,替换关键词,调整流程顺序,便于与现有政务平台兼容。”

她回得很快:“开源代码包已上传,随时可取用。”

对方大喜,立即部署上线,命名为“新声桥”。

一周后,许文澜调出监测数据:该系统日活用户不足三千,七日留存率12%;而民间自发搭建的“蜂巢镜像”站点,在该省活跃用户超十八万,每日新增陈述记录两千余条。

她在对比报告末尾写下一句话,匿名寄给省纪委驻厅纪检组:

“人民不是试验品。习惯一旦养成,就无法被政策抹平。”

风,正在变向。

一个月后,初春的细雨洒在南方小镇青石板路上。

赵小芸背着摄像机,跟随第一批观察团入围名单走访实地。

她推开一间街角按摩室的门,潮湿的艾草味扑面而来。

男人约莫四十岁,戴着墨镜,手指在客人肩颈间游走,动作精准如尺量过。

墙角录音笔亮着红灯,他在练习五步陈述法。

赵小芸轻声问:“您为什么报名?”

那人笑了笑,停下手中动作:“因为我每天接待三十个客人……”赵小芸按下暂停键时,窗外正飘着南方特有的梅雨。

潮湿的空气裹着艾草与旧木头的气息,在狭小的按摩室里静静沉淀。

她盯着监视器上那张平静的脸——盲人按摩师陈默摘下墨镜,眼窝深陷却目光如炬:“我每天接待三十个客人,听到太多不敢说的事。”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根针,刺破了层层包裹的沉默。

“店家缺斤短两,他们忍了;公交司机把导盲犬赶下车,他们记住了车牌号却不敢举报;有个老太太被亲戚骗走养老金,报警时反被说‘精神有问题’……这些事,没人写进报表,也没人放进新闻。”他顿了顿,指尖轻抚录音笔边缘,“我想申请一笔资金,培训更多视障朋友用声音记录真实——不是为了控诉,是为了让世界听见,我们不只是需要帮助的人。”

赵小芸屏住呼吸,手指微微发颤。

她知道,这一段不能公开。

残联系统内部传播已是极限,一旦外泄,极易引发舆论对弱势群体“被代表”的争议。

但她更清楚,这正是苏霓想要的东西——不是悲情渲染,而是有力量的表达。

她连夜剪辑,《听见·番外篇》悄然上线内网。

没有标题张扬,只有一行小字:“来自街头的声音实验”。

三天后,一封匿名邮件抵达基金会秘书处。

发件人署名“林素娥”,附言仅一句:“我老伴生前是省政协退休干部,他常说,政策若听不到泥土里的声音,迟早会塌。”

随信汇入五十万元私人捐赠,用途明确:弱势群体表达能力建设专项启动资金。

消息传到江州临时驻地时,苏霓正在翻阅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素质教育白皮书。

她看完邮件,没说话,只是将那句“改变是从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的”抄在笔记本首页,圈了三遍。

当晚十一点,省委组织部最后一次来电。

“上级要求明确基金办公室编制归属——到底是归口民政,还是财政?必须给个说法。”

苏霓靠在窗边,望着雨幕中模糊的街灯,轻轻道:“我还以为,他们会再拖一阵。”

挂断电话后,她打开加密会议系统,召集首批百人观察团线上议事。

屏幕亮起,三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代表陆续接入。

环卫班长、乡村代课老师、社区调解员、外卖站点负责人……他们的脸出现在小小的窗口里,背景是出租屋、值班室、田埂旁的土房。

“我们不做大项目。”苏霓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首期资助方向,锁定‘校园表达角’建设。”

弹幕瞬间炸开。

【八千块一个学校?这点钱够干啥?】

【是不是被压预算了?】

【等等……三千所?】

许文澜迅速调出数据图谱:“初步测算可覆盖全国31个省份共3072所中小学,优先倾向乡镇及城中村学校。每校八千元,用于购置便携录音设备、培训学生主持人、设立班级议事会机制。”

有人冷笑:“这点钱,连宣传片都拍不了。”

苏霓笑了,眼角微扬:“我们不拍宣传片。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孩子学会说清楚三件事:我看见了什么,我认为哪里不对,我建议怎么改。”

她停顿片刻,语气转沉:“有些人总以为,话语权要等长大了才有。可如果从小就被教会闭嘴,长大后,还能发出声吗?”

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

接着,一位贵州山区教师举手:“我们班孩子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也能参加吗?”

“正因如此,才更要参加。”苏霓答得毫不犹豫,“五步陈述法不要求文采,只要求真实。你说的是方言,那就用方言录。重要的是——你说了。”

凌晨两点,所有议程结束。

苏霓独自坐在工作站,按下录音键。

“时间:2025年5月17日,地点:江州临时驻地,记录人:苏霓。”

她深吸一口气,声音低缓却有力:

“第一句:今天我们不选大项目,因为我们知道——改变是从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的。”

话音落下的瞬间,许文澜的终端突然跳出一条预警提示。

她皱眉点开,瞳孔微缩——

全国已有十七个地市的政务平台上,悄然出现了类似“青少年公共表达支持计划”的专项资金申报入口,金额从十万到百万不等,项目名称各异,但核心模式惊人一致。

更有甚者,某省教育厅内部系统刚上传了一份文件草案,标题尚未定稿,但内容已赫然写着强制推行……

她的手指悬在转发键上,迟迟未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