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46章 有些火种,不该靠流量点燃

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教材正式发行,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网络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多地家长在为孩子准备新学期学习资料时,敏锐地发现“清晰表达”一课的教学逻辑与“蜂巢镜像”培训视频高度雷同。

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苏老师变无名英雄”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家长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质疑教材编写方是否存在抄袭行为,有人为苏霓鸣不平,认为她的努力和创新成果不应被埋没。

面对这汹涌的舆论浪潮,苏霓却表现得出奇的平静。

她没有在网络上进行任何回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过去。

她让许文澜调取过去五年所有公开培训录像,试图从中找到最原始的证据。

许文澜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迅速行动起来。

在数据中心里,工作人员们忙碌地操作着电脑,海量的视频资料被逐一筛选。

终于,他们找到了最早一期1998年乡村普法讲座的视频。

画面中,年轻的苏霓站在简陋的乡村教室前,手中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说清五件事:时间、地点、谁、干了啥、你要啥。”她的眼神坚定而自信,声音清脆而洪亮,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她当时的热情和专注。

苏霓看着这段视频,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她将这个片段剪成15秒的短视频,配上文字:“有些东西,从来就有出处。”然后悄然发布于“透明履职轨迹”频道。

起初,这个视频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但三小时后,一位退休教研员在浏览频道时发现了它。

这位教研员在教育界德高望重,他深知这个视频的价值。

他毫不犹豫地将视频转发至教育界内部群组,瞬间,这个视频在教育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师们纷纷在群里讨论,对苏霓的创新精神和坚持表示敬佩,也对教材编写的严谨性提出了质疑。

与此同时,陆承安受邀参加全国法治宣传周筹备会。

会议上,气氛热烈而紧张。

有人提议将“公众陈述规范”纳入“新时代公民素养工程”,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在称谓上却出现了分歧。

有人坚持使用“通用表达模型”这一去人名化称谓,试图淡化苏霓在其中的贡献。

陆承安坐在会议桌前,眉头微微皱起,他没有当场反对,而是选择在散会后单独约见项目负责人。

在一间安静的会议室里,陆承安见到了项目负责人。

他递上一份装订精美的册子——《五步法演化年表》。

册子内包含了从西部村庄手抄本到国际学术引用的完整证据链,每一页都凝聚着陆承安的心血和智慧。

“这不是个人荣誉问题,”陆承安认真地说,“是尊重知识生产的起点。否则,下一代怎么知道该向谁学习?”项目负责人接过册子,一页一页地翻看着,他的眼神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看完最后一页,他沉默良久,然后缓缓地说:“我们……可以加个脚注。”陆承安点了点头

许文澜在数据中心里也没有闲着。

她监测到某省会城市政务大厅悄然升级叫号系统,新增语音提示:“本窗口支持‘苏霓五步陈述法’辅助录入。”她凭借着敏锐的嗅觉,迅速追查此事。

原来,这是一名曾参与试点的年轻科员自费采购开源插件并私下部署的。

当该科员被上级约谈时,他坦然出示用户反馈数据:接访效率提升52%,投诉率下降38%。

他在谈话记录中写道:“我不是搞个人崇拜,我是解决问题。”

许文澜被这名科员的坚持和务实所打动,她将整份材料匿名寄给《人民日报》内参组,并附言:“真正的流行,是从基层长出来的。”她相信,基层的声音和实践成果是最有说服力的,只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苏霓五步陈述法”的价值,这场关于知识归属和传承的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而在这一系列事件悄然发酵的同时,一辆车正行驶在回江州的公路上。

赵小芸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的风景,陷入了沉思。

她刚刚结束了一段拍摄任务,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车子路过一所乡镇中学时,她不经意间往窗外瞥了一眼,看到一群学生正在校园里排练着什么。

她的好奇心被瞬间勾起,虽然车子没有停下,但她的心中却埋下了一颗种子,似乎有一场新的惊喜正在等待着她。

赵小芸的车缓缓驶过江州郊外那所不起眼的乡镇中学时,正逢午后阳光斜照。

她本已倦意微泛,可就在车子即将驶离校门的一瞬,一阵清亮的声音穿透车窗——

“时间:上周三放学;地点:校门口黄色中巴;谁:司机张叔和随车老师;干了啥:车上挤了四十二个学生,超载十八人;我要啥:换一辆合规车,不然我打!”

她猛地踩下刹车。

后视镜里,一群穿着蓝白校服的学生正在操场上排练一出情景剧,台上那个扎着马尾的女孩声音坚定、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精准落在“五步法”的节奏上。

赵小芸推开车门,逆着风走了过去,心跳不知为何突然加快。

演出结束,掌声稀落却真诚。

她拦住那位主演的女孩,蹲下身来轻声问:“最后一段独白是你加的吗?‘我不知道这位老师长什么样,但我知道她说的话救了我。’”

女孩点点头,眼神澄澈:“是语文老师让我们加的。她说,很多好东西是从一个人心里传到千万人手里的,如果忘了源头,以后就没人敢站出来讲真话了。”

赵小芸怔住。

那一刻,她仿佛看见二十年前的苏霓——站在乡村礼堂前,在没有麦克风、没有灯光的土台子上,一字一句教村民如何把委屈说清楚。

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弱者有声音。

当晚,她在剪辑室熬至深夜。

没有配乐,没有渲染,只用最原始的镜头语言拼接起这段偶遇:孩子们排练的片段、采访中的稚嫩回答、黑板上歪歪扭扭写着的“五件事”,以及最后那句独白被反复回放三次。

片名她取为《她活在课本外》。

她没投热搜,也没发微博主站,只是悄悄将视频上传至几个教师交流群和教育公益组织内部平台。

她知道,有些火种,不该靠流量点燃。

而千里之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某间密闭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如铁。

一场关于教材修订的闭门会议正在进行。

有人坚持,“通用表达模型”已是官方术语,不宜更改;也有人低声提出:“民间呼声太高,若长期回避起源问题,恐影响公信力。”争论僵持不下时,一位研究员忽然收到内网提醒——一份来自“Legacy_of_Zhang”档案库的推送资料自动弹出:一封2003年的泛黄信纸扫描件,字迹斑驳却有力:

“……感谢苏霓主持人,在《百姓说法》里教我们‘写申诉书要先说清五件事’。去年村里退耕还林款被克扣,大家照着这法子集体写了材料,县里三天就派人下来查了……”

附件附有当年节目录像编号,经核实确系真实存档。

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

有人低声念出信末署名:“贵州省黔西县大岩小学 李守业”。

片刻后,主持专家提笔在纪要草案上修改了一行字:“建议在‘清晰表达’单元增设方法溯源说明”,并首次写下全称——“苏霓公众陈述规范”。

消息尚未公开,但风暴已然成形。

与此同时,江州雨夜。

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顶层会议室,灯火通明。

苏霓坐在窗边,指尖轻轻摩挲着咖啡杯沿。

窗外雨滴蜿蜒滑落,像时光无声流淌。

陆承安走进来,将一份刚整理完的证据汇编放在桌上,目光温柔地看向她。

她望着玻璃上模糊的倒影,忽然笑了,声音很轻,却带着穿透岁月的力量:

“他们终于肯承认,光是可以有名字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