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42章 真正的影响力,是从不需要握紧的时候开始的

国务院的红头文件下来得干脆利落。

“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直属国务院研究室管理,编制单列。”

公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角落,却像一颗静默引爆的核弹,在体制内外掀起层层涟漪。

没有高调发布会,没有领导站台合影,甚至连挂牌仪式都只由三位副职代为出席。

苏霓没去。

她坐在科技园区顶层的操作间里,窗外晨光铺满城市天际线。

指尖轻点,“蜂巢镜像”后台跳出最终确认弹窗:【“开源共识”项目移交程序启动,托管周期十年,自动解密机制已设定。】

许文澜站在她身后,眉头微蹙:“真的不留一点控制权?这可是你五年的心血,是撬动整个系统变革的支点。”

苏霓笑了笑,眼神清亮如洗。

“真正的影响力,是从不需要握紧的时候开始的。”

话音落下,她按下回车键。

屏幕泛起一圈淡蓝色波纹,数据流如星河倾泻,悄然汇入一个名为“公众数字权益基金会”的新节点。

那一刻,仿佛有某种无形之物挣脱了掌控,飞向更广阔的人群——那些曾被忽略的声音、被压制的记录、被抹去的真相。

而就在同一时间,百米之外的会议中心,陆承安正笔直站在签约台前。

黑色西装熨帖如刃,目光沉稳扫过全场。

他代表刚挂牌的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与“蜂巢镜像”开源社区签署首份战略合作协议。

台下坐着各大部委观察员、学术机构代表、媒体记者,空气紧绷得几乎能听见呼吸声。

闪光灯骤然亮起。

一名记者起身发问,语气咄咄:“陆律师,请问这项合作是否意味着官方平台向民间组织低头?毕竟‘蜂巢镜像’从未注册备案,其运作模式也缺乏监管框架。”

全场安静。

陆承安微微侧身,唇角浮现出一丝极淡的弧度。

“不是谁向谁低头,”他说,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传遍会场,“而是规则终于找到了最适配它的土壤。”

台下有人愣住,随即低声议论起来。

他们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合作,而是一场范式的逆转。

过去,制度塑造行为;而现在,行为沉淀为制度。

那些从田间地头生长出来的记录方式、从街头巷尾自发形成的表达逻辑,正被国家机器郑重接纳,反哺进治理体系的核心。

掌声响起时,陆承安并未抬头致意。

他的目光穿过人群,落在远处高楼的一扇窗后。

那里,苏霓静静站着,身影逆着光,像一幅未完成的剪影。

当天傍晚,许文澜将《公众数字记录通用规范(建议稿)》最后一稿提交至专家组预审。

术语定义章节中,“标准化陈述流程”已被替换为一行加粗黑体字:

苏霓公众陈述规范

附录部分详细列出了这套方法的演化轨迹:始于西部山村一场暴雨后的灾情汇报培训,发展为省级信访干部轮训教材,再进入多所公安院校课程体系,直至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引用为“基层治理信息优化案例”。

团队内部并非没有争议。

“太个人化了,”一位老专家私下提醒她,“政策文本讲究客观中立,这样命名,容易引发非议。”

许文澜只是淡淡回了一句:“历史从来不记工具,只记创造工具的人。”

她记得五年前,苏霓在江州一个废弃礼堂里教农民工写投诉信。

灯光昏黄,粉笔灰簌簌掉落,那个女人站在黑板前,一笔一划写下“五步结构”:事实→感受→诉求→依据→期望回应。

她说:“你们不是在吵架,是在重建秩序。”

那时没人相信,这种来自草根的表达方式,有一天会成为国家治理的语言基石。

夜深了,研究中心大楼仍亮着几盏灯。

赵小芸坐在剪辑室里,手指悬在回车键上,迟迟未按。

她刚收到通知:明天揭牌仪式结束后,将播放一部关于基层记录者觉醒的纪录片,片名定为《他们自己成了记者》。

这是她耗时三年跟拍的作品,原本已在上周完成终剪。

但现在,一封匿名邮件让她改变了主意。

邮件里只有一段模糊的监控画面,拍摄于某小学操场清晨。

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手里拿着录音笔和纸本,脸上带着认真又稚嫩的表情。

画外音隐约可辨——

“第一步,说清楚发生了什么……”赵小芸的手指终于落下。

回车键轻响,如同一声叩击命运的钟鸣。

纪录片《他们自己成了记者》最终版封存上传,片尾那新增的一幕静静定格:晨光洒在小学操场,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手里攥着录音笔和作业本,脸上是稚嫩却庄重的神情。

镜头缓缓推近,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发言,声音清亮:

“昨天电梯坏了,我们被困了七分钟。我有点害怕,希望物业以后修得快一点。依据是《住宅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电梯故障应在两小时内响应。我希望明天就看到维修记录公示。”

老师话外音响起:“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女孩眨了眨眼:“因为妈妈说,说得清楚,别人才不能装听不见。”

全场寂静。

仿佛连空气都屏住了呼吸。

那一瞬间,不是煽情的配乐也不是宏大的叙事击中人心,而是某种极其朴素的东西——一种被唤醒的、属于普通人的语言尊严,在无声中轰然炸开。

放映厅内,数十位即将入驻研究中心的首批专家坐在黑暗里,有人低头抹了眼角,有人攥紧了扶手。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喃喃道:“这哪还是孩子……这是未来公民的启蒙课。”

次日揭牌仪式上,这部片子作为开场播放完毕,全场沉默三秒,随即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久久不息。

没有欢呼,没有口号,只有无数双眼睛亮得惊人,像是看见了某种沉睡已久的力量终于睁开了眼。

仪式结束前,那位曾主管信息政策三十载的退休部委领导拄着拐杖走到苏霓面前,目光复杂而震动。

“你知道吗?”他声音低哑,“昨晚我孙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录视频,标题叫‘投诉作业太多’。他还让我签字确认内容属实。”老人顿了顿,嘴角竟浮出一丝笑,“我看了,用的就是你那个‘五步法’——事实、感受、诉求、依据、期望回应。条理清晰,逻辑完整……比我当年写内参还像样。”

他凝视着她:“你们做的不是技术,是把话语权还给了人。”

苏霓只是微笑,未多言。

她知道,真正的变革从不始于高台宣言,而始于一个孩子敢于认真说话的清晨。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刚漫过科技园区玻璃幕墙,工作人员提着一盒崭新的门牌标签走进大厅,准备为各办公室贴上职务与姓名。

“苏主任办公室”,字样已打印妥当。

可就在工人伸手要贴时,一道身影悄然出现。

苏霓站在门口,轻轻拦住他。

她望着那块空白的门牌框,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先空着。”

众人怔住。

她没解释,转身步入主会议室,关上门,从包里取出一支老式录音笔——那是她在江州做信访培训时,第一个学员送她的礼物,外壳磨得发亮。

按下录音键,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入系统备份库,也将同步接入全国两千余个政务服务窗口的数据中枢:

“时间:2025年5月1日,地点: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记录人:苏霓。”

她停顿一秒,目光扫过墙上尚未命名的制度流程图,一字一句道:

“第一句:今天我们不庆祝谁当了主任,而要记住——是谁教会了普通人,开口也能改变世界。”

话音落下的刹那,全国各地的服务大厅里,新上线的语音提示系统悄然启动。

柔和女声流淌而出:

“您好,欢迎使用本服务平台。本系统参考《苏霓公众陈述规范》设计,请您清晰表达诉求,我们将依法依规回应。”

那一刻,没有喧嚣的通稿,没有热搜霸榜,但有一股静默的浪潮,正从千千万万个曾经沉默的喉咙里,缓缓升起。

而在研究中心安静的大厅里,苏霓站在电梯口,看了眼手表。

她没去参加任何庆功宴,也没召集团队开会。

只是默默拿起背包,将录音笔收回口袋。

窗外,城市苏醒,车流初动。

她的眼神,已投向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