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 > 第57章 天气之子

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 第57章 天气之子

作者:满目星河河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02:04:04

“恐惧之眼”形成后随后三个月地球内发出的异常现象,并未能一直维持它那令人绝望的五级强度。

正如丁振团队所预警的,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干预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

“混沌蝴蝶”模型虽然强大,但它终究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简化模拟,其计算建立在有限的数据和尚未完全验证的理论之上。

在风暴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它遭遇了一片未曾预料到的中层大气干燥气团的侵入,同时下方海面温度也略低于模型预测的最佳值。

这些微小的差异叠加在一起,产生了“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开始侵蚀风暴赖以生存的热动力核心。

控制中心的主屏幕上,代表风暴强度的深红色区域开始出现细微的波动,中心气压缓慢上升,最大持续风速的数据曲线不再昂扬向上,而是呈现出平缓甚至小幅下降的趋势。

原本清晰锐利的眼墙结构在卫星云图上显得略微模糊,风暴整体形态虽仍庞大,却少了几分完美感。

“首长,模型出现偏差。”丁振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传来,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科研人员面对数据异常时的冷静。

“‘恐惧之眼’正在减弱,能量输入与耗散失衡,干燥空气卷入核心,抑制了对流。

当前评估,登陆时强度可能降至三级飓风上限,或勉强维持四级下限。”

林禹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和略微失真的风暴影像,脸上看不出失望。

实验的本质就是发现未知,修正认知。绝对的掌控来自于对无数次偏差的理解和修正。

“三级或四级……足够了。”他平静地回应,声音在寂静的控制中心里格外清晰:

“记录所有偏差数据,重点分析干燥气团来源和海温变化的预测误差。

优化模型参数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引导’的可行性,它的路径,依然在我们的预测轨道上,这才是关键。”

的确,尽管强度打了折扣,但“恐惧之眼”依然是一个直径超过四百公里的庞然巨物。

三级飓风意味着持续风速仍可达到每小时178-208公里,足以撕裂普通建筑的门窗屋顶,将树木连根拔起,并伴随足以引发严重内陆洪水的暴雨。

它像一头被部分驯服但依然野性十足的巨兽,沿着“混沌蝴蝶”计算出的轨迹,坚定不移地朝着美洲西海岸扑去。

其象征意义和实际破坏力,并未因降级而消失,反而更添了几分“人工造物”的不稳定感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

然而,世界是一个精密的整体,能量与物质守恒的法则无处不在。

当“混沌蝴蝶”的超级计算力强行在太平洋中部“借”走并聚焦了巨量的热能和动能,塑造并引导“恐惧之眼”时,全球大气环流这盘复杂棋局的平衡已被粗暴地打破。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和转化。

人为改变能量分布所付出的代价,开始以其他形式更加狂乱和无序的气候混乱显现出来,仿佛地球本身对这次干预发出了愤怒的咆哮。

就在“恐惧之眼”在太平洋上稍显颓势的同时,遥远的大西洋却迎来了自己的噩梦。

原本受到太平洋信风系统和大规模环流模式一定程度制约的飓风温床,因为太平洋能量的异常分布和环流调整,变得异常活跃且失去了固有的规律。

一个在非洲佛得角附近生成、被临时编号为“97L”的扰动,在异常温暖的海水(部分原因是全球热量分布的微妙变化)和减弱的风切变环境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组织起来。

它在二十四小时内就从一团散乱云团升级为命名风暴“海神”,并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疯狂汲取大西洋的能量,强度指数级攀升。

卫星图像显示,“海神”并非“恐惧之眼”那种结构紧致的圆盘状,它的云系范围更加广阔,如同一个巨大的、旋转着的灰色漩涡,覆盖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它的风眼巨大而朦胧,周围是绵延数千公里的螺旋雨带,蕴含着难以估量的水汽。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的路径。

通常,这类风暴会在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的引导下转向东北,减弱于开阔洋面或影响欧洲边缘。

但这一次,由于全球大气压力场的异常调整,“海神”的引导气流发生了剧变。

它像一枚失去了导航的导弹,以一种近乎笔直的西进路径,裹挟着滔天巨浪和史诗级的降水,直扑向已经因旧世界战争和灾变而残破不堪的欧洲西海岸。

法兰西西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以及不列颠群岛南部,正面临着一场千年未遇的极端天气事件。

预报模型(尽管因全球数据混乱而极不可靠)显示“海神”带来的不仅仅是飓风级别的狂风,更致命的是伴随而来的风暴潮和持续数日的极端降水。

低洼的沿海地区将被高达数米甚至的巨浪冲击,而内陆地区,则可能因持续暴雨引发毁灭性的山洪和泥石流。

而印度洋的季风系统,这个维系着南亚次大陆数十亿人生计的古老节律,被彻底打乱了。

太平洋能量的异常抽取和环流改变,干扰了印度洋的热量输送和海气相互作用,导致季风槽位置异常,强度分布极端化。

在印度半岛西部,原本应该到来的西南季风降雨显着减少,甚至完全缺席。

天空终日晴朗无云,烈日如同巨大的熔炉,炙烤着干裂的大地。

气温持续攀升至摄氏42度以上,热浪扭曲了空气,河流和水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干涸。

庄稼在田野里枯萎,幸存者们被迫躲入地下或阴凉处,依靠珍贵的水储备苟延残喘。

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干旱,正无声无息地扼杀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机。

然而,在半岛东部的孟加拉湾沿岸,景象却截然相反。

异常活跃的海洋和大气条件,催生了一个接一个强气旋的诞生。

这些风暴不像“恐惧之眼”或“海神”那样追求极致的强度,但它们数量多、路径诡异、降水效率极高。

它们接二连三地登陆,带来的不是一场风暴,而是一场持续数周由狂风和暴雨组成的马拉松。

恒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人口稠密(即使在灾后),成为了洪水的首要目标。

浑浊的洪水冲垮了残存的堤坝,淹没了村庄和农田,水深可达数米。

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则肆虐着丘陵地带,将脆弱的避难所连同里面的生命一同掩埋。

这里没有片刻的喘息,一场洪水尚未退去,下一场风暴的阴云又已压境。

干旱与洪涝,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同时上演着惨剧。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极端天气则以另一种更加暴烈的方式呈现。由于急流的路径因极地与赤道之间温差的变化而变得异常蜿蜒和停滞。

巨大持续的高压脊被称为“热穹”在部分地区上空形成并盘踞不去。

在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地区,强大的热穹笼罩了数周之久。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毫无阻碍地倾泻而下,将大地烤得如同砖窑。

气温记录被不断刷新,白天最高气温轻易突破44摄氏度,夜间也难以降至30度以下。

持续的极端高温加速了冰川融化,导致依赖冰川融水的河流先是泛滥,随后又面临枯竭。

更严重的是,永冻土层加速解冻,不仅释放出封存万年的甲烷等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局部气候异常,还导致地面塌陷,基础设施损坏。

然而,在热穹的边缘,或者在某些因地形触发而生的不稳定区域,积聚的能量会以最狂暴的形式释放超级单体雷暴。

这些并非普通的夏日雷雨,而是宛如空中堡垒般的巨大风暴系统。

在北美大平原上空,一个典型的超级单体正在肆虐。它的云砧可以平流到数百公里外,云体本身高达十几公里,内部是剧烈的上升和下沉气流。

雷达回波上显示着恐怖的钩状特征,预示着强烈的旋风和龙卷风的风险。

地面上,天空在几分钟内从晴朗变为墨黑,仿佛黑夜提前降临。

狂风率先抵达,风速可达每小时130公里以上,夹杂着沙尘和碎屑,能见度骤降为零。

紧接着,鸡蛋甚至拳头大小的冰雹如同炮弹般砸落,摧毁农作物,击穿屋顶和车辆外壳。

暴雨倾盆而下,降水量在极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数十甚至上百毫米,引发骤发洪水。

而最致命的,是可能从超级单体中孕育出的强力龙卷风,它们如同黑色的漏斗,所过之处,将一切卷入空中,撕成碎片。

甚至连遥远的、被视为地球气候稳定器的南极大陆,也未能在这场全球性的气候失序中独善其身。原本相对稳定的极地涡旋因中低纬度能量和环流的剧烈变化而出现了异常的波动和减弱。

这导致一股极其罕见的、携带大量水汽的暖湿气流,得以突破重重阻碍,深入南极大陆东部的内陆地区。

这片被称为“冰穹A”的高原,是地球最寒冷、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常年温度在零下50度以下,降水(雪)极少。

但在这股异常暖湿气流的影响下,该地区经历了一场显着的超强降雪事件。

短短几天内,降雪量可能超过了以往数年的总和。

短期内,这似乎增加了冰盖的质量。

这种极端暖湿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对长期冰架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

过多的积雪会增加冰盖负荷,改变冰流,而偶尔出现的极端高温甚至可能导致局部地表融化,形成融水池,加速冰裂。

南极冰盖的微妙平衡,正在被来自远方气候扰动所引发的涟漪轻轻触动。

天气控制中心内,屏幕上已经分成了十几个窗口。

除了居中依然被密切监视的“恐惧之眼”,其他窗口分别显示着大西洋上庞大的“海神”漩涡、印度洋上纠缠的气旋云团和干旱区炙热的土地、大陆内部代表极端高温的红色斑块和超级单体的恐怖雷达回波,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上那异常降雪的白色区域。

原本因“恐惧之眼”初步成功而有些振奋的气氛,早已被一种近乎窒息的凝重所取代。

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撬动的,远不止是一场风暴。

他们就像一群好奇的孩子,用力扳动了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机器上的一个未知阀门,结果引发的不是局部的变化,而是整个机器濒临崩溃前的全面震颤和哀鸣。

周岳看着屏幕上全球各地同时上演的气候灾难片,感觉喉咙发紧。

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对依旧站在主控台的林禹说:

“旅长,这……这影响范围和我们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估。

全球大气系统正在失去平衡。

我们是否……是否需要立即暂停后续的所有干预计划,全面评估这些后果?这已经不仅仅是战略威慑的问题了,这可能是……一场全球性的生态灾难的前奏。”

林禹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显示着世界各地灾难的屏幕窗口,他的眼神深邃如渊,里面似乎有数据在流动,有风暴在孕育,却又冰冷得没有任何人类情感。

他沉默了片刻,控制中心内只剩下各种仪器设备的低鸣和来自卫星代表着灾难的实时数据流声。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暂停?不,这恰恰证明了我们道路的正确性和前所未有的紧迫性。”

“记录下所有异常数据,无论来自哪个大洲,哪个海洋,全部输入‘混沌蝴蝶’。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点燃一场风暴,更是要彻底理解并最终掌控整个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反馈机制和能量流动规律。”

“只有当我们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并反制这些全球性的连锁反应,甚至能够主动调节全球能量分配时,天气控制仪才真正具备了终极的战略价值。

届时我们不仅能制造‘恐惧之眼’,也能平息‘海神’,调控季风,化解热穹……那才是真正的、足以定义文明未来的绝对力量。”

他的话语像一道道冰冷的闪电,劈开了控制中心内弥漫的疑虑和恐惧,也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无比宏大也无比危险的未来图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