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 > 第20章 安置区

末世之开局我能召唤A10 第20章 安置区

作者:满目星河河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02:04:04

新宁基地周边大规模清剿行动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比胜利捷报更早传到旅指挥部的,是各侦察单位和地面部队频繁报告的发现幸存者。

正如行动前通过高音喇叭和无线电广播所预告的,精准而毁灭性的火力打击主要针对的是高度聚集的丧尸群体。

当盘踞在城镇和交通要道上的大规模威胁被清除后,那些原本被围困、躲藏在废墟、地下室、甚至自建掩体中的幸存者,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开始小心翼翼地走出他们的避难所。

他们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中混合着长期的恐惧对炮火的震惊以及劫后余生的茫然。

清剿部队在逐屋清理、巩固占领区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令人动容的场景。

当藏匿已久的平民们,透过残破的窗棂或废墟的缝隙,看清来的是身着星空迷彩的军队时,最初的警惕和恐惧瞬间化为难以置信的狂喜。

许多人几乎是踉跄着冲出来,泪水瞬间盈满了眼眶。

“军队来了!我们有救了!”一声带着哭腔的呐喊往往能引燃一片区域的生机。

满脸尘灰的孩子被大人紧紧抱在怀里,手指着战士们,眼睛亮得惊人。

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棍子,努力挺直佝偻的腰背,嘴唇哆嗦着重复:“盼到了…终于盼到了…” 甚至有人因极度激动而虚脱瘫坐在地,却又挣扎着想向战士们靠近。

那一刻,士兵们钢铁般的意志也为之动容。

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被救助对象,而是血脉相连的亲人那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脸庞。

严密的战术队形稍稍放松,冲在最前面的班长会收起枪口,快步上前扶起瘫软的百姓,沉稳的声音透过防护面罩虽显模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安抚力量:“同志,你们安全了!”

“报告旅指,一营三连在清理原镇中心小学区域时,发现地下人防工事内有幸存者,初步估算约八十七人,请求指示!”

“混合集群报告,我部在巩固3号十字路口支撑点时,接收并安置来自附近居民楼的幸存者四十三名…”

“侦察小队报告,在西北侧废弃农机厂内发现大量幸存者活动迹象,目测超过两百人,对方似乎有初步组织,正在尝试接触…”

类似的报告如雪片般飞回新宁基地旅指挥部。

旅长林禹站在巨大的态势图前,看着参谋们不断将代表幸存者群体的蓝色标记标注在刚刚被红色(我方控制区)覆盖的区域上,数量远超最初预估。

他深知,这些人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巨大的责任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命令各部,”林禹的声音沉稳而果断,“严格执行既定预案。所有发现的幸存者,立即由前线作战单位进行初步身份识别和危险品排查,确保无 直接威胁 后,由后勤保障营派出运输车辆,统一转运至基地东南侧预先划定的‘一号收容区’。”

他顿了顿,补充道:“转运过程注意人道主义对待方式并提供基本饮水和食物。”

命令迅速下达。一辆辆加装了简易篷布的卡车和“山猫”车队开始穿梭于前线与基地之间,将一批批惊魂未定的幸存者运送回来。

一号收容区:秩序与筛查

一号收容区设在基地外围一片相对完整、易于管控的仓库区和相连的空地上,周围已经拉起了铁丝网和简易警戒哨塔,由突击三营的一个排负责外围安保。

幸存者们抵达后的第一站,是设立在入口处的“检疫与登记通道”。

在这里,他们经历了以下程序:

全身喷洒消毒药剂,有明显外伤或疾病症状者被立即分流至临时设立的隔离医疗帐篷,由军医和卫生员进行处置,防止任何可能的疫情传入。

每人接受军医的详细检查,记录健康状况、有无咬伤或可疑伤口、营养状况等。这一步极为严格,任何无法解释的新创伤或疑似感染症状都会导致被送入隔离观察区。

在确认健康状况基本稳定后,幸存者被引导至登记点。工作人员(由旅部文书、政工干部及部分文职战士临时担任)详细记录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原职业、专业技能、直系亲属情况(如有一同获救者)以及最后常住地址。

尽可能采集指纹和正面照。

物资发放: 每人领取一个“生存包”,内含一套干净的旧军装或工装服、一条毛毯、一套洗漱用品、一个饭盒水壶以及足够一天消耗的压缩干粮和饮用水。

完成登记后,幸存者们被引导至仓库区内划分好的不同区域安置。

家庭尽量安排在一起,单身者则按性别分住大通铺。

条件简陋,只有地铺和简单的取暖设备,但至少能遮风挡雨,并且有士兵24小时巡逻确保安全。

饮食由后勤保障营统一供应:每天两顿,主要是大锅饭、汤面,偶尔会有罐头午餐肉加入,确保基本热量摄入。

几天内,收容区的人数迅速突破了两千大关,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管理压力陡增。

旅长林禹召见了参谋长周岳和几位负责后勤、政工的干部。

“情况大家都看到了。人越来越多,不能光靠我们的人来管理日常琐事。我们需要他们自己组织起来。”

林禹指着收容区的平面图,“按照计划,在幸存者中推动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

很快,通过各仓库片区推举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一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临时自治委员会初步成立。

成员包括一位前镇政府的基层干部、一位小学老师、一位农机站技术员、一位餐馆老板、几位看起来正直肯干的普通工人和农民,还有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医生。

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反映民意、协助管理、分配物资。

他们负责将幸存者的需求(如某区域需要更多御寒物资、有人生病需要特殊照顾、家庭失散询问等)汇总上报给军方管理层,同时也负责协助分发食物、维持区内卫生、组织简单劳动等。

然而,所有关键决策权——食品配给标准、安全规定、人员调动、资源分配——依然牢牢掌握在旅指挥部手中。

委员会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

军队提供了保护和基础生存资料,自然也掌握着最高权力。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清晰无误。

“各尽所能”:动员所有人

正如林禹所说,“现在情况不允许有人无所事事”。

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委员会初步运转后,更重要的阶段开始了:全面动员可用人力。

除却年幼的儿童、需要哺乳的母亲以及确实因年老伤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之外,所有幸存者都被要求参加工作

旅指挥部发布了明确的公告:

“新宁基地提供庇护与食物,但重建秩序与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为确保集体生存与发展,所有有劳动能力者,均需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工作。拒不服从此项规定者,将削减其配给。”

一场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筛查与分配迅速展开。

专业技能登记: 之前登记的信息被快速检索。医生、护士、机械师、电工、水暖工、厨师、司机、农技人员、通信技术员……所有拥有专业技能的人被首先筛选出来,直接补充进入后勤保障营、医疗队、工兵部队的对应部门,立刻开始工作。

大量没有特殊技能的青壮年,被编组成不同的劳动大队。

在工兵指导下,加固收容区设施,修建更完善的厕所、淋浴间,参与基地外围防御工事的修筑(挖掘壕沟、设置路障等)。

或负责收容区的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协助厨房工作、搬运分发物资。

部分年轻、身体条件较好、经过初步政治审核的男性,被组织起来,进行最基本的军事训练——队列、体能、武器熟悉(甚至只是木棍)、纪律教育。

他们并非立即成为战士,而是作为预备力量和民兵培养。

甚至有一些胆大心细的志愿者,在经过简单培训后,组成小队,在武装士兵的保护下,前往前线附近,为正在执行清剿和巡逻任务的部队提供热食、饮水补给和简单的装备维护服务。

孩子们则被组织起来,由那位小学老师和几位有文化的幸存者负责,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内进行简单的学习和活动。

整个收容区,乃至整个新宁基地,仿佛一台突然获得大量燃料的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空气中不再只有硝烟味和**味,更增添了泥土翻新的气息、食堂飘来的炊烟、以及劳动时号子声。虽然每个人都很疲惫,食物依然定量配给,但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开始在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眼中慢慢点燃。

旅长林禹站在指挥塔上,不仅能看见远方哨点的灯火和直升机的航灯,也能看见收容区内忙碌的人影和新建工地上飘扬的旗帜。

他的部队解决了眼前的威胁,现在又获得了宝贵的人力补充。

这些幸存者,不再是纯粹的救助对象,他们正在快速转变为重建文明、扩大控制区、应对未来挑战的力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新宁农业学院的方向,这一次,他手下能调动的资源更加充实了。

“通知各营主官和部门负责人,明早召开作战会议。”林禹对身后的通讯员说道,“目标,新宁农业学院。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充分利用新局面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