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从狼烟北平开始 > 第88章 香江探路,暗铺前路(1945 年 11 月 - 1946 年 3 月)

1945 年 11 月 8 日,巳时,香港上环码头

咸湿的海风裹着船笛声扑面而来,文三儿提着皮箱走下商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箱底 —— 那里藏着周明远手写的香江考察清单,从机械市场分布到码头货运渠道,每一条都标注得格外细致。脚下的石板路沾着昨夜的雨水,映着码头商铺的霓虹招牌,粤语、英语混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和北平胡同里的冰糖葫芦叫卖声截然不同,让他莫名有些紧张。

按方景林给的地址,他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往皇后大道走。路边报童挥舞的报纸上,“国共谈判陷入僵局” 的头条格外刺眼,文三儿攥紧了口袋里的通行证,加快脚步。约定的接头地点 “岭南画社” 藏在骑楼深处,推开雕花木门,水墨山水画的清香扑面而来,一个穿黑色西装、戴金丝眼镜的男人正低头整理画轴。

“请问,有《兰竹图》的仿品吗?” 文三儿按暗号开口,手心沁出细汗 —— 这不仅是他和交通站的接头信号,更是周明远交代的 “第一步试探”,若暗号能顺利对接,便说明香江的地下交通线仍安全。

男人抬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正是接头人老陈:“有,不过只卖给懂画的人。” 他引文三儿进里屋,关上门压低声音,“周先生的电报三天前就到了,让你先摸清三项事:一是机械货源渠道,二是码头转运能力,三是港英当局的管控松紧。你先住在这里,我带你熟悉环境。”

接下来半个月,文三儿跟着老陈跑遍了香江的机械集散地。旺角的二手机床市场里,欧美淘汰的设备堆得像小山,商贩们操着生硬的英语讨价还价,文三儿一边假装采购,一边悄悄记录机床型号、价格和货源地,每晚都把信息整理成纸条,藏在画社的画轴里 —— 这些都是周明远要的 “第一手情报”。在铜锣湾,老陈引荐了潮汕商人林叔,对方拍着胸脯说:“我在东南亚有十条货船,只要文老弟信得过,运货的事包在我身上!” 文三儿趁机打听转运成本和风险,林叔坦言:“港英当局对北境物资查得严,但找对人疏通,问题不大。”

12 月初,在老陈和林叔的帮衬下,“三兴机械商行” 的招牌挂在了皇后大道的骑楼间,红底金字格外显眼。开业当天,林叔带了十几个商人来捧场,文三儿却悄悄把商行的账本、货源清单和转运路线图整理好,托老陈通过秘密渠道寄往北平 —— 这是周明远交代的 “探路第二步”:建立一个 “明面上的商业据点”,为后续南下做铺垫。

1946 年 1 月 15 日,未时,三兴机械商行

文三儿正在柜台后整理账本,门外传来汽车喇叭声。抬头一看,黑色轿车里走下来的竟是北平太古洋行的经理约翰,他西装革履,递过名片笑道:“文先生,没想到你也来香江了!我现在负责太古洋行的机械采购,手里有批美国机床,价格很优惠。”

文三儿心里一动 —— 这正是周明远最关心的 “欧美货源”。他请约翰坐下,泡上功夫茶,旁敲侧击问起货源稳定性和付款方式。约翰透露:“战后欧美产能过剩,很多机床急于出手,只要有现金,每月能供二十台。” 送走约翰,文三儿立刻给老陈发暗号,当晚就收到周明远的回电:“可先订十台,走林叔的码头转运,测试转运渠道安全性。”

次月,文三儿带着根据地筹集的资金和约翰签合同。签完字,约翰突然压低声音:“港英当局最近查北境物资严了,你若要运去内地,得用‘东南亚订单’做掩护。” 文三儿心里一暖,连忙记下 —— 这些 “意外提醒”,他也一并写进了给周明远的汇报里。

1946 年 3 月 20 日,亥时,九龙仓库

夜色里,二十台机床被帆布盖得严严实实,文三儿和交通站的同志清点数量,老陈带来消息:“林叔的渔船凌晨从西贡码头出发,先运到汕头,再转往根据地。” 这是文三儿在香江的第一次 “实战转运”,也是周明远交代的 “探路第三步”:验证转运渠道是否真的安全。

突然,仓库外传来手电筒的光束和脚步声。“是巡逻队!” 文三儿立刻让大家躲到机床后,自己拿起商行执照迎上去,笑着用刚学的粤语解释:“官爷,这些是发往新加坡的货,明天一早就装船。” 巡逻队检查执照,又绕仓库转了圈,见没异常才离开。

凌晨三点,西贡码头的海风带着凉意,文三儿看着渔船载着机床消失在夜色里,立刻给北平发去电报:“渠道通,可南下。” 这短短六个字,是他三个月探路的结论,也是给周明远的 “定心丸”。

第八十九章 故人南下,香江扎根(1946 年 4 月 - 1947 年 6 月)

1946 年 4 月 10 日,巳时,三兴机械商行

文三儿正在和东南亚商人谈生意,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瞬间,他手里的算盘 “啪嗒” 掉在桌上 —— 周明远穿着灰色中山装,提着皮箱站在门口,身后跟着的祥子手里还拎着北平的酱菜坛子。

“先生!您怎么来了?” 文三儿冲过去,声音都有些发颤。周明远笑着拍他的肩:“你的电报我收到了,北平局势复杂,这里更适合做物资转运。” 进了里屋,周明远拿出一张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香江的码头、仓库和洋行:“你探的路很扎实,现在我们要做三件事:扩大商行规模,建立稳定的货源链;和林叔深化合作,开通固定的转运航线;还要培养几个信得过的伙计,把商行变成‘双向通道’—— 既运设备去内地,也把内地的土特产运到香江销售,以商养战。”

祥子在一旁打开酱菜坛子,笑着说:“周先生特意让我带了顺和茶馆的茶叶,还有赵师傅画的机械图纸,说你用得上。” 文三儿看着熟悉的东西,眼眶发热 —— 从北平到香江,从跟着先生做事到帮先生铺路,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只会吹牛的混混,而是能独当一面的 “探路人” 了。

接下来的日子,周明远亲自出面,和林叔敲定了 “每月两班船” 的转运协议,又从北平调来几个懂机械的伙计,充实商行的力量。他还带着文三儿拜访香港中华总商会,在会上提出 “联合中小商户,抱团采购机械设备” 的建议,不仅为商行争取到了更多货源,更悄悄联系了十几个爱国商人,约定 “共同支援内地建设”。

1946 年 8 月 15 日,未时,香港中华总商会

会议结束后,《大公报》记者拦住周明远,想采访 “战后香江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周明远借机畅谈 “实业救国”,提到 “三兴机械商行愿为内地提供平价设备”,既宣传了商行,又巧妙传递了 “支援内地” 的信号。报道刊登后,商行的订单多了一倍,周明远却悄悄把利润的三成拿出来,通过交通站捐给根据地 —— 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用香江的商业利润,反哺国内建设。

1947 年 1 月 5 日,申时,太古洋行

周明远和文三儿一起拜访约翰,对方带来好消息:“德国有批精密医疗器械,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一半。” 文三儿刚要答应,周明远却拦住他,详细询问器械的规格、运输时间和报关要求 —— 他比文三儿更谨慎,知道 “越便宜的货,越可能有风险”。果然,约翰坦言:“这批器械是军用转民用的,报关时需要‘特殊说明’。”

回去的路上,周明远对文三儿说:“医疗器械是根据地急需的,但不能冒险。你去找林叔,让他通过东南亚的关系,给器械换个‘民用标签’,再找港英当局的熟人疏通。” 文三儿按吩咐去做,林叔果然给力,不仅搞定了标签,还请人让报关流程 “一路绿灯”。半个月后,这批器械顺利装上渔船,运往内地。

1947 年 6 月 30 日,亥时,西贡码头

周明远和文三儿并肩站在码头,看着满载设备的渔船驶离。一年多来,他们的商行共为根据地转运了八十台机床、五十套精密仪器,还有大量钢材和药品。老陈赶来报喜:“根据地来电,说有了这些设备,兵工厂的手榴弹产能翻了三倍,卫生所也能做小型手术了!”

海风拂过,周明远从口袋里掏出怀表,表盖里贴着北平家人的照片,他轻声说:“这里离内地近,物资转运方便,以后,我们就在香江扎根。” 文三儿看着先生坚定的眼神,突然明白 —— 从北平到香江,从抗战到建设,他们的 “战斗” 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当晚,周明远在商行的后院摆了桌简单的酒菜,祥子做了北平的炸酱面,林叔带来了潮汕的米酒。酒过三巡,周明远举起酒杯:“敬家国,敬未来!” 文三儿跟着举杯,心里满是踏实 —— 他知道,在香江这片土地上,他们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强大添砖加瓦,而这里,也成了他们新的 “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