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从狼烟北平开始 > 第39章 古道藏兵与青衫隐农

从狼烟北平开始 第39章 古道藏兵与青衫隐农

作者:周赫煊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0:42:16

破庙的蛛网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李苦禅的《墨竹》在石案上展开,竹叶的锋芒正对着东方渐亮的天际。程蝶衣将那半截绣针别回戏服领口,指尖划过金线断裂处的毛边,突然抬头看向方景林:“城里还有戏班的徒弟,他们藏在大栅栏的地窖里,得想办法接出来。” 他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执拗,像极了戏里认准一件事便绝不回头的虞姬。

段小楼正用布条缠紧崩断的琴弦,闻言手一顿:“我跟你回去。” 月琴的琴身抵在膝头,那道裂痕在晨光里格外醒目,“当年师父说,戏班人就得守着戏班魂,不能丢下单薄的弟兄。” 周明远刚要劝阻,却看见方景林摇头示意 —— 他从怀里掏出张揉皱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勾着三条虚线,“这是地下交通线的路线,能绕开日军的封锁圈,直通青龙桥。” 纸条边缘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城外传递进来的。

文三儿突然拍响洋车座板:“我知道有条运粪的暗道!” 他的粗布褂子还沾着昨夜的机油,“从前拉洋车时,总见粪夫从西直门的暗沟钻进城,那沟窄是窄,藏几个人没问题。” 他蹲下身,用手指在地上画着暗沟的走向,指甲缝里的煤屑混着尘土簌簌落下,“只是得委屈几位,得裹着粪桶的麻布遮味儿。” 程蝶衣闻言却笑了,指尖拂过沾满血污的戏服:“戏台上扮过鬼魂,窑洞里睡过乞丐,这点味儿算什么。”

日头爬到树梢时,五人已经钻进西直门的暗沟。潮湿的泥土味混着刺鼻的粪臭扑面而来,程蝶衣将虞姬戏服紧紧抱在怀里,生怕污水溅脏了那仅剩的半幅金线。段小楼走在最前,用月琴的琴杆探路,琴身时不时撞到石壁,发出沉闷的声响,倒像是在给这黑暗的甬道敲打着节拍。方景林的警徽用破布裹着,避免反光暴露行踪,他的手始终按在腰间的手枪上,耳朵警惕地捕捉着暗沟外的动静。

暗沟出口藏在青龙桥的菜窖里。掀开厚重的木板,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涌进来,周明远率先爬出去,看见菜窖外站着个穿青布短褂的汉子,裤脚沾着新鲜的泥土,手里还握着锄头。“是方爷的人?” 汉子的声音低沉,目光扫过程蝶衣和段小楼,“徐先生让我在这儿接应,说有位唱戏的先生要暂避。” 他指向不远处的坡地,“那片菜地是程先生的地界,安全得很。”

程蝶衣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坡地上几个农夫正弯腰锄地,烈日下的身影透着一股子踏实的韧劲。走近了才发现,其中一个农夫的动作虽带着庄稼汉的笨拙,抬手时却有着戏台上的韵味。“您是……” 程蝶衣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激动。那农夫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正是程砚秋。” 他的布褂子上沾着草叶,“听说你宁死不给日本人唱戏,特在此候着。”

段小楼手里的月琴 “当啷” 落地。程砚秋捡起琴,指尖拂过琴身的裂痕,眼神里满是赞许:“好琴,虽破却有风骨。” 他指向坡地旁的矮屋,“里面有我托德国大夫开的患病证明,你们要是想息演避世,这青龙桥的土地能养人。” 程蝶衣望着矮屋墙上挂着的农具,突然想起广和楼的戏台,想起那些被日军炸毁的行头,喉咙一阵发紧:“我还想再唱一场,唱给北平的百姓听。”

程砚秋闻言却摇了摇头,将锄头插进地里:“日军正在组织‘献机义务戏’,逼梨园界捐钱买飞机炸中国人。” 他的声音带着怒意,“我已经对外宣称患病,决意息演务农,实行‘三闭主义’—— 闭口、闭眼、闭心,不给他们利用的机会。” 他指向坡地深处,“那里有地下党的兵工厂,正缺人手搬运零件,你们要是愿意,倒是能出份力。” 段小楼捡起月琴,重重点头:“能打鬼子,干啥都行!”

当晚,几人便住进了青龙桥的矮屋。程蝶衣将虞姬戏服铺在门板上,借着油灯的光,用程砚秋给的针线细细缝补。段小楼和周明远跟着农夫们去了地下兵工厂,那里昏暗的油灯下,几个铁匠正叮叮当当地打造武器,火星溅在他们黝黑的臂膀上,像极了戏台上的烟火特效。方景林则拿着程砚秋的患病证明,回城联络那些藏在大栅栏的戏班徒弟,临走时反复叮嘱:“日军最近查得紧,凡事小心。”

深夜的矮屋格外安静。程蝶衣缝补完最后一针,将戏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程砚秋端着一碗糙米饭走进来,碗里卧着个荷包蛋:“趁热吃,补补身子。” 他坐在炕沿上,望着窗外的月光,“当年我刚息演时,也总想着戏台,后来才明白,守住气节比登台唱戏更重要。” 程蝶衣捧着碗,热气模糊了双眼:“可我怕,怕再过几年,北平人都忘了戏文里的骨气。”

程砚秋却笑了,指了指地下兵工厂的方向:“你听,那叮当声,不就是新的戏文吗?” 远处传来铁匠们的号子声,混着晚风飘过来,竟带着几分《夜深沉》的韵律。程蝶衣侧耳听着,突然想起在红楼地下室唱的《游园惊梦》,想起程砚秋宁死不唱义务戏的决绝,心里突然亮堂起来 —— 戏魂不一定在戏台上,也可以在锄头里,在铁锤下,在每个不肯屈服的中国人心里。

天快亮时,方景林回来了,身后跟着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少年。“都是戏班的徒弟,” 他的警服上沾着尘土,“日军查抄了大栅栏,幸亏我们走得及时。” 少年们看见程蝶衣,纷纷扑过来,眼眶通红:“先生,我们还能唱戏吗?” 程蝶衣摸了摸最年幼的少年的头,看向程砚秋:“程先生,您看这坡地,能搭个戏台吗?” 程砚秋笑着点头:“何止戏台,这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戏台。”

几日后,青龙桥的坡地上搭起了个简陋的戏台。没有华美的行头,没有精致的油彩,程蝶衣穿着洗干净的粗布褂子,段小楼抱着修补好的月琴,程砚秋则站在一旁,用锄头敲击着石块打节拍。戏文唱的是《锁麟囊》,“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清亮的戏腔在坡地上回荡,地下兵工厂的铁匠们停了工,田埂上的农夫们直了身,连远处的鸟儿都落在枝头,静静聆听。

周明远站在人群外,望着戏台上的身影,突然明白程蝶衣为何不肯离开。这戏文里唱的,何尝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心声?收余恨,恨日军的残暴;免娇嗔,弃个人的恩怨;且自新,图国家的新生;改性情,铸民族的脊梁。方景林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份情报:“日军要进山清剿,我们得尽快转移兵工厂的设备。” 周明远点点头,看向戏台上的程蝶衣,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挺拔,像极了戏里那个宁死不屈的虞姬。

戏唱完时,程蝶衣向众人深深鞠躬。程砚秋递过来一把锄头:“戏唱完了,该种地了。” 程蝶衣接过锄头,学着程砚秋的样子插进地里,动作虽生疏,眼神却格外坚定。段小楼将月琴放在戏台边,拿起铁锤走向兵工厂,琴身的裂痕在阳光下泛着光,像是一道勋章。远处的山风吹过,带来北平城的消息,也带来了抗战的希望 —— 这希望,藏在戏文里,藏在土地里,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血里。

夜色再次笼罩青龙桥时,地下兵工厂的灯火依旧明亮。程蝶衣和段小楼正忙着搬运武器零件,他们的粗布褂子上沾着机油和泥土,却再也不见戏台上的娇柔与霸气,多了几分劳动者的踏实与坚韧。周明远和方景林站在坡地旁,望着远处的北平城,眼神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场战斗还未结束,但只要戏魂在,民心在,胜利就不会太远。而青龙桥的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庄稼,更养育了不屈的中国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