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从狼烟北平开始 > 第25章 开原秋望与旧识新声

从狼烟北平开始 第25章 开原秋望与旧识新声

作者:周赫煊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0:42:16

寒露刚过,开原的风就带了层凉。周明远的行李箱轱辘碾过老家院子的青石板,发出 “咕噜咕噜” 的轻响,刚停稳,就看见母亲蹲在屋檐下擦那个熟悉的玻璃缸 —— 缸里的水草早已不是从泰国带回来的零星几株,而是繁衍成了一片翠绿,新添的三尾小金鱼尾鳍泛着橘红,正围着湄南河捡的淡粉色贝壳慢悠悠游动,偶尔啄一下张大爷昨天送来的鱼食碎。

“可算回来了,这缸鱼没你照料,我天天数着换水,生怕出岔子。” 母亲直起身,手里的棉布还沾着缸壁的水珠,指腹轻轻蹭过缸底的桦树皮手机壳 —— 那是周明远从清迈带回来时落在缸边的,如今成了小鱼躲猫猫的 “小山洞”。“县文化馆的人昨天还来电话,说看了你发的曼谷水灯节视频,想办个‘开原酸菜文化节’,把你姥姥那辈腌酸菜的老缸都当展品呢。”

周明远放下行李箱,蹲在缸边逗鱼,指尖刚碰到水面,小鱼就 “嗖” 地躲进了水草里。院墙外传来收割机的轰鸣,混着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冰糖葫芦 —— 甜掉牙咯!” 他抬头望去,杨树叶被寒露染成浅黄,风一吹就簌簌落在院子的青石板上,有的叶子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姥姥的老缸还在仓房吗?我记得缸沿有道裂纹,是当年我摔的。”

“在呢,用稻草裹着,你张大爷说那是‘非遗宝贝’,比新缸值钱。” 母亲笑着转身进了屋,很快端出盘刚蒸好的粘豆包,黄澄澄的豆包冒着白汽,咬一口是红豆沙的甜,还带着玉米叶的清香。“你爸去地里收玉米了,说要给你留最好的黏玉米,煮着吃比泰国的芒果糯米饭还香。”

吃过早饭,周明远扛着那根从泰国带回来的折叠钓竿,踩着落叶往村西的鱼塘走。路上遇见不少扛着锄头的乡亲,看见他就笑着打招呼:“明远回来啦!听说你在泰国钓的鱼比咱开原的鲫鱼还大?” 他笑着应着,指尖划过钓竿上缠着的细线 —— 还是去年在开原鱼塘用剩的,如今带着湄南河的水味,倒像是串起了两段时光。

鱼塘边的老柳树下,马大帅正蹲在石头上修钓竿,粗粝的手指捏着细砂纸,慢慢打磨着磨损的竿梢。“你可算来了,欧洲那几个加盟商后天就到,非要吃你亲手钓的鱼,说‘中国老板钓的鱼,比米其林厨师做的还香’。” 他扬了扬手里的蚯蚓盒,盒里的红蚯蚓正扭着身子,“荷兰来的那个叫汉斯的,昨天还发视频问,能不能用你们腌的酸菜炖鱼,说在网上看了你的 vlog,馋得睡不着。”

周明远在马大帅身边坐下,把钓线抛进鱼塘。鱼塘的水泛着淡蓝,浮漂在粼粼波光里像颗小小的白珍珠,远处的玉米地泛着金浪,沉甸甸的玉米穗垂着,风一吹就 “哗啦啦” 地响,像是在说丰收的话。“汉斯要是喜欢,就让他带两坛酸菜回去,张大爷腌的酸菜,比他们的酸黄瓜地道。” 他刚说完,浮漂突然往下沉了沉,接着猛地被拽进水里,钓线绷得紧紧的,“有鱼!”

马大帅连忙放下砂纸凑过来,周明远握着钓竿往回收线,手臂能感觉到鱼的力道 —— 是条半斤重的鲫鱼,银鳞在阳光下亮得刺眼,尾巴还在不停地摆动。“这鱼炖酸菜正好,比湄南河的罗非鱼鲜。” 马大帅笑着递过抄网,网住鱼时,水花溅在两人的裤脚上,凉丝丝的,却一点也不觉得冷。

正说着,远处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张大爷骑着辆二八大杠过来了,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明远,给你带了新腌的酸菜,刚从缸里捞出来的,还带着井水的凉。” 他把布包递过来,里面的酸菜叶脆生生的,泛着淡绿,“文化馆的人说文化节要让我示范古法腌酸菜,你可得来给我撑场子,顺便给大家伙讲讲你在泰国的新鲜事。”

周明远接过酸菜,指尖触到菜叶上的水珠,带着股清冽的香。他突然想起曼谷卖青木瓜沙拉的船娘,也是这样捧着刚舂好的沙拉,眼里带着对食物的珍视。“张大爷,您放心,到时候我肯定来,还带您看看我在泰国拍的照片,那边的人也爱吃酸的,就是没咱的酸菜香。”

酸菜文化节开幕那天,开原的文化广场挤满了人。广场中央摆着十几张老炕桌,拼成一条长长的 “酸菜宴”,张大爷站在最前面的炕桌旁,手里握着根枣木槌,面前的粗瓷缸里装着刚切好的白菜。“腌酸菜得用井水泡三天,白菜要切得大小均匀,一层白菜一层盐,压上青石板,等二十天就能吃。” 他边说边抡起木槌,“咚咚” 的敲缸声惊飞了广场檐下的麻雀,引得围观的人阵阵喝彩。

薇薇带着一群穿花衣的孩子,坐在旁边的竹绷子前绣泰丝。孩子们手里的针线不太熟练,却格外认真,竹绷子上的酸菜缸纹样慢慢成型,缸边还绣着小小的莲花 —— 那是薇薇从泰国学来的绣法,混着开原的剪纸图案,倒像是两种文化的温柔碰撞。“周总,您看这纹样,文化馆的人说要印在文化节的纪念册上,还要做成酸菜包装的图案。” 薇薇举起竹绷子,眼里闪着光,“孩子们都说,要把绣好的泰丝挂在曼谷的门店里,让那边的人也看看开原的手艺。”

周明远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扫过广场上的热闹景象:有的老人在炕桌旁尝酸菜,有的孩子围着薇薇学绣花,还有的人在看他拍的泰国 vlog,视频里的湄南河、清迈古城、普吉岛的夕阳,引得大家阵阵惊叹。突然,镜头里出现了个熟悉的身影 —— 曼谷卖早点的阿婆,正穿着件蓝色布衫,捧着个竹篮和人说笑,竹篮里装着刚舂好的青木瓜沙拉。

“阿婆?您怎么来了?” 周明远连忙走过去,惊讶得合不拢嘴。阿婆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的竹篮还带着淡淡的香茅味:“跟着你们的冷链车来的,想看看你们的酸菜是怎么种的,顺便给你带了泰国的红蚯蚓,钓你们开原的鱼肯定灵。” 她从篮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的红蚯蚓还在动,“我在曼谷看了你的 vlog,知道你喜欢钓鱼,这蚯蚓比你们本地的蚯蚓肥,鱼肯定爱吃。”

周明远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他突然想起在湄南河钓鱼的那天,阿婆也是这样递来竹编鱼篓,眼里带着对陌生人的善意。“阿婆,今天中午我给您炖酸菜炖鱼,用您带来的蚯蚓钓的鱼,保证比曼谷的冬阴功汤还鲜。” 他说着,拉着阿婆走到张大爷的炕桌旁,“张大爷,这是我在曼谷认识的阿婆,也爱吃酸的,您给她尝尝您腌的酸菜。”

张大爷笑着舀起一勺酸菜,递到阿婆面前:“尝尝,咱开原的酸菜,比你那青木瓜沙拉还酸得透亮。” 阿婆接过酸菜,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好吃!比我舂的沙拉还脆,炖鱼肯定香。”

“叮 —— 随机签到触发!地点:开原酸菜文化节。奖励:《乡土品牌口述史》,解锁‘非遗技艺传承’技能!” 手机提示音轻轻响了下,周明远笑着把手机塞回口袋,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突然觉得,所谓的商业版图,不过是把他乡的烟火,都融进了故乡的日常。

傍晚的庆功宴设在鱼塘边,马大帅在炭火上支起了烤架,上面烤着两条鱼 —— 一条是周明远从泰国带回来的罗非鱼,一条是下午钓的开原鲫鱼。炭火 “滋滋” 地响,鱼皮烤得金黄,香气飘得很远,引得围观的人阵阵咽口水。范德彪抱着把旧吉他,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弹起了《喀秋莎》,他的嗓音有点沙哑,却格外投入,引得阿婆也跟着哼唱起来,尾音里混着东北小调的拐音,格外有趣。

周明远给大家分烤鱼,阿婆接过烤罗非鱼,咬了一口,笑着说:“这鱼在湄南河钓的,在开原烤的,比在曼谷吃的还香,都是家乡的味道。” 张大爷则捧着烤鲫鱼,边吃边说:“明远,明年文化节咱们再搞大点,把你在欧洲的加盟商也请来,让他们看看咱开原的酸菜,尝尝咱开原的鱼。”

周明远望着鱼塘边的灯火,听着大家的笑声,突然觉得无比踏实。他走到鱼塘边,蹲下来看着水里的倒影 —— 里面有炭火的光,有大家的笑脸,还有天上的星星。他掏出手机,拍了段烤鱼的视频,配文:“湄南河的鱼,开原的火,他乡的烟火,终是融进了故乡的日常。”

夜风渐凉,马大帅给大家添了炭火,薇薇带着孩子们在旁边放起了小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炸开,像一朵朵小小的花,映得鱼塘的水也亮了起来。阿婆拉着周明远的手,指着天上的星星:“在曼谷,我也常看这样的星星,只是没有这里的亮,这里有家人,有朋友,有酸菜香,比哪里都好。”

周明远点点头,心里突然明白,所谓的成功,从来不是走了多远,而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回到这样的夜晚 —— 有熟悉的人,有爱吃的菜,有聊不完的家常,还有那缸带着湄南河记忆的金鱼,在灯火里,慢悠悠地游动,像在守护着这方小小的天地,守护着这份简单的幸福。

夜深了,大家渐渐散去,周明远和母亲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青石板上,像铺了层薄薄的霜。“明远,你爸说,等明年春天,把院子里的空地种上白菜,咱们自己腌酸菜,比买的还香。” 母亲的声音软软的,混着夜风,格外温柔。

周明远看着母亲的背影,突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 有商业的扩张,却不缺生活的温度;有世界的精彩,却不忘故乡的根。他掏出手机,给小云发了条消息:“文化节很成功,明年可以把酸菜非遗申报提上日程,顺便邀请汉斯他们来开原看看,让他们也感受下咱们的烟火气。”

发送成功的瞬间,手机屏幕映出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像极了在湄南河看到的那轮,只是这轮月亮,带着酸菜的香,带着家人的暖,比任何地方的月亮,都要明亮,都要温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