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新课题研讨
沈青教授的邀请,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另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与林浩然带来的那圈相互交织,预示着封瑶和徐卓远的生活即将步入一个更广阔、也更充满挑战的舞台。
周末的“拾光”咖啡馆偶遇后不久,两人便收到了沈青发来的正式邮件。邮件里详细说明了“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优化”研讨组的初步规划——并非传统的授课模式,而是以前沿论文研读、开放性课题辩论和跨学科项目构思为主,旨在激发成员的批判性思维和原始创新力。第一次活动定在一周后的晚上,地点在交叉信息研究院一间配备智能黑板和沉浸式投影设备的小型研讨室。
“感觉像是要开启一个副本。”前往研讨室的路上,徐卓远半开玩笑地说,语气里却带着显而易见的期待。
封瑶点头,深有同感。她摸了摸别在毛衣上的星辰胸针,冰凉的触感此刻却奇异地带来安定。重生以来,她一步步挣脱前世的桎梏,修复亲情,拥抱爱情,在学术上找回自信。而沈青的这个研讨组,像是一扇通往更高维度的大门,门后的世界,是她前世囿于自身困境从未敢想象能触及的领域。这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像是对她全新生命轨迹的一次重要加冕。
研讨室的门虚掩着,里面已经传来低低的交谈声。推门而入,除了早已等候在此、一身简约知性装扮的沈青,里面还有三四张年轻的面孔。看到他们进来,交谈声稍歇,目光都汇聚过来。这些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但更多的是友善和一种同类相聚的默契。
沈青微笑着为他们做了简单介绍。除了封瑶和徐卓远,另外四位成员也均是来自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子工程方向的佼佼者,有博士生也有特别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其中一位名叫陈墨的男生,身材清瘦,戴着黑框眼镜,眼神沉静,在沈青介绍他连续两届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时,也只是微微颔首,气质内敛而专注。
“好了,人齐了。”沈青拍了拍手,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今天我们第一次活动,不设固定议题。我想请大家先聊聊,在你们各自的研究或学习过程中,最近遇到的那个最让你感到‘困惑’或‘着迷’的问题。不要求有答案,甚至不要求逻辑完全自洽,重要的是那份源于好奇的原始冲动。”
这种开放式的引导瞬间点燃了气氛。一位物理系的学长提到了他对量子纠缠超距作用某种唯像模型的新奇想法;一位计算机系的学姐则困惑于当前深度学习模型在少样本情境下泛化能力的本质瓶颈。
轮到徐卓远,他稍作思考,便结合“星图”项目中遇到的非线性滤波问题,阐述了对“概率图模型中潜在变量推断的完备性与计算复杂性之间根本性权衡”的思考。问题深刻,表述清晰,立刻引来了陈墨等人认真的倾听和微微点头。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落在了封瑶身上。
封瑶的心跳略微加速,但并非因为紧张,而是一种分享的渴望。她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今生的“星图”,更有前世那个在孤独和自我否定中,于深夜里翻阅大量文献,对那些玄奥理论既感到敬畏又无法真正理解的自己。
“我最近在思考的是……关于‘时间序列中的微弱信号提取与因果推断的边界’问题。”她的声音平和而清晰,“我们常常致力于从噪声中分离出信号,但有时候,我们如何确信,我们提取出的‘信号’,不是另一个更深层次、我们尚未理解的‘噪声’所呈现出的伪规律?尤其在面对像宇宙学观测或者极端环境探测这类数据时,我们自身的认知局限和模型假设,会不会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噪声’,遮蔽了真正颠覆性的发现?”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若有所思的众人,最后看向徐卓远,眼中带着一丝只有他们两人才懂的深意:“这或许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关乎我们如何审视自身的认知边界,如何在坚信理性力量的同时,保持对未知足够的谦卑与敬畏。”
这番话,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种科研哲学层面的反思。它源于封瑶两世为人的独特体验——前世的她,被困在自我认知的“噪声”里,无法识别自身价值的“信号”;今生的她,挣脱出来,才得以用更澄澈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自己。
研讨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沈青的眼中爆发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光彩。而陈墨也推了推眼镜,第一次主动开口:“很有意思的角度。这让我想到图灵奖得主M先生在他晚年一篇未正式发表的随笔中提到过的‘观察者的盲区’概念……”
一场高质量的思想碰撞就此展开。没有身份的隔阂,没有学科的壁垒,只有思维的火花在自由迸溅。封瑶沉浸在这种纯粹的智力激荡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与满足。她不仅能在徐卓远、陈墨等人提出精妙观点时迅速跟上并反馈,偶尔提出的见解也能引发新的讨论方向。她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阴影里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星辉本身,能够照亮彼此思考的盲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