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星光下的奔赴与邀约
与母亲的那通电话,像一把温柔的钥匙,彻底打开了封瑶心中那扇因自卑而紧闭已久的门。门后涌出的,不再是畏缩与回避,而是带着小吃店油烟与父母关爱气息的、温暖而坚实的力量。那一声“我们瑶瑶,值得最好的”,如同定海神针,让她清晰地感觉到,内心深处某个一直虚浮、摇晃的角落,终于稳稳地落回了地面。她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仰望徐卓远、需要在学术上拼命证明自己的女孩,她是承载着父母朴实骄傲与深切期望的封瑶,这个认知,赋予了她前所未有的底气。
回去的路上,封瑶比来时更加沉默,却是一种沉浸在满足与释然中的宁静。徐卓远敏锐地察觉到了她气场的变化,那不再是紧绷的防御,而是舒展的安然。他没有多言,只是默默调整了步伐,与她并肩而行,用自己挺拔的身形,自然而然地将喧嚣的街道与偶尔投来的打量目光隔绝在外,为她圈出一方安稳的空间。这种无声的守护,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直到走到封瑶宿舍楼下,她才从那种充盈的内心状态中回过神来。夏夜的微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清凉。她仰头,对徐卓远展露一个清浅却毫无阴霾的笑容,眼底光华流转,清澈见底:“今天,谢谢你。” 这声谢谢,含义深远。谢谢他的耐心等待,谢谢他那无声却有力的理解与支撑,更谢谢他,见证了她在科研和心绪上这微小却关键的双重突破。
徐卓远低头凝视着她。路灯的光线在她眼中碎成点点星辰,那里面不再有他记忆中前世的敏感易碎与偶尔闪过的惶惑,而是流淌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光芒,像被溪水洗过的宝石。他心口微微发热,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感与骄傲油然而生——这骄傲并非源于自己,而是纯粹地为了她的成长,为了她此刻眼中毫无保留的澄澈与自信。
“是你自己走出来的。”他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每一个字都敲在封瑶的心上,“封瑶,你做得很好。” 他没有说“你很棒”,而是说“你做得很好”,这细微的差别,精准地传达了他的态度:他认可的是她的努力、她的转变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结果。这是一种将她置于平等位置的尊重,他看到了她所有的挣扎与突破,并为此献上最高的赞许。
“嗯。”封瑶用力点头,坦然接受了他的赞许,也像是在内心再次确认了自己的成长轨迹,“那我上去了,你回去也早点休息。”
“好。”徐卓远应道,目光依旧焦灼在她身上,看着她转身,身影轻快而坚定地走向宿舍大门。
就在封瑶的手即将触到玻璃门把手时,徐卓远忽然开口,声音在静谧的夜色中格外清晰:“封瑶。”
她下意识地回头,略带询问地望向他。微风吹动了她额前的碎发,眼神清澈而专注。
昏黄的光线下,徐卓远的身形挺拔如松,目光深邃,仿佛蕴藏着万千言语,最终却只化作一句看似平常的邀请:“下周末,我小叔一家从国外回来,家里有个小范围的接风宴。你……愿意一起来吗?” 他刻意强调了“小范围”和“接风宴”,与之前提及的正式徐家宴会截然不同。这不是带她去面对可能的审视与风暴,而是主动将她引入他更核心的、温暖的、代表着接纳与认可的亲友圈层。这个邀请在此刻提出,恰逢她心境豁然开朗之时,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一种确认,更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封瑶微微怔住,心脏在胸腔里轻轻跳了一下。随即,心底涌起的不是前世可能会有的慌乱、退缩与自我怀疑,而是一种被珍视、被纳入他生命重要部分的暖意,以及一种“是时候了”的坦然。她看着徐卓远眼中那抹不易察觉的、几乎难以捕捉的紧张与期待,仿佛怕她会拒绝。这个发现让她心底软成一片,唇角缓缓扬起,勾勒出一个明媚而自信的弧度,比夜空中的月牙还要清亮动人。
“好啊。”她回答得清脆而肯定,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我很期待见到你的家人。” 这一次,她不再需要任何心理建设或外在的鼓励。因为她已然明白,她去往那里,并非为了求得谁的认可,而是作为徐卓远认可的、同样优秀的个体,去认识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她带着的是自家小吃店烟火气滋养出的坚韧与温暖,是实验室里磨砺出的智慧与沉静,是她封瑶完整的、不再需要任何人来定义的自我。
徐卓远眼中那丝细微的紧张瞬间化为清亮的光彩,如同拨开云雾的星辰。他点了点头,嘴角也牵起一个浅浅的弧度:“好,到时我来接你。”
“嗯。”
封瑶转身上楼,脚步轻快,仿佛踏着星光。她知道,这又是一次小小的“奔赴”,但这一次,她内心充满的是从容与期待,是对彼此关系更进一步的笃定。
新的涟漪:实验室的“师兄”与隐形的纽带
接下来的几天,封瑶继续全身心沉浸在“动态情绪权重因子”的研究中。解决了那个因自我怀疑而产生的关键节点后,后续的推导果然如徐卓远所预料的那般顺利了许多,思路如泉涌。她开始尝试将模型从“喜悦-沮丧”谱系扩展到更复杂的“愤怒-平静”、“惊讶-厌恶”等情绪维度,工作量虽然加大了,但她乐在其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