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星桥项目快速进展
陆晨星带来的微小涟漪,很快便被“星桥”项目快速推进的洪流所淹没。封瑶提出的“分层异构、逐步演进”方案,如同一剂高效的润滑剂,使得项目组内部原本有些凝滞的齿轮再次高速、顺畅地运转起来。
林皓负责核心高频模块的异步架构试点。他仿佛找到了一个既能施展才华又不至于颠覆全局的绝佳舞台,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那精巧而复杂的设计中。他与封瑶的技术讨论变得愈发频繁,两人常常在白板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线条、符号与公式铺满板面。
“这里,消息确认机制如果采用这种双向握手的变种,是不是能在保证低延迟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丢失?”封瑶指着白板上一处细节,提出自己的见解。
林皓眼睛一亮,快速演算了几下,猛地一拍手:“妙啊!封瑶,你这个想法很细腻!确实能平衡性能和可靠性!”他看向封瑶的目光中,欣赏之意越来越浓。起初,他或许只是觉得这个女孩沉静、思路清晰,但越深入合作,越发现她不仅在算法上直觉敏锐,更难得的是对系统整体有着超越年龄的洞察力和平衡感。她不像徐卓远那样风格鲜明地偏向稳健,也不像自己有时会过于激进,她更像一个高明的调音师,总能精准地找到让不同“声部”和谐共鸣的那个点。
徐卓远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确保系统基石稳固上。他重新审视并加固了关键事务模块的强一致性协议,设计了多套故障模拟场景,并与沈雨凝紧密合作,确保智能路由层的逻辑万无一失。他偶尔会抬头看向白板前那两道专注讨论的身影,目光在封瑶神采飞扬的侧脸上停留片刻,眼底是深邃的温柔与骄傲。他从未感到任何威胁或不适,因为他深知,封瑶的光芒绽放得越耀眼,他内心那份与有荣焉的喜悦便越浓厚。他们的灵魂早已在无声中达成了共识——彼此独立,又相互辉映。
沈雨凝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前端接口的主要负责人,则成为了团队最好的粘合剂。她敏锐地察觉到了林皓对封瑶态度的微妙变化,那是一种技术强者对同等水平伙伴的认可,或许还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吸引。但她更看到了封瑶与徐卓远之间那不容置疑的默契与深情。于是,在分工和协调时,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把握着分寸,既让林皓的才华得以施展,又自然而然地维护着封瑶与徐卓远作为核心搭档的完整性。
**\*新的涟漪:意外的关注与邀请\***
这天下午,项目组收到了一封来自计算机学院学生创新中心的邮件。邮件中提及,学院领导关注到了“星桥”项目近期在技术沙龙上的表现以及其独特的跨学科背景(涉及计算机、心理学与社会学),认为其极具潜力和代表性,希望项目组能够准备一份详细的阶段性报告,并考虑将其作为重点培育项目,推荐参加下半年全国性的“未来之星”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这个消息让整个实验室都振奋起来。
“全国大赛!”沈雨凝难掩激动,“这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如果能在那里获奖,对‘星桥’的推广和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林皓摩挲着下巴,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竞争对手会是全国最顶尖的学生团队,有意思。我们的架构经过这次优化,正好可以去检验一下成色。”
徐卓远相对冷静,但眼神中也透露出重视:“这是一个机会,也更是一种压力。报告需要精心准备,重点突出我们技术的创新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封瑶的心跳也加快了几分。前世,她囿于个人的小情绪,从未参与过如此高规格的竞赛。今生,不仅能与伙伴们一起挑战技术高峰,还能站在全国性的舞台上展示成果,这无疑是重生路上又一个未曾奢望过的里程碑。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兴奋,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必须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这份机遇和伙伴们的努力。
然而,这封邮件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学院方面指定了一位资深教授作为项目的联络指导老师,而这位教授,正是计算机学院以要求严格、眼光挑剔着称的周瀚教授。同时,周教授还指派了他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秦风,协助项目组进行技术梳理和报告指导。
秦风这个名字,在A大计算机学院可谓如雷贯耳。他是连续三年的国家奖学金得主,曾在国际顶级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技术实力深厚,为人却出了名的冷峻寡言,行事风格一丝不苟,甚至有些严苛。不少低年级学生对他又敬又畏。
得知将由秦风来指导报告,林皓首先挑了挑眉:“秦风学长?听说他眼里揉不得沙子,代码注释写得不规范都会被批得狗血淋头。”
沈雨凝也面露一丝凝重:“有他指导,报告质量肯定能提升,但过程恐怕不会轻松。”
封瑶对秦风有所耳闻,但并未直接接触过。她看向徐卓远,发现他神色如常,只是淡淡地说:“严谨是好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