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封瑶的喜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不仅触动了徐卓远精密的世界,也悄然改变了她自身周围的“场”。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体现在她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
与父亲的“协议”像一道无形的边界,却也成为了她规划未来的坚实起点。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达成协议条款,而是开始以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学术路径。除了保持近乎完美的绩点,她开始深入钻研目标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不再是浮光掠影地记忆考点,而是力求理解其底层逻辑和前沿动态。她的笔记不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充满了思维导图、批判性思考和跨章节的知识链接,其详实与透彻的程度,堪比一些研究生整理的资料。校史馆项目虽近尾声,她却主动向李教授提出承担部分资料数字化归档的繁琐收尾工作,这份超出预期的责任心和对细节的把握,再次让以严谨着称的李教授暗自点头。
更令人侧目的是,封瑶开始主动涉猎学术期刊论文。面对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模型的英文文献,初时难免艰涩,但她强迫自己沉下心,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像 decipher 密码一样逐句解析,慢慢梳理出论文的研究问题、方法和结论脉络。这种主动探索的勇气,驱使她经过反复斟酌,给一位以思想深刻和要求严格着称的王教授发去了一封邮件。邮件中,她附上了自己针对某篇论文的思考笔记和初步形成的研究兴趣点,言辞恳切,既表达了敬意,也清晰地陈述了希望获得指导、甚至参与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渴望。
等待回复的过程需要耐心,但封瑶心态已然不同。她不再是那个因害怕被否定而畏缩不前的少女,现在的她,将每一次尝试都视为积累,愿意为每一个微小的可能性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由内而外的积极与专注,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她的言行。校园里,她的步伐轻快却带着目标感;图书馆中,她沉浸书海时神情是安宁而满足的;与同学交流,她语气温和,却多了一份基于知识储备的从容。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光芒,开始在她身上隐约浮现,吸引着同频者的注意。
这天下午,封瑶正在图书馆第三阅览区的固定角落,与一本厚厚的英文专着《跨文化符号迁移》搏斗。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正当她凝神思考一个关于“能指”与“所指”在跨文化语境中如何断裂重组的难题时,手机屏幕无声亮起,是徐卓远的消息。
【检测到你的位置:第三阅览区。学习强度连续3.2小时超过阈值建议。建议:进行15分钟休整。补充水分。坐标:图书馆一楼咖啡吧。】
看着这条充满数据化关怀的信息,封瑶嘴角微扬,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她回复:【收到指令。马上执行。】 随后合上书,轻轻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和太阳穴,起身走向咖啡吧。
她点了一杯热牛奶,找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坐下,让午后的阳光驱散长时间伏案的微凉。刚喝了一小口,一个略带迟疑却清晰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封瑶同学?”
封瑶抬头,看到一个戴着细边眼镜、气质斯文的男生站在桌旁,手里端着一杯美式咖啡。她认得他,是隔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霸林轩,在几次公共大课上,他发言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轩同学,你好。”封瑶礼貌地点头回应,略微有些意外。
林轩推了推眼镜,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抱歉打扰你休息。我刚才在那边查阅资料,注意到你在看奥尔森的《跨文化符号迁移》。这本书是我们专业一门选修课的核心参考书,理论比较深,没想到你也在研读。”
“只是刚开始接触,觉得很有挑战,也很有意思,还在努力理解基础概念。”封瑶坦言自己的处境,态度落落大方。
“这本书的框架确实需要时间消化,”林轩见她态度友好,神情自然了许多,眼中流露出找到同好的热忱,“尤其是第三章关于‘能指漂移’的部分,很容易绕晕。我这里有一份之前师兄传下来的学习笔记,结合了一些案例,梳理得还算清晰,如果你不介意,或许可以参考一下。”
他说着,便从随身的深色帆布包里拿出一个略显旧但保存完好的活页夹,熟练地翻到其中几页,递了过来。
封瑶道谢后接过,快速浏览起来。笔记确实做得极好,不仅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层级,旁边空白处还补充了生动的现实案例和关联理论,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比她一个人埋头苦读效率高多了。
“这笔记太详细了!”封瑶由衷赞叹,带着感激,“真的帮了大忙,太谢谢你了,林同学。”
“不客气,能帮上忙就好。”林轩笑了笑,笑容干净而真诚,“我对跨学科研究也很感兴趣,觉得符号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会很有前景。正好,我们系下个月初有一个小型的学术沙龙,主题就是‘社交网络中的文化符号传播’,如果你有空,欢迎来听听,应该会有不少启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