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九十六个小时。对于常规的航天工程而言,这时间或许只够完成一轮详细的设计评审,或是为一次发射做最后的安全检查。然而,在寰宇工业基地这片浓缩了未来科技的地方,四天时间足以完成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魔法。
“开拓者一号”这艘刚刚从月球满载荣誉归来的功勋舰船,并未享受长时间的休整。它仅仅经过了一天的全面系统检测与必要的消耗品补充,便被巨大的牵引机器人引导着,缓缓驶入了基地内最为庞大的那座全封闭式超规格舰艇改造坞。
厚重的合金闸门在其身后合拢,将外界的视线隔绝。坞内,无数高功率照明灯瞬间点亮,将舰体每一个细节都照得毫发毕现。早已待命多时的智能工程机器人集群被激活,它们如同拥有集体意识的金属蜂群,沿着预设的磁力轨道和空中索道,精准地扑向“开拓者一号”的各个作业点。
改装工程的核心在于功能的重塑: 原本用于承载松散月岩矿石的巨型货舱迎来了彻底改造。强大的激光切割器精准地切除内部非承重的临时固定结构,随后,高强度的钛合金复合桁架被机器人臂焊接组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模块化的精密支撑体系。数以千计的自适应液压固定爪和电磁锁扣被安装在支架上,它们将由中央AI控制,确保那些形状不规则、价值连城的空间站模块在运输过程中纹丝不动。环境控制系统全面升级,精密的气体成分调节、温度与湿度控制模块被加装,确保舱内环境能模拟太空站条件,保护精密设备。2: 舰体外部加装了多个标准化的重型通用工程接口(硬点),为未来加装大型空间机械臂、外部作业平台预留了物理和能源连接。原有的光学和雷达传感系统旁,增配了更高精度的激光扫描阵列和三维成像系统,使其在未来的建设作业中能充当临时的“空间之眼”,进行毫米级的精密测量和监控。3:舰载计算机系统接入了最新的工程控制算法包,使其能更好地协调未来可能加装的工程设备。最重要的升级来自通讯系统——一个散发着微弱蓝色辉光的、“星璇”量子通讯系统的舰载终端被集成进入主控网络,虽然目前仍是原型机,但其存在意味着地月之间的指令传输将几乎毫无延迟,这对于需要精准协同的远程建造至关重要。4在寰宇内部网络和上报给国家航天局的档案中,它的注册信息悄然变更:从“TSV-01开拓者级工业采矿舰”暂时变更为“TSCV-01开拓者级重型空间建设运输舰”。舰首一侧,喷涂上了一个临时的艺术标志:一个简洁的银色齿轮优雅地环绕着月球剪影,下方是“广寒宫建设-先锋号”的字样。
改造坞内,火花四溅,激光闪烁,机械臂挥舞,构成了一幅充满力量与科技美感的未来工业画卷。四天时间,不眠不休,“开拓者一号”在无数机械单元的簇拥下,完成了从“矿工”到“建筑师”的华丽转身。
第十五日,黎明前夕。
寰宇航天基地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而充满期待。所有非必要人员均已清场,超规格停机坪周围。
巨大的改造坞顶棚如同史诗巨着的书页般,缓缓向两侧滑开。完成了蜕变的“开拓者一号”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它的外观轮廓变化不大,依旧是其庞大而充满力量感的身形,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其腹部货舱门缝隙中隐隐透出的、结构复杂的内部支架的反光,以及舰体侧面新增的接口盖板。
此刻,它的货舱不再是空的。里面严丝合缝地固定着“广寒宫”空间站的核心枢纽舱段。这是一个长达四十米、直径超过十五米的巨型圆柱体,外部覆盖着复合防护装甲和多层隔热材料,预留的对接接口和外部桁架连接点清晰可见。在它周围,还紧凑地固定着部分折叠状态的外部主桁架结构模块。这些人类工业智慧的结晶,在逐渐亮起的晨曦中,反射着冷冽而崇高的金属光泽,仿佛一件等待被送入星海的巨大艺术品。
塔台内,指令声沉着而清晰。 “……起飞序列最终自检完成。反重力引擎启动预热。” “泰山系统在线,输出功率稳定提升至10%...30%...65%...” “主离子引擎待命。”
“起飞倒计时:10,9,8……”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地动山摇的震动。在倒计时归零的瞬间,“开拓者一号”庞大的舰体被一股无形的巨力平稳地托举起来,仿佛地球慷慨地减轻了它的重量。它轻盈地、几乎是静默地垂直上升,姿态稳定得令人难以置信。直到离地近百米,主离子引擎才喷吐出幽蓝色的、经过精心调制的等离子流,提供主要的前进推力,推动着这艘承载着沉重希望的巨舰,划破渐明的天空,向着更高处加速攀升。
整个起飞过程,宛如一场优雅的太空芭蕾,充满了科技带来的从容与力量感。地面上的人们,即使不是第一次目睹,依然为这超越了传统火箭喷射的、近乎魔幻的升空方式感到心潮澎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