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 > 第316章 海棠传灯,寰宇同心

秋意渐浓,同心文化园被一层温柔的金黄笼罩。老海棠树褪去了春日的粉白烂漫,枝头缀满了橙红色的海棠果,圆润饱满,像一串串精心打磨的小灯笼,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风一吹便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陈棠安站在树下,指尖轻轻拂过一枚海棠果,果皮的触感粗糙却带着生命的厚重。她的手中捧着一个竹编篮,里面整齐叠放着一封封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与包裹,每一件都带着不同地域的温度。

最上面是蒙古巴特儿寄来的牛皮纸信封,拆开后,几张草原照片滑落出来——第一张里,巴特儿正和几位中国工程师一起,蹲在光伏板旁检修设备,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草原的绿与光伏板的银蓝交织,背景里的蒙古包炊烟袅袅;第二张是草原小学的孩子们围在海棠树苗旁,树苗已长到半人高,枝桠上系着的红丝带在风中飘扬,孩子们手中捧着《同心故事绘本》,笑容灿烂得像草原的太阳。照片背面,巴特儿用蒙古文和中文双语写道:“陈老师,光伏板让草原的冬天不再寒冷,海棠树让孩子们的心里充满温暖,这就是‘同心’的力量!”

旁边是肯尼亚娜奥米寄来的手绘稿,画纸是当地特有的树皮纸,边缘带着自然的纹理。画上,非洲孩子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校服,坐在“同心小学”的教室里,围着一位中国支教老师,认真地读着《同心故事绘本》;教室外,几棵海棠树苗刚栽下不久,娜奥米正提着水桶浇水,她的身后,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医生们正给村民们测量血压。画的右下角,娜奥米用蜡笔写着:“我们的学校有了新课本,我们的村庄有了健康守护,谢谢‘同心’让我们和中国成为一家人!”

还有美国艾米丽发来的视频U盘,插入播放器后,林肯中学的场景映入眼帘——曾经种下的海棠树苗已长出新枝,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舒展,枝桠上系着的“美中同心,共护家园”红丝带依旧鲜艳。艾米丽站在树苗旁,身边围着一群美国学生,他们手中拿着手折的海棠花,对着镜头齐声说:“陈老师,我们每天都给海棠树浇水,我们还在课堂上讲‘同心’的故事,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看看那棵三百年的老海棠树!”

“这些都是‘同心’结出的果实啊。”陈棠安轻声感叹,眼中泛起温柔的泪光。她小心翼翼地将信件、照片和U盘取出,放进一个特制的木盒里。这木盒是用老海棠树去年修剪下来的枯枝制成的,由非遗木雕手艺人耗时一个月精心雕琢——盒身呈海棠花形状,边缘刻着缠枝海棠纹,盒盖中央则用阴刻手法刻着“海棠传灯,寰宇同心”八个篆字,字体苍劲有力,透着岁月的厚重。这是“同心文化传承社”新设立的“国际同心档案盒”,专门收录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心”故事,让每一份温暖都有迹可循。

正当陈棠安专注地整理档案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阿依古丽快步走来,手中紧紧攥着一份米白色的信封,信封上印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烫金徽章,边角还带着旅途的褶皱,她的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连声音都带着颤抖:“棠安!你快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来邀请函,邀请我们发起‘全球海棠同心计划’!他们希望我们在世界各国建立‘同心文化驿站’,把海棠花的故事、‘同心’的信念,带到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陈棠安连忙放下手中的档案盒,接过邀请函。指尖触到烫金的字迹,一股暖流瞬间从指尖蔓延至心底。她缓缓打开信封,里面的邀请函上,清晰写着“邀请中国同心文化传承社作为发起方,联合全球20余个国家的文化机构,共同推进‘全球海棠同心计划’,搭建跨国界‘同心’文化交流平台”的字样。她抬头望向老海棠树,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她脸上,恍惚间,仿佛看到英台与雍正帝的身影在枝叶间微笑,英台身着素衣,手中握着海棠树苗,雍正帝站在她身旁,眼神中满是对天下大同的期许;又仿佛听到苏同心临终前的嘱托——“把‘同心’的种子撒向世界”,听到林棠棠在山区支教时的话语——“‘同心’没有国界”,听到腾格尔在草原上的呐喊——“草原与山河同心”。

“好,我们接下这份邀请。”陈棠安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要让‘同心’的灯,从这棵海棠树下亮起,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渴望和平与团结的人,都能感受到‘同心’的温暖。”

“全球海棠同心计划”启动仪式定在同心文化园举行。仪式当天清晨,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老海棠树下,他们中有致力于文化交流的学者、扎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专注生态保护的环保人士,还有曾参与过“同心文化日”的青少年代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与真诚。

蒙古的巴特儿穿着崭新的蒙古袍,腰间系着红色腰带,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银碗,碗里盛着草原特有的奶酒,他笑着对陈棠安说:“这是我们草原最纯净的奶酒,用来庆祝‘同心’的计划启动,希望我们的友谊像奶酒一样醇厚绵长!”肯尼亚的娜奥米则捧着一个装满咖啡豆的布包,布包上用彩线绣着海棠花图案,她说:“这是我们村里自己种的咖啡豆,煮出的咖啡带着阳光的味道,希望能让大家尝到非洲的‘同心’味道!”美国的艾米丽带来了一个大大的玻璃罐,里面装满了林肯中学学生们手折的千纸鹤,每只千纸鹤的翅膀上都用不同语言写着对“同心”的祝福——“和平”“友谊”“团结”“同心”,五彩的千纸鹤在罐中堆叠,像一座小小的彩虹山。

上午九点,启动仪式正式开始。陈棠安走到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中捧着那面签满世界各国签名的“同心旗”。她轻轻展开旗帜,红色的旗面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签名与文字,像是无数颗跳动的心脏,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各位朋友,”陈棠安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她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代表,“三百年前,一棵海棠树在东方的土地上,被英台皇后与雍正帝种下,也种下了‘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初心。三百年间,这颗初心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从皇家庭院走向市井民间,从国内传到边疆;今天,我们要借着‘全球海棠同心计划’,让这颗‘同心’的种子跨越海洋,在全球的土地上发芽、开花、结果。”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全球海棠同心计划’不仅要在世界各国建立‘同心文化驿站’,让海棠花的故事在更多地方流传;我们还要组织跨国青少年互访,让不同国家的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同心’;开展跨国环保合作,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编写《全球同心故事集》,记录下每一个温暖的‘同心’瞬间。我们希望,‘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信念,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让世界因‘同心’而更加和平、更加温暖。”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带着认同与期待。各国代表纷纷起身,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前,在一卷新的“全球同心卷轴”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蒙古代表用蒙古文写下“草原与世界同心”,旁边画了一头奔跑的骏马;肯尼亚代表写下“非洲与地球同心”,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猴面包树;巴西代表写下“雨林与人类同心”,画了一片翠绿的热带雨林;法国代表写下“欧洲与亚洲同心”,画了一朵绽放的海棠花;美国代表写下“美洲与世界同心”,画了一只展翅的和平鸽……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图案在卷轴上交织,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世界地图,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同心”的坚守,对和平的向往。

启动仪式结束后,“同心文化驿站”在世界各地陆续落地。在蒙古乌兰巴托的驿站里,巴特儿成为了首位文化使者。他将驿站设在草原小学旁,驿站的墙上挂满了“同心”故事的插画,书架上摆满了《同心故事绘本》的蒙古文版。每天放学后,巴特儿都会带着孩子们坐在海棠树下,教他们折海棠花,讲英台皇后建功劳阁、腾格尔守护草原的故事;遇到草原上的牧民需要帮助,他还会组织孩子们一起,为牧民们送草料、检修光伏设备,让“同心”的行动在草原上处处可见。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驿站中,娜奥米与中国援非医疗队紧密合作,开设了“同心健康课堂”。每周,医疗队的医生都会来驿站为当地居民免费体检、普及卫生知识,娜奥米则担任翻译,还会带着居民们学习简单的健康操。驿站的院子里,娜奥米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了十几棵海棠树苗,每棵树苗旁都立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捐赠者的名字——有中国的志愿者,有非洲的企业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娜奥米说:“这些海棠树会和我们一起成长,等它们长大,我们的孩子也会明白,‘同心’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在美国华盛顿的驿站里,艾米丽发起了“海棠笔友计划”。她将林肯中学的学生与中国同心文化园周边学校的孩子一一结对,鼓励他们通过书信分享彼此的生活——美国孩子会写下校园里的海棠树长势,中国孩子会讲述老海棠树下的故事;美国孩子会寄来手绘的漫画,中国孩子会送上亲手制作的海棠花书签。短短几个月,两国的孩子就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有的孩子还约定,等长大后要去对方的国家,看看那棵承载着“同心”信念的海棠树。

半年后,陈棠安收到了来自巴西环保组织的邀请,邀请她和阿古拉、阿依古丽前往亚马逊雨林,参加“雨林同心环保行动”。当他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雨林边缘的小镇时,巴西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早已等候在机场,旁边还有几位身着印第安传统服饰的部落族人。部落首领名叫塔卡,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脖子上戴着用雨林果实串成的项链,见到陈棠安一行人,他热情地走上前,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我们从环保组织那里听说了‘同心’的故事,知道你们为了守护家园做了很多努力。雨林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守护它,这就是‘同心’,对吗?”

陈棠安用力点头,从背包里取出三棵精心培育的海棠树苗,递给塔卡和部落的孩子:“没错,这就是‘同心’!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却有着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要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雨林,像海棠树的根须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让雨林永远充满生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棠安一行人跟着塔卡和部落族人深入雨林边缘。他们与巴西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一起,在雨林与农田的交界处种植海棠树与固氮植物,形成一道“生态防护墙”,防止农田扩张破坏雨林;阿古拉则用马头琴演奏改编版的《同心谣》,悠扬的琴声在雨林中回荡,吸引了许多部落孩子前来围观,他还教孩子们用雨林里的植物制作简单的乐器,让“同心”的声音在雨林中传递;阿依古丽则在部落的临时课堂里,用图片和视频向孩子们展示同心文化园的海棠树、“同心旗”上的签名,告诉他们“同心”能让不同国家的人携手保护地球。

离开巴西前,部落的孩子们为陈棠安、阿古拉、阿依古丽准备了特别的礼物——用海棠果与雨林羽毛制成的头饰。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头饰戴在他们头上,塔卡首领说:“这是我们部落最珍贵的礼物,代表着我们的友谊。等你们种下的海棠树长大,我们会带着雨林的故事,去中国看那棵三百年的老海棠树,去看看‘同心’开始的地方。”

这年冬天,同心文化园迎来了第一批“全球同心使者”——来自世界各国“同心文化驿站”的代表。他们带着各自国家的“同心”成果,齐聚在老海棠树下,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寰宇同心展”。展厅里,蒙古的草原光伏模型、肯尼亚的高产玉米种子、巴西的雨林植物标本、美国的青少年书信集整齐摆放,旁边还陈列着中国的海棠帕子复制品、功劳阁复刻模型、“同心旗”的缩小版。每一件展品前都围着许多游客,代表们则充当讲解员,讲述展品背后的“同心”故事——蒙古代表讲光伏设备如何温暖草原,肯尼亚代表讲健康课堂如何守护居民,巴西代表讲雨林防护墙如何保护生态,美国代表讲笔友计划如何连接心灵。

夜晚,老海棠树下亮起了一盏盏象征“同心”的灯笼。这些灯笼由中国的非遗手艺人手工制作,灯罩上画着世界各地的“同心”场景——草原上牧民与工程师携手检修设备,雨林里部落族人与环保志愿者共同种树,山区中支教老师背着学生过河,城市里各族居民一起庆祝节日。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老海棠树的枝干。阿古拉抱着马头琴坐在树下,指尖轻轻拨动琴弦,《同心谣》的旋律在夜空中响起;巴特儿跟着琴声,唱起了蒙古长调,歌声雄浑而悠扬;娜奥米起身,跳起了非洲传统舞蹈,舞姿热情而奔放;艾米丽则拿出吉他,加入伴奏,还邀请在场的人一起合唱。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在海棠树下交织,汇成一曲跨越国界的“同心之歌”,歌声里满是和平与团结的期盼。

陈棠安站在人群中,望着眼前热闹而温暖的景象,伸手接住一片从枝头落下的海棠叶。叶片虽已泛黄,边缘有些卷曲,却依旧带着生命的温度。她想起三百年前英台与雍正帝种下海棠树的场景,想起苏同心守护旧相册的执着,想起林棠棠在山区支教的坚守,想起腾格尔在草原上的付出,也想起巴特儿、娜奥米、艾米丽这些年轻人为“同心”所做的努力。她知道,英台与雍正帝用七世缘分种下的那棵海棠树,如今已在全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那份“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初心,早已超越了时空与国界,成为人类文明中最温暖的纽带,连接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心灵。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大清王朝的兴衰也已成为历史的尘埃,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英台、雍正、大阿哥、八阿哥、远嫁的公主们,都已化作岁月中的一抹剪影。但他们留下的“同心”信念,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在海棠树下点亮,在世界各处传递。它照亮了草原的风,让牧民们不再畏惧寒冬;照亮了雨林的雾,让部落族人不再担心家园被毁;照亮了山区的路,让孩子们不再渴望知识而不得;也照亮了人类共同的未来,让不同国家的人明白,唯有同心协力,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

这便是这段跨越七世的传奇最终的答案:真正的永恒,不是权势的延续,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信念的全球共鸣;真正的守护,不是一个人的坚守,不是一个国家的努力,而是人类的携手同行。海棠传灯,寰宇同心,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终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书写出一篇又一篇永无止境的和平篇章,直至世界各处,都能看到海棠花开,都能感受到“同心”的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