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显异象啊!"
"这是大皇子得天命的征兆!"
"恭请殿下即位称帝!"
百姓们纷纷跪拜,发自肺腑的呼声此起彼伏。在万民祈愿中,刘耕携荀彧庄严登临祭坛。
长安城内,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祭坛上那道挺拔的身影。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殿下快登基吧!"
百姓们的欢呼声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万民欢呼声中,荀彧神情肃穆地踏前一步。宫墙内忽然传来悠扬的编钟声,他当即向刘耕躬身:“吉时已至!”
祭坛之上,随着礼仪流程结束,登基大典正式拉开帷幕。整个长安城张灯结彩,朱雀大街铺满红绸。荀彧目光交汇时,刘耕深吸一口气,独自走向那条由系统具现的九十五级玉阶——暗合九五至尊的天数。
黑底金线的龙袍在阳光下流转华彩,九条五爪金龙随步伐起伏。他走得极慢,每个台阶都踏得沉稳有力。当最后一级台阶被踩在脚下时,身后的荀彧突然伏地高呼:“新皇御极!山河永固!”
声浪如潮水般漫延,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刘耕蓦然转身,广袖带起猎猎风声。俯瞰脚下如蚁群般跪拜的臣民,他心底骤然腾起万丈豪情——这方天地既由他主宰,何不剑指八荒?
此刻长安城内,无数百姓听到宫墙内传来的山呼声。他们自发面朝皇城方向跪拜,有人热泪盈眶地念叨:“大殿下终于......”昔年那个被放逐的皇子,如今正站在太极殿前接受四海朝拜。
这位年轻 ** 在短短数年间便平定乱局统一四海,其生平事迹堪称千古传奇。
万民山呼庆贺声中,刘耕完成了从凡胎到真龙的蜕变。此时的刘耕已是苍生之主,执掌生杀大权的九五之尊!
刹那间,一股吞吐日月的 ** 威压自刘耕周身迸发。
曹操见新帝不减征伐之气,反而愈显开疆拓土之志,不禁热血沸腾。显然这位陛下不会因登极而止步,必将再创不世功业。
礼乐声歇,刘耕当先迈入金銮殿。荀彧等文武重臣依次入殿,各归其位。
刘耕手持传国玉玺端坐龙椅,按群臣功过逐一分封。此日四海归一,汉室重光。
新帝沿用"汉"之国号——强汉乃华夏之巅,而刘耕身具汉室血脉,自然承继祖制。因其曾受封秦王,又取"秦皇汉武"之意,遂定年号新元,称汉秦帝。
发妻甄姜此时被诊出怀有龙嗣。虽为侧室,然其贤德淑良,又最早侍奉君王,故被立为皇后。虽有腐儒非议其商贾出身,但在天子强势 ** 下,反对声浪很快平息。
随后糜氏亦被纳入后宫,封为贵妃。
新帝登基的消息传遍四海,百姓欢腾庆祝。就在举国欢庆之际,又一惊天政令震撼天下——大汉疆域已从十三州扩至十七州,新增瀛洲、夷洲、草原及东南亚诸地,分设北海、南海、东夷、辽四州。
大汉文士听闻此讯无不振奋难抑。
汉历二二四年·天下一统(终章)
新元初年,分崩离析的大汉王朝终归统一。
秦王自交州起兵,励精图治横扫**,终定乾坤。改元新元,登基称帝,史称汉秦帝,开启崭新时代。
新帝即位之年,大汉疆域迎来空前拓展。
国土面积激增三分之二有余。
原有十三州经改制扩为十七州。
民间欢腾:
"陛下真乃神人也!"
"吾皇威武!"
"盛世将至!"
多年饱受异族侵扰的百姓,今日终见故土重光。街头巷尾皆在传颂刘耕的丰功伟绩。
更有腐儒将刘耕与始皇武帝相较。
对此,刘耕嗤之以鼻。
在他眼中,五胡乱华后的汉人已非纯粹。既来此世,自当超越前人。政务方面,荀彧辅佐下效率惊人。新朝首要之务便是重整户籍。
凭借军中配合及特殊农耕组织协助,户籍重整仅耗时两日。
最终统计显示,大汉人口已近亿数。这令刘耕稍感诧异,然思及后世人口规模,旋即释然。
大汉如今已完全统一,一亿人口仅相当于后世的一小部分。
"陛下,天下归于一统,首要之事是登记户籍,其次便是制定国策与税收制度!"
工作告一段落,在此崭露头角的诸葛亮恭敬地来到刘耕面前。
他深鞠一躬,眼中满是敬意。
此时的诸葛亮已对刘耕心悦诚服,所见所闻皆令他欣喜。加之受万民拥戴的秦皇陛下,更是让心存汉室的诸葛亮对此地心生归属。
刘耕未曾料到,一代奇才诸葛亮竟主动效忠。但卧龙既出,岂有拒绝之理?
诸葛亮乃当世大才,兵略政略无一不通,筑城观星亦在行,舌辩之才更是无人能及。
刘耕当即委以重任,任其为右丞相,与左丞相荀彧共同辅政。
如此一来,刘耕终于可以稍作放松。
从此刻起,内政可询荀彧、诸葛亮,军事可问曹操与周瑜。
登基之时,刘耕的目光便已投向四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