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最后几天,剑桥的天气像是憋着一股劲儿,把积攒了整个春天的雨水一股脑地倾泻下来。牛顿故居那修复过的青瓦屋顶,雨水汇成小瀑布,哗啦啦地冲击着下面的雨水渠。故居旁新开辟出的那片示范苗圃,刚翻耕过的黑土被雨水浸泡得发亮,散发出一种浓烈而原始的、带着腐殖质和生命气息的泥土芬芳,闻起来让人莫名安心。
林栀站在扩建后的“种子基因库”入口处,跺了跺脚,甩掉雨伞上的水珠。这里与其叫“库”,不如说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生命堡垒。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低温设备特有的轻微嗡鸣,以及若有若无的、来自特殊保存剂的淡淡化学气味。她穿过一道道气密门,走进主库区。巨大的环形空间里,一排排顶天立地的银色液氮罐像沉默的巨人,罐壁上凝结着细密的白霜。每个罐子都连接着复杂的监控系统,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温度和压力数据。而在库区中央,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正在缓缓旋转,展示着一段被标记出各种功能区的DNA双螺旋结构,五彩的碱基对像一串串闪烁的代码,诉说着生命的秘密。
陆辰言正猫在一个控制台前,眉头微蹙地盯着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妈的,斯瓦尔巴那边传来的数据流又有点延迟,”他头也不回地抱怨了一句,像是知道来人是林栀,“不过总算对接上了。全球种子库联盟这轮交换,咱们算是捞着了不少好东西。”他敲了下回车键,屏幕上弹出一个清单界面,“喏,刚到的,237份宝贝,都是从那个‘世界末日种子库’备份过来的,清一色的濒危或地方特有品种。光是来自撒哈拉边缘地带的耐旱小麦原始种,就有十几个不同的生态型。”
林栀凑过去,看着屏幕上展示的高清种子图片和对应的基因图谱。有那种籽粒细小、表皮粗糙、看起来其貌不扬,却能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区域存活的古老小麦;有来自喜马拉雅海拔四千米以上、能在短暂夏季和严寒中完成生命周期的青稞,它们的基因序列显示出了独特的抗冻蛋白编码;还有亚马逊河流域土着居民世代选育的、能在季节性洪涝中茁壮成长的水稻,其根系基因的复杂性让人惊叹。“每一个品种,都是一个活生生的、适应了特定环境的生命故事,”林栀轻声说,指尖虚划过屏幕上那株水稻的虚拟影像,“是千百年来,无数代农人和自然共同书写的智慧。”
“所以,我们得让这些故事继续讲下去,”林栀转过身,语气变得果断,“启动‘未来作物’育种计划吧。不能再等了,气候变化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可能还要快。我们要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基因宝库’,为我们的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准备好能应对未来极端天气的‘粮食武器’。”
这道指令像启动了全球农业科研网络的神经中枢。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一百八十六个农业实验站和种子银行——从菲律宾洛斯巴尼奥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那闻名世界的水稻基因库,到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那保存着数万份玉米和小麦种质资源的巨大库房,从设在非洲萨赫勒地带、专门研究抗旱作物的实验站,到北欧瑞典那个在极昼极夜条件下研究寒带作物的独特基地——全都动了起来。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共享,而是一场大规模的协同作战。育种专家们,既有满头银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老师傅,也有刚从大学毕业、满脑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年轻人,他们开始利用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结合传统杂交选育和最前沿的生物技术,试图“定制”出能适应未来气候 scenarios 的超级作物。
几乎是同时,研究中心本部的植物基因学家吴教授团队,在闷头苦干了几个月后,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一次临时的视频简报会上,吴教授,一位平时说话慢条斯理、但一谈到基因就两眼放光的中年女性,难得地语速快了起来:“运气不错!我们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收集到的一种几乎快灭绝的野生二粒小麦的近缘种里,发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基因簇!”她共享了一张复杂的基因图谱,用红色高亮出一个区域,“我们暂时叫它‘深度节水’基因簇。初步功能验证表明,这些基因能协同作用,在植株感知到水分胁迫的极早期,就启动一套高效的‘应急方案’——比如迅速关闭部分气孔减少蒸腾,调整根系构型更深入地汲取水分,甚至改变代谢途径,在缺水状态下优先保证籽粒灌浆……这可不是简单的‘耐旱’,这简直是给作物装上了一套智能水管理系统!”这个发现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可能让作物在同样少的降雨下,产量损失降到最低。
消息传开,立刻像块磁石一样吸引了全球粮食安全领域的目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率先伸出橄榄枝,紧接着,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特别是那些正饱受干旱、洪水或盐碱化之苦的国家的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纷纷要求加入这个合作网络,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一时间,研究中心负责外联的通讯器都快被打爆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