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剑桥,就像一个被鲜花和学术氛围浸泡的大花园,处处弥漫着毕业季那馥郁芬芳的气息。街道两旁的树木,枝叶繁茂,绿得发亮,仿佛是被大自然用绿色的画笔精心描绘过。牛顿故居后院新栽的玫瑰,更是开得热闹非凡,那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玫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
林栀坐在图书馆的窗边,那窗户是木质的,窗框上有着精美的雕花。她双手托着下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烫金的聘书。聘书的纸张厚厚的,很有质感,上面印着哈佛大学天文学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标志,那标志设计得很有创意,一颗星星和一个羽毛笔相互交织,寓意着科学与文学的融合。来自哈佛大学的天文学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邀请她担任创始主任,聘期三年。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突然掉进了她的生活中。
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她手边投下斑斓的光影。那些彩绘玻璃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星座,有神话人物,色彩鲜艳,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份聘书代表着学术界的最高认可,就像给她的学术生涯颁发了一张金色的通行证。却也让她的心绪如窗外飘飞的柳絮般纷乱,那些柳絮在微风的吹拂下,一会儿飘到这边,一会儿飘到那边,就像她此刻纠结的心情。
“还是难以决定?”陆辰言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那声音温柔而熟悉,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他将一杯新沏的茉莉花茶放在她手边,那茶杯是白色的,上面画着几枝淡蓝色的小花。目光扫过那份聘书时带着了然的神色,他似乎早就猜到了林栀的心思。
“哈佛提供的资源很诱人,”她轻叹一声,那叹息声就像一片轻轻飘落的树叶。“他们计划建设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天文档案馆。”她抬起头,看着陆辰言,眼神里充满了犹豫。
他在她对面坐下,那椅子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指尖轻轻敲打着桌面,那节奏就像一首轻柔的乐曲。观星台方向传来孩子们兴奋的喧闹声,今天正好有一所小学在这里举办天文夏令营。那些孩子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观星台里跑来跑去,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今早收到的数据,”他将平板电脑推到她面前,那平板电脑的屏幕亮闪闪的。“过去三个月,我们接待了来自十七个国家的访客,与四十三个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屏幕上的数据。
屏幕上滚动的数字记录着他们的成就:举办讲座127场,接待访客超五万人次,促成国际合作项目28个。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就像一座座坚固的基石,比任何聘书都更有分量。每一场讲座,都像是一颗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中;每一次接待访客,都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每一个国际合作项目,都是他们走向世界的一步。
午后,威廉教授拄着拐杖前来拜访。老人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西装,里面搭配着一件白色的衬衫,显得特别精神。他刚从国际学术会议归来,带着一身的疲惫与兴奋。他的脚步有些蹒跚,但是眼神里却充满了光芒。
“在会议上,至少十位学者向我问起你们的工作。”他啜着茶,那茶杯里冒出袅袅的热气,他的眼中闪着自豪的光,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了表扬一样。“哈佛的史密斯教授特别提到,你们的模式正在改变科学传播的生态。”他补充道,话语里充满了对林栀和陆辰言的赞赏。
林栀将聘书的事告知教授。老人沉思片刻,缓缓放下茶杯,那茶杯与茶碟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四十年前,我也面临过类似的选择。最终我留在了剑桥,因为这里有着无法割舍的根。”老人回忆着,眼神里充满了怀念。“每个选择都会开启不同的道路,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最想守护的是什么。”他语重心长地说,就像一位智者在给晚辈传授人生经验。
这时,陆辰言的手机响起急促的提示音。那提示音就像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他查看消息后,脸色突然变得凝重,就像乌云遮住了天空。
“平台监测到一颗近地小行星轨道异常,需要立即组织观测。”他严肃地说,那声音里充满了紧迫感。
整个下午,中心陷入紧张的忙碌中。全球各地的合作天文台相继传来数据,那些数据就像一条条重要的情报,通过互联网快速地传输到这里。超级计算机开始计算轨道参数,那计算机的屏幕上闪烁着各种数字和图表,就像一个神秘的密码世界。林栀暂时放下聘书的烦恼,投入到紧急观测工作中。她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地敲击着,就像一个熟练的钢琴家在弹奏着美妙的乐曲。
傍晚时分,初步结果出来了。这颗编号2023GL的小行星将在七十二小时后以极近的距离掠过地球,虽然撞击概率极低,但仍是近年来最接近的一次。那小行星就像一个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地球的领地,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