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晨雾就像一层薄纱,轻柔地笼罩着帕丁顿车站。那雾气白茫茫的,给整个车站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将车站与外界隔绝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林栀站在车站里,手里握着一杯热可可,那热可可的温度透过纸杯传递到她的手上,暖暖的,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火炉。她看着陆辰言在站台电子屏前确认路线,他的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有些模糊,但又透着一种坚定。
陆辰言今天穿着正式的西装,那西装是深蓝色的,面料质感很好,摸上去滑滑的。他系着一条黑色的领带,领带的图案简洁大方,显得他整个人精神抖擞。他准备参加在帝国理工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这是一场在天文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
“你的会议十点开始,”她看了眼手表,手表是白色的,表带是皮质的,戴在她的手腕上很合适。“现在过去刚好。”林栀微笑着说道,她的笑容就像清晨的阳光一样温暖。
他点点头,却先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那公文包是黑色的,皮质很好,看起来很耐用。信封是白色的,上面印着一些简单的花纹。“这是你今天探险的‘装备’。”他笑着说,眼睛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里面是一张手绘的伦敦地图,那地图的纸张有些粗糙,但画得很精细。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她可能感兴趣的路线:蓝色通往博物馆,那蓝色就像深邃的海洋,让人联想到博物馆里丰富的历史文化;绿色指向公园,那绿色就像生机勃勃的草地,充满了活力;金色则串联起几家他提前考察过的书店,那金色就像耀眼的阳光,代表着书店里知识的宝藏。在地图边缘,他画了个小小的望远镜,旁边写着:“会议一结束就来接你。”这个贴心的举动让她心里暖暖的,就像在寒冷的冬天里喝了一杯热可可。
在车站分别时,他轻轻拥抱她,他的拥抱很温暖,就像一个避风港。“好好享受你的文学之旅。”他的声音很温柔,就像一阵微风。
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林栀按照预约找到了那本《天路历程》的手稿。那阅览室很大,里面摆满了高大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手稿被放在一个特制的盒子里,盒子是深棕色的,上面刻着一些精美的花纹。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拿出手稿。在1650年的字迹间,她发现了作者对星空的隐喻描写,那些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但她还是能辨认出来。她立刻拍照发给陆辰言,她觉得这个发现很有趣,想和他分享。
他很快回复:“刚刚我的演讲也引用了这篇。真巧。”他的回复让林栀觉得很惊喜,就像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一个知己。
中午,她按照地图的指引,找到一家藏在柯芬园小巷里的书店。那小巷很窄,两边是高高的墙壁,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书店的木质招牌上刻着“墨丘利与缪斯”,那字迹已经有些斑驳了,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风采。橱窗里陈列着古旧的天文学书籍,那些书籍的封面已经有些破旧了,但依然散发着一种古老的气息。
推门时铃铛轻响,那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店主是位银发老妇,她的头发银白银白的,就像冬天的雪花。她从梯子上下来,眼镜链子轻轻晃动,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温和和亲切。
“在找什么特别的书吗?”老人从梯子上下来,声音很温和,就像一阵微风。
林栀说明来意后,老人眼睛一亮,那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威廉教授提起过你。来,看看这个。”她从柜台下取出一本皮革封面的笔记,那皮革封面的颜色已经有些暗淡了,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我祖父的观测日记,1919年他在格林尼治参与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测。”老人自豪地说道。
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是工整的手绘星图和计算过程。在5月29日那页,写着:“今日日食证实了星光弯曲,牛顿的宇宙需要修正了。”林栀小心地翻阅着,仿佛触摸到了科学史的温度。那些手绘星图很精美,每一颗星星都画得很逼真,就像真的在夜空中闪烁一样。计算过程也很详细,每一个步骤都写得很清楚,让人能感受到当年科学家们的严谨和认真。
当她看到笔记中夹着的一片四叶草书签时,老人微笑:“祖父说那是他的幸运符。也许现在该传给需要它的人了。”那四叶草书签已经有些陈旧了,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翠绿。
林栀小心地接过书签,她觉得这片书签不仅仅是一个幸运符,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传承。
下午四点,陆辰言准时出现在书店门口。他的西装依然笔挺,领带也系得很整齐。会议显然很成功,他眼中带着光彩,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耀。
“你的演讲怎么样?”她问,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关切和好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