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 第67章 宣武条制

元月二十七日,寅时初刻。

长安城仍浸在浓墨般的夜色里。

李承乾却已经无心睡眠。

他独自坐在甘露殿长案旁,望着案前堆积如山的奏疏,眉头紧皱。

“这么多的奏疏,一个个地看完,恐怕今天都不用干其他事情了......”李承乾口中喃喃,“要不趁早将内阁给弄出来?”

揉了揉眉心,李承乾自元月二十日始到此刻,杜如晦、寇准、魏徵三人已经教会了他处理政务,然后,他们就把三省六部需要皇帝审阅的重要奏章,还有奏疏全都扔给了他。

魏徵作为他的先生,更是对他说了“躬亲庶政”的治国理念,并强调了其重要性。

对此,李承乾只能接受。

毕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但李承乾之所以不太想看这些奏疏,实在是因为每一份奏疏实在太过冗长,让他没有看下去的**。

每本奏疏文风浮华,有南朝遗风,都是骈俪对仗,典故堆砌,譬如某州刺史奏旱灾,开篇三百字字描写长安旧宫祥云,这让李承乾看得火大。

更绝的是,“**沧溟,尧舜垂衣”这些套话,百分之七八十的奏疏都用到了。

而且,李承乾能够看出这奏疏经过层层修饰,已经与实情相差太多,用信息不实形容也不为过。

基于此,他有想要改变这一情况的想法,而他决定交给最适合做这个的人。

也就是史上负责改革此事的岑文本。

“来人,传召中书舍人岑文本。”李承乾淡淡地开口。

一旁躬身候着的无禄立即恭敬应道:“诺。”

在无禄离去后,李承乾将目光移到大殿角落的一个人正“唰唰”地运笔如刀。

此人,是杜如晦和魏徵共同推荐的起居注史官,都赞此人为人正直,很有风骨,李承乾也就同意了,至于名字也就没有过问。

毕竟,起居注史官是‘录天子之言动法度’,这说明杜如晦他们将自己视为天子。

虽说杜如晦他们已经将他和皇帝对标,但面对这个从六品上的起居注史官,李承乾总觉得有些不自在。

“卿是何人?”李承乾忽地开口,语气平淡。

“陛下,臣司马恒,太史公七世孙。”司马恒肃穆着脸道。

李承乾能够从司马恒的语气中听到一些自豪的意思,令他目光微凝。

李承乾负忽然开口,声音低沉:

“史笔如铁,依你之见,当如何书朕?”

司马恒肃立阶下,闻言抬首,目光平静如古井:

“史载:贞观二年元月十九日,太子承乾率甲士入宫,仿当年玄武门旧事。上皇惊悸,遂传位太子,自居太上皇。”

一字一句,未有修饰,亦无避讳。

殿内霎时寂然,唯闻更漏滴答。

李承乾面露满意,这和李世民相比,他这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惊悸一词用得甚妙。李承乾心想。

没过一会儿,李承乾看向司马恒道:

“元月十九日,太子向今上献曲辕犁、雪花盐,越王泰惧太子功高,欲暗害太子谋储君位,阴结楚王佑、皇子愔、贞等人,图不利社稷。太子涕泣请诉不得,乃率徐达常遇春等入玄武门卫护。”

“俄而越王泰、楚王佑、皇子愔、贞之心腹等持兵入宫,将士格斗之际误伤四人,皆死。上闻变震骇,寻悟太子忠孝,即命掌军国事,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

话音刚落。

司马恒面色骤变,目露不满,嘴唇哆嗦,“这......陛下难道是想要篡改......”

李承乾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

“待朕登基后,会改年号贞观为宣武。此事,会记入《宣武政要》中,爱卿以为如何?”

“当然,越王泰还有一封亲笔书写的谋反血书,谋反名单上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届时,朕会令人送给史官每人一份。朕希望你们这些史官能够据实而说,不可曲解。”

司马恒听得脸皮都颤抖了几下,气得面色涨红,数次张口,却不知如何开口,忽而他目光一亮,开口道:“陛下于两仪殿用马鞭抽太上皇,实乃不孝,此事,史书必载!”

李承乾收起微笑,脸色平静,“此事存疑,朕怎么不知有此事?不知是何人说与爱卿?”

司马恒面色从容,道:“此事,乃微臣好友方贤所言,他乃正人君子,必不会骗臣。”

李承乾佯作气愤,转而对一旁伺候的宦官说道:“来人,将方贤下狱。此人乃房玄龄同谋——”

“等等,陛下,此事绝无可能......”司马恒急切地说道。

李承乾肃穆着脸道:“是吗?朕的人查到他的一些证据,绝不可能错。不过,刚刚谈到的朕用马鞭抽太上皇一事......作为臣子,竟敢诽谤朕,实乃大不敬......朕必须要将此人下狱,以儆效尤!”

司马恒恍然大悟,犹豫了片刻,才说道:“陛下,是臣一时糊涂......请必须恕罪!”

李承乾点了点头,提醒道:“朕希望爱卿今后能够慎言慎行,至于太上皇之事,爱卿可以据实而写,切不可以春秋笔法糊弄朕,知道了吗?”

司马恒嘴角抽搐,有气无力地应道:“诺。”

见此,李承乾心满意足地将目光再次看向伏案上烦人的奏疏。

就在这时。

岑文本疾步穿过殿门,玄色官靴踏在金砖上,发出轻微的闷响。

他抬眸,见年轻的帝王正伏案批阅奏疏,案头堆叠的文书几乎遮住了半张龙案,墨迹未干的朱批在烛光下泛着血色。

“臣参见陛下。”岑文本躬身行礼,袖中手指微微收紧——他注意到李承乾手边摊开的那份奏疏,正是三日前自己起草的陇右军报。

“爱卿平身。”李承乾未抬眼,指尖轻叩案几,“看看这个。”

岑文本趋前,只见奏疏上密密麻麻的骈文被朱笔划去大半,唯余\"突厥骑兵三百扰边,伤民二十六人\"一行小字,墨迹力透纸背。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李承乾终于抬头,眸色深沉如古井:“朕欲废这些'伏惟''圣德'的虚词,改《宣武条制》为天下范式。”他指尖轻点,“岑卿以为如何?”

\"宣武\"二字入耳,岑文本心头一震。

——这分明是将来的年号!眼前这位陛下,是要以武定乾坤啊!

他强压心绪,余光扫过殿角更漏,短短三息间已思虑周全:“臣有三策。”

“讲。”

“其一,文体取三段式。”岑文本袖中手指虚划,“首段三十字言明要害,中段二百字列实据,末段百字定方略。譬如......”他忽然指向窗外,“若报昨夜暴雨,当写:'寅时骤雨,朱雀街积水三尺,请开安化门泄洪',而非'天威浩荡,甘霖普降'。”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其二?”

“其二,设直达与贴黄。”岑文本从袖中抽出一张黄麻纸,“五品以上官员紧要奏疏可直呈御前,首页贴黄如药方摘要。”他指尖轻点纸上墨字:【陇右蝗灾,损田十二万,请免赋三十万石】。

窗外忽起惊雷,电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岑文本脸上投下斑驳光影。

李承乾凝视他片刻,忽然将案头玉镇纸一推:“有人会说,这是失了朝廷体统。”

“陛下,”岑文本突然跪地,“当年秦始皇书同文,何曾因六国遗老之言而止?”他抬头,目光灼灼,“臣请设双重存档——中书省存修饰版安天下,门下省藏原始稿验真伪。再制朱匣密奏,唯陛下与当值宰相可启。”

殿外雨声渐急,李承乾忽然起身。

玄色龙袍掠过案几,他停在岑文本面前,投下的阴影完全笼罩了这位文臣:“若遇阻力?”

“臣愿为陛下刃。”岑文本以头触地,“文吏抗议,可明升暗降;大儒非议,请陛下赐'粟米与文章'之喻。”

沉默良久,李承乾忽然轻笑:“朕记得,卿最擅飞白书?”

“是。”

“好。”帝王转身,朱笔在《宣武条制》草案上重重一圈,“明日早朝,朕要见你当场挥毫——就用这新文体,写一份讨突厥檄文。”

岑文本瞳孔微缩。

这是要他在满朝文武面前,亲手斩断延续百年的文脉!

“臣......”他深吸一口气,“领旨。”

而后,君臣身影被烛火投在《十道图》上。(注:十道图,贞观元年制,按\"山河形便\"将全国划分为10道,是军政管理的基础地图)

那图上陇右道的朱砂标记,正红得刺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