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 第149章 大唐十道复,登基之事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转眼间,半个月的时间便飞走了。

十月二十四日。

李承乾正与寇准、魏徵、岑文本、高俅等人在甘露殿议事,议的是灭佛一事。

只是,他这个提议一提出,引来的却是强烈的反对。

尤其是魏徵反对最为强烈。

但魏徵并不反对灭佛一事,而是反对灭佛操之过急会引发民间叛乱一事而失去了天下人心。

说到底,还是在为他考虑。

出于公心,魏徵为他列举了目前大唐灭佛一事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还有连续的大战,如今的大唐最需要的是在拿下江南道和剑南道后好好休养生息,然后恢复人口。

李承乾听了魏徵的一番分析后,他记住了两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在贞观二年元月,大唐总人数是一千万人。

而在贞观二年十月,大唐总人数大约只有九百万人,甚至更少。

这期间因为几番大战,被波及的百姓多不胜数。

若是再除去老弱妇孺,剩下的成年男子少之又少,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而灭佛一事如果要进行,魏徵认为为了稳妥起见,需要缓缓谋划,而不是以激烈的杀伐手段进行。

李承乾也明白了魏徵的意思,那就是灭佛要润物细无声那样较为稳妥。

综合考虑了魏徵等人的建议后,李承乾思索半晌,这才作出了妥协,道:“就依魏卿之意,灭佛一事,改日再议。而且,此事,朕会在施行前谋划时慎之又慎。”

魏徵等人闻言,纷纷松了口气。

他们还以为陛下会一意孤行呢?

没想到,这一次,倒是出乎他们预料之外。

“魏卿,依你之见,大唐人口恢复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开疆拓土呢?”李承乾问。

魏徵神色一怔,心中发苦。

他没有想到陛下同意休养生息,是为了发动战争。

面对着李承乾目中期待,魏徵思索片刻,皱着眉头回道:“陛下,以臣之见,至少十年。”

“十年?”李承乾微微蹙额,目光中有些迟疑。

“没错,至少十年。”魏徵坚定地重复道。

“如果天下人人都能吃饱,这个能不能提前呢?”李承乾追问。

魏徵的脸色皱成川字,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李承乾,心想:

陛下这是在说什么胡话?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陛下真的做到了这点,那么,陛下比之上古尧舜也不遑多让了。

但是,他看着李承乾神色并不像是发疯的模样,就感到很疑惑,他不知道李承乾哪来的底气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看着魏徵眉头皱得厉害,李承乾也就没有再多问什么。

但他心中已经大致有了决定。

就在这时。

无禄跑进甘露殿,脸上写满了激动,大口踹着粗气,丝滑地双腿跪地,猛地磕头道:“陛下,好消息,好消息!江南道收复了!江南大捷!捷报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

在场众人,纷纷面色一滞。

李承乾面露诧异。

他本以为是徐达先收复剑南道,没想到却是被岳飞抢先了。

对于岳飞能够收复剑南道,李承乾没有一点意外,看着大殿内欢喜的群臣,李承乾顺势开口道:“确实是喜事一件,岳飞不负朕望,替朕收复了江南道,大功一件!”

说罢,不待在场其他人反应,李承乾的目光移到无禄身上,“战报呢?”

无禄起身,趋步至李承乾面前,然后双手恭敬地递出江南道的战报。

李承乾快速浏览了一遍,也不得不佩服岳飞的智谋。

原来,自从拿下江州后,其他江南道的地盘,他都是能用智谋则用智谋,针对人性、地势等方面,做到每战必胜,属实难得。

这份统军之才,已经超乎他的意料之外。

他心想:宋朝面对这样的人才都放弃了,不亡也没有天理了。倘若宋朝多给予岳飞一些信任,或许,这宋朝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将这份心绪收敛,他又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继续说:“岳将军足智多谋,真乃大唐将军之典范!”

众人纷纷附和着点头。

寇准忽地说道:“陛下,登基一事,或可提前布置了......”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的双眸全都看向李承乾,他们的眼中塞满的是浓浓的期待,心中无比激动。

李承乾故作沉吟,道:“此事不急,等徐达将剑南道收复后再论——”

“陛下——”

“剑南道大捷!”

“剑南道大捷!!”

这一次冲进甘露殿的是无福,肥胖脸,眯起眼来像一条缝隙,那露出的米粒之目写满了高兴、激动、期待......

李承乾这一次是真的愣住了。

他没想到,岳飞和徐达两人会在同一天将这份战报给他送上,这是给他一个惊喜!

莫非他们两人同时约好的?李承乾心想。

刚刚那股兴奋劲还没过去的众人,再次面露笑容。

“臣为大唐贺!臣为陛下贺!大唐万年!陛下万年!”寇准及时地开口道。

下一瞬。

魏徵等人立即反应了过来,也纷纷道:

“臣为大唐贺!”

“臣为陛下贺!”

“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

四周黑甲卫士纷纷跪地高喊着,声浪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流向皇城,流向长安......

李承乾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诸卿,朕觉得在太极殿登基一事可以开始布置了,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寇准等人高声道。

“寇卿、魏卿,还有岑卿,朕登基一事,就由你们和礼部尚书唐寅共同操办此事。另,岑卿帮朕拟一份旨意,昭告天下,朕将在太极殿登基。至于吉日吉时,则由太史令傅奕亲自挑选......但务必在十一月进行登基。”

“还有,传朕旨意,让岳飞、徐达、常遇春、狄青等人做好换防工作,让他们这些功臣参加朕的登基大典。”

“此外,太上皇那边禅让一事......”

三辞三让,虽说他有些不喜,但李承乾也深知这样做一番表面功夫,是为了他的统治具有法理性。

三辞三让,是中国古代禅让或即位时的礼仪程序,源自周礼,体现“谦让之德”。

其具体的程序内容有三点:

其一,臣民推戴新君,新君三次推辞;

其二,群臣三次劝进,强调天命所归;

其三,新君最终“被迫”接受,以示并非贪图权位。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属于非正常权力交接。

因此,“三辞三让”的流程被压缩,但仍需象征性完成以彰显合法性。

而李承乾也是非正常权力交接,他也得遵循这个被压缩过的流程。

他可不想因为任性什么的而砍掉这个流程。

有些东西既已存在许久,必然有它的一番道理。

至少,在登基之前,他并不想触动一些人的利益。

至于登基之后......那就另说了。

他想到了李世民登基之前,李渊曾三次推辞,群臣劝进后“不得已”接受。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辞让”更显象征性,因玄武门之变后权力过渡已无悬念。

而他李承乾和李世民如出一辙,都是玄武继承的发动者。

当然,李承乾深知,三辞三让具有更深层次的意图,旨在合法性地塑造。

一来,淡化政变色彩,强调被迫即位,掩饰杀弟囚父的争议,二来,符合儒家礼制,避免被后世诟病位‘篡位’,三来,稳定人心,向天下人展示政权交接的正当性。

一瞬间的光景,李承乾脑海中闪过与李世民禅让相关的想法。

李承乾还未继续说下去,众人中的工部侍郎高俅就立即毛遂自荐,道:“陛下,此事请务必交给臣,臣必定会让太上皇心甘情愿地三次推辞,让陛下能够顺利登基......”

在场其他人听到高俅的话,纷纷瞠目结舌。

高俅口中的心甘情愿,只怕是另有文章,少不得要威胁恐吓......或者,其他的什么手段。

这厮为了进步,还真的是什么事情都敢做,实在是一言难尽。

虽然他们心中也羡慕这份功劳能够带来的非同一般的进步,但他们更知道做这种事的话,会被史书记载和后人诟病。

在名声与进步之间,许多人都选择了名声。

而高俅,却是坚定地选择了进步。

在高俅看来,进步才是他看得到的利益,名声什么的,等他死后,他哪里有时间去管后人的什么想法。那时候,他都已经升天了!

而且,史上有名,他也该满足了。

这个机会,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

李承乾扫了一眼群臣,见他们都低下头,唯有高俅却是昂着头,不禁面露微笑,“既如此,高俅,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务必让太上皇在朕登基那一天笑着给朕禅让......”

高俅立即笑着奉承道:“尧舜禹汤,不及陛下之万一!黄河水清,麒麟现世,此皆因陛下德被苍生!臣想太上皇肯定会心甘情愿禅让的......”

高俅的话,让在场有些人在心中暗中腹诽:这怕不是个谄媚之臣?这拍马屁的功夫,就连内侍监都有些叹为观止!

在场谁没看到旁边跪着的内侍监都瞪圆了眼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