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 第4章 太极殿议政

次日。

李承乾被宦官唤醒,就迫不及待地坐在床上查看面板。

当他看到面板军队那栏信息显示:羽林军士兵x100,面露欣喜。

他多么害怕这是一场梦。

庆幸的是,这都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他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蛰伏。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想到这里,李承乾洗漱一番后,就朝着太极殿走去。

在路上,他已经通过旁敲侧击,从宦官口中了解到朝堂的一些情况。

此时,三省长官的尚书省左仆射是萧瑀,为李渊旧臣,支持李世民,而右仆射是封德彝,原为李渊心腹,玄武门之变后投靠李世民,但此人如今身体多病,时日不多。

而三省长官的尚书省尚书令,本来是李世民,登基后空缺,因他曾任此职,后不设。

中书省中书令是房玄龄,为李世民心腹,“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现为摄中书令,到明年贞观元年才为正式任中书令。

三省长官门下省侍中是宇文士及,为李渊旧臣,但倾向李世民,现为摄侍中,到明年贞观初年正式任侍中。

其他重要朝臣还有: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李世民舅兄,心腹谋臣,现为摄吏部尚书,到明年贞观元年正式任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杜如晦,“房谋杜断”之一,李世民核心谋士,现为摄兵部尚书,到明年贞观初年正式任兵部尚书。

户部尚书:裴矩,隋朝旧臣,李渊时期留用,目前仍掌户部。

礼部尚书:唐俭,李渊旧臣,玄武门之变后归附李世民。

刑部尚书:李靖,原为李渊将领,后支持李世民,目前任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屈突通,隋唐老将,李渊旧部,目前担任工部尚书。

十二卫大将军:

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功臣,统领禁军。

秦琼,李世民心腹,任左武卫大将军。

程知节,程咬金,右武卫大将军。

张公谨,玄武门之变策划者之一,任右武侯将军。

天策府旧部:

李世民的秦王府旧属多被调入中枢或地方,如段志玄、侯君集等。

至于历史上有名的李建成、李元吉党羽如王珪、魏徵一度被贬,目前未曾听过。

如果史书记载无误,到了明年贞观元年,才有可能在朝堂上看到王珪、魏徵等人。

从整个朝堂上核心位置担任的官员来看,几乎都是李世民的人,或者支持李世民的。

不得不说,李世民已经将朝廷的权力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从这方面来看,李世民的能力是很强的。

他觉得,未来蛰伏的时候,或许,还可以向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天可汗学习学习。

如果将他的本事学到了,那么,对于自己未来掌权整个大唐还是很有利的。

当然,如果是他掌权,那么,到时候兵马在手,对于世家的态度,他可不会妥协。

虽然他人在东宫,但是,宫中的一些风吹草动他还是知晓的。

譬如,那些世家想要编个族谱。

那么,他将来完全可以对着族谱清理掉那些人。

在宦官的提醒下,李承乾这才出了东宫,往太极殿走去。

只是,当他抬头看到天空还是黑沉沉的一片时,有些蚌埠住了。

这起的也太早了,估摸着这个时间是在寅时之前,也就是凌晨两点多的时候。

上个朝,竟然起这么早,实在太过逆天。

等他掌权的时候,一定要改变上朝的时间,他可是知道睡眠不足真的会折损寿命。

在宦官指引下,李承乾迈步到了太极殿。

他发现,他并非是来得最早的那个人。

随着他的出现,一大群人向他拱手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挺直了身体,神色严肃,拱手回礼,“众卿免礼。”

之后,李承乾看到这些臣子纷纷让开了一条路,他迈步上前,走到御阶中段。

在唐朝的朝会礼仪中,太子的站位有严格规定,既体现储君地位,又需遵循君臣尊卑。

常规朝会时,太子站在皇帝所坐的御座正前方台阶中段,约在御座下方第三至第五级台阶,面北背南。

从左右方位来看,若皇帝面南而坐,太子通常稍偏东侧(左为上),与宰相、亲王形成三角布局。

在来之前,他也做过一番功课。

很显然,群臣没有人跳出来,说明他并没有什么问题。

站在自己所应该站的位置,李承乾面色肃穆,目光沉静如水。

这一幕,落在朝堂众位臣子眼中,纷纷面露诧异。

李承乾对于这些臣子打量着自己的眼神视而不见,他知道,八岁的他能够站在这里,很可能是李世民为了让他在群臣面前亮一次相。

至少,在李承乾看来,他不应该这么早接触政事。

在他这种年纪,读书才是他该干的事情。

或许,李世民也有别的想法也说不定。

没过多久,李世民不怒自威地出现了,文臣武将全都排好,李承乾领着呼啦啦的一群人纷纷向李世民拱手行礼,“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李世民用手做虚扶之态,“众卿可有事启奏?”

“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说话的正是长孙无忌,长圆脸,短须,身材高大,目光锐利、神态威严。

李承乾默默打量着此人,也就是他名义上的舅舅。

对于此人,李承乾承认长孙无忌此人很有才能,但是,此人在李治即位后,以“顾命大臣”身份独揽朝政,排挤异己,如制造“房遗爱谋反案”诛杀吴王李恪(太宗庶子,有威望的潜在政敌),被史家认为“以私怨害公义”。

而且,长孙无忌还打压寒门,维护关陇贵族利益,反对科举寒门士子晋升。

对于长孙无忌,李承乾心中的想法是,可用但不可大用。

因为此人私心过重。

随后,李承乾将目光看向大殿东侧首位的卫王李泰,也看到了他眼中跃跃欲试的神色,似乎想要表现一番。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轻点了下头,便继续开口道:“今国本已定,太子聪慧,为大唐计,太子除了需要接受圣人学问,还需要对于大唐政务熟悉,微臣以为可在朝臣中择选臣子教会太子处理政务。”

李世民闻言,沉声道:“可。不知众位爱卿哪位愿意传授太子处理政务之能?”

朝堂上众臣纷纷闭口不言,都低着头。

这些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他们自然听说过当今陛下对于卫王之宠爱胜过太子,而且,皇权之争,已经开始了。

他们谁也不想过多参与此事,并且,在他们看来,陛下的这番询问也是在试探众臣,看看有谁会耐不住性子参与皇权斗争。

他们都不傻,陛下如今正当壮年,谁若是率先投靠太子,纵使能够在太子登基后有从龙之功,但有个前提,是能够活到那一天。

陛下正值壮年,年富力强,立下太子名分也不过是为了安天下人心罢了。

李世民看着满朝大臣都没有人站出来,神色有些不悦。

尤其是他的目光时不时地瞄向李渊时没有支持自己的那些朝臣。

李世民的目光,让那些人如芒在刺。

但即便如此,那些人也不敢冒头。

真的冒头了,那就是蠢人。

李世民见此,想着朝廷需要整顿一番,尤其是朝堂上还有父皇太多的旧臣,他下意识地想起了魏徵(“徵”简化字为“征”)。

对于此人,他是自己要杀他时都敢骂自己且不求饶的人,这种人如果放在朝堂上,或许,对那些尸位素餐之人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刀。

见无人应声,李世民开口道:“此事,就此作罢。”

下一瞬。

李泰站了出来,拱手道:“父皇,儿臣有事起奏。”

李世民和颜悦色地看向李泰,说:“准。”

李泰浑身一震,仿佛得到了莫名的力量,还挑衅地看了一眼李承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