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 第11章 李世民以圣旨压人,李承乾愤而作《诘师》

一晃儿的功夫,三天时间过去。

而东宫,仿佛被人遗忘了一般,无人来探。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他的那两位老师也没再来。

当然,这对于李承乾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至于李世民那边对他是个怎样的态度,李承乾不去想这些,也不关心。

他老老实实地待在宫殿内看书。

这样平静的日子,他以为可以多持续一段时间。

只是,令李承乾失望的是,半个月后,他在显德殿接到了李世民的圣旨。

此次,宣旨的是熟悉的太监王仁。

李承乾跪着接旨,王仁这才开口对着圣旨读道:

“皇帝诏曰

门下:

储贰之教,国本攸关;师道之尊,礼法所重。皇太子承乾,年虽冲幼,位实元良,宜勤修德业,敬顺师长。然近闻侍讲之时,言辞轻慢,举止失仪,于陆德明、孔颖达二师之前,颇有不恭之举。朕闻之惕然,深用为忧。

夫陆德明,博通经籍,海内儒宗;孔颖达,学贯古今,朝野共仰。此二贤者,非惟朕所钦重,实乃天下士林之表率。太子以童稚之龄,承教诲之恩,不思谦恭受学,反生怠慢之心,岂非忘《论语》'有事弟子服其劳'之训乎?

朕每思汉昭烈帝敕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未尝不惕厉于心。今太子之过虽微,然积小成大,可不慎欤?兹命太子即日亲赴二师府第,执弟子礼,恳切致歉,务请二师复入东宫,授以圣贤之道。若二师犹未允准,太子当长跪请益,以表悔过之诚。

自今以后,太子宜朝夕惕励,尊师重道。凡讲读之仪,必恭必肃;应对之节,必谨必谦。倘再蹈前愆,朕当循《礼记》'教不可刑'之文,另择严师,以正储君之德。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贞观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李承乾平静地接过圣旨。

圣旨的意思是斥责他对师长陆德明和孔颖达不敬,让他想方设法将他们两人请到宫中,然后由他们继续给李承乾教书。

当然,李承乾想得更多。

这道圣旨,表面上看是斥责他,实则通过公开诏书强调“尊师重道”的政治正确性。

而李世民竟然让他不惜“长跪请益”也要让那两位老师原谅,意在塑造他李世民“严父明君”形象。

似乎,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关键是这道圣旨,是将他李承乾储君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

这让李程乾心中很气愤。

而且,李承乾怎么可能会对那两人低头,他绝不低头。

不过,出宫是必然要出的。

为了自己接下来的日子着想,他必须做点什么。

他必须要做出反抗应对。

在宫中,有李世民在,他无法做一些小动作。

但是,出了宫后,他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李承乾的脑海中想到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那篇《师说》。

或许,他可以借鉴一番,然后抨击他的那两位老师,将他们钉在耻辱柱上,然后换着法子逼着李世民给他换老师。

为了以后的学习着想,这两个老师必须换掉。

李承乾的目光中多了一些坚定。

随后,他开始铺开白麻纸,写下《诘师》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圣道、解大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然今之所谓师者,吾尝见矣!

冠儒冠、衣博带,坐高堂而诵经典,问以《春秋》微言则支吾其辞,质以《周易》象数则瞠目不能对。执戒尺如持斧钺,闻质疑则勃然作色。此非解惑之师,实乃“锢惑之匠”也!

彼陆氏、孔氏者,号称大儒,其行若何?

授经不释义,但叱曰:“童子何知?但记之!”

生徒有疑,则曰:“圣言本如是,安得妄议?”

稍持异见,戒尺已加掌心,复于君父前阴诉“太子骄纵”

明面誉我“天资超迈”,背地奏“性非温良”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记诵为能,以顺从不忤为德。圣人之书,乃成桎梏之具;庠序之堂,竟类囹圄之所!

吾闻古之善教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之师则“不背则罚”

郑玄遇疑必究其源,今之师则“以疑为罪”

马融设帐,弟子可驳其说,今之师则“以辩为逆”

彼二子者,踞师位而塞贤路,执经卷而贼人意。此非师也,是:以典籍为钓禄之饵,以生徒为媚上之资,以学问为**之刃。

圣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之师:温故而不知新——尸居之陋儒;禁新而固守故——沐猴而冠者。

太史公曰:“儒者以六艺为法,而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若但令记诵,何须师为?购蠹简一车,使童子自啮之可也!

——储君李承乾 写于东宫

贞观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笔走龙蛇间,李承乾一气呵成写就檄文。墨迹未干,他便开始伏案疾书,将文章誊写了整整百份。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勤学苦读,再加上他那近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这个看似艰巨的任务竟在短短两个时辰内完成。

午时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李承乾仔细地将誊写好的文章整理成一叠,又取出李世民赐予的圣旨,一同收入怀中。他特意换上一身低调却不失华贵的锦衣常服,腰间暗藏几贯铜钱,这才迈步向宫外走去。

手持圣旨的李承乾一路畅通无阻。经过玄武门时,他刻意放慢脚步,目光在守军布防间游走,将各处岗哨、兵力配置暗暗记在心中。

“殿下且慢!”

王仁带着十名禁卫匆匆赶来。这些精挑细选的侍卫个个虎背熊腰,腰间横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李承乾皱了皱眉:“这般招摇过市,是要全长安都知道孤的行踪吗?”

王仁刚要辩解,李承乾已不容置疑地挥手:“都去换上常服。”见侍卫们面露难色,他又补了一句:“这是命令。”

片刻后,一行人改头换面混入市井。王仁手持纸笔紧随其后,时刻准备记录太子言行;十名乔装改扮的禁卫则分散四周,锐利的目光不断扫视着过往行人,在熙攘的人群中为太子辟出一方安全的天地。

李承乾信步走在西市街头,却故意避开前往两位老师府邸的路线,反而专往人声鼎沸处去。他在茶楼酒肆间驻足,时而驻足观看杂耍,时而假装对货郎的商品产生兴趣。

“殿下,我们是不是该......”王仁小声提醒。

“急什么?”李承乾头也不回,“本宫难得出来,自然要好好看看这长安盛景。”

王仁见状也不再多言,心想横竖圣旨只说要太子登门致歉,并未限定时辰。况且九岁孩童贪玩也是常理,只要最终完成任务,过程如何并不重要。

他却不知,这位看似贪玩的太子,怀中那一叠檄文正随着往来人流传向长安各处。每当遇到读书人模样的路人,李承乾便会\"不小心\"遗落几份;在茶楼歇脚时,又会有意将文章留在桌上。

侍卫们警惕地守护着太子的安全,却无人察觉他真正的意图。

在这看似闲适的午后,一场精心策划的风暴正在长安城中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