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铁血时代:我的1940 > 第103章 小功率电台的诞生

铁血时代:我的1940 第103章 小功率电台的诞生

作者:温酒伴清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0:04:14

赵大山带来的关于神秘辙印和金属反光的消息,像一根细刺,扎在了林枫的心头。在根据地腹地出现如此异常迹象,绝非吉兆。他立刻指示赵大山带领侦察排,对那片区域进行更严密、更隐蔽的监控,同时加强整个基地,尤其是各技术试验点的警戒,但没有声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备战即将到来的军工经验交流大会,以及持续推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在这其中,通信领域的瓶颈,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部队日益分散,变得愈发突出。

现有的通信主要依靠骑兵传令、交通站接力以及少量的电话线。电话线极易被破坏,且架设范围有限;人工传递则速度慢、风险高。在平安县攻坚战和黑龙沟保卫战中,林枫就深切体会到,部队之间联络不畅,对战机的影响有多大。那些跨海图纸中关于简易无线电的部分,虽然零散,却像黑暗中的萤火,指明了方向。

他将负责通信保障的负责人老韩和几位对电学有些基础的年轻战士叫到了指挥部,同时请来了真徐致远协助。

“老韩,我们的通信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林枫开门见山,将几张从图纸中临摹下来的、关于矿石收音机和简单电子管放大电路的草图铺在桌上,“这些是国外一些简易无线电的原理图,虽然不完整,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的目标是,研制出一种功率不需要太大,但足够稳定、便于携带和隐蔽,能够保障营连级单位,甚至关键游击小队之间联络的小型电台!”

老韩拿起图纸,仔细端详,眉头紧锁:“林科长,这东西……原理好像不难,矿石检波,线圈调谐……咱们以前也摸索过矿石收音机,听听广播还行,但要主动发报,尤其是要保证一定的功率和距离,难啊!关键是元件,真空电子管我们根本没有,电池也是个问题,体积大,不耐用。”

林枫点了点头,这些困难他早有预料:“电子管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之前缴获的日军通讯器材里,有一些损坏的,看看能不能修复或者拆解出能用的零件。另外,我记得我们以前尝试用旧灯泡的灯丝和电极,自己动手做过简单的检波二极管?虽然性能差,但或许可以应急。”

他看向真徐致远:“徐工,你在机械和材料方面有经验,帮老韩他们解决结构设计和电源问题。目标是尽可能小型化,坚固耐用,能适应野战环境。”

真徐致远凑近图纸,推了推眼镜:“结构可以设计成手提箱式,内部用木板分隔固定元件,防震。电源……如果电子管功耗不大,或许可以尝试用多个手电筒用的干电池串联?或者,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小型的蓄电池。”

一个简陋的“小功率电台”研发小组就此成立。地点设在了北坡一个相对安静、便于屏蔽干扰的山洞里。洞里堆满了各种缴获的、拆解的、以及土法制作的电子元件:锈迹斑斑的可变电容器、用漆包线手工缠绕的线圈、小心翼翼从旧灯泡里拆下的灯丝和电极、各种型号的干电池……

老韩带着几个年轻战士,成了这个时代的“极客”。他们没有示波器,没有信号发生器,唯一的测试工具就是万用表和一副耳机。调试过程充满了挫败感。

“滋滋……啪!”一声轻微的爆响,伴随着一丝青烟,又一个辛苦制作的检波管因为过载烧毁了。

“不行,线圈匝数不对,收不到信号,全是杂音。”

“电池电压不稳,声音时大时小……”

失败是家常便饭。山洞里常常弥漫着松香和焦糊味。年轻战士们脸上常常带着被电火花溅到的黑灰,眼神却依旧专注。

林枫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这个充满“魔法”气息的山洞。他不懂太多具体技术,但他能提供方向、鼓励和支持。他让大家把每一次失败的原因记录下来,共同分析。他从那些跨海图纸中找出相关的理论基础,让海外徐工帮忙翻译讲解,虽然很多概念一知半解,但至少让大家明白了“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办”。

他还发动群众,从根据地的“破烂堆”里寻找可能用得上的材料——废弃电话机里的线圈、损坏仪表里的指针、甚至是一些缴获的日军电子设备里拆下来的、谁也说不清用途的小零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不知道第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和调整后,一天深夜,当老韩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个用罐头盒屏蔽的再生式检波电路时,耳机里突然传来了一阵极其微弱、但却清晰可辨的“滴滴答答”声!

是 morse 电码!是从几里外另一个试验点发来的测试信号!

“成功了!听到了!听到了!”老韩猛地摘下耳机,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抓着身边年轻战士的肩膀使劲摇晃。整个山洞瞬间沸腾了!

他们成功制作出了一台能够接收信号的再生式收音机!虽然还不能发射,但这无疑是零的突破!

接下来,攻克发射关成了新的目标。这需要解决功率放大和天线效率问题。电子管成了无法回避的坎。缴获的电子管要么损坏,要么型号不匹配。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林枫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通过城工部的秘密渠道,花费了巨大代价,从敌占区弄来了两只相对完好的、适用于短波通信的**花生米电子管**!

这两只比拇指稍大、玻璃外壳闪烁着微弱光芒的电子管,成了整个项目的救命稻草。老韩像捧着珍宝一样,将它们安装在精心设计的电路板上。

又经过无数次调试,当一名战士按下电键,伴随着电子管灯丝发出的橘黄色光芒,连接到室外简易天线的发射电路,终于将代表着“黑龙沟”的 morse 电码,成功地发射到了夜空之中!

在距离山洞约五里外的一个预设接收点,另一台试验电台清晰地收到了这个信号!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这一次,连一向沉稳的真徐致远也忍不住欢呼起来。

世界上第一台由八路军敌后根据地自行设计、主要采用自制和缴获零件组装的小功率短波电台,在黑龙沟的山洞里,诞生了!

它被命名为“星火-1型”电台。外壳是木质的提箱,内部电路略显杂乱,功率只有几瓦,有效通信距离在天气良好时大约二十到三十里,且受地形和天气影响很大。它很简陋,很不稳定,但它是零的突破!

林枫抚摸着这台粗糙却意义非凡的电台,心中充满了激动。这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通信难题,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只要方向正确,肯于钻研,中国人同样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

他立刻指示,集中力量,利用现有材料,小批量试生产十台“星火-1型”电台,优先装备给即将参加军工大会的护送分队、惊蛰小队以及几个关键的主力营,进行实战测试。

然而,就在“星火”电台刚刚点燃微弱光芒的时候,赵大山那边关于神秘辙印的调查,也有了令人不安的进展。他们通过连续几天的潜伏观察,发现那些辙印并非一直存在,而是在深夜时分,会诡异地出现新的,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夜间活动,并在天亮前巧妙地掩盖痕迹。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一个凌晨,借着微弱的月光,潜伏的侦察兵隐约看到,山谷深处似乎有一个低矮的、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非自然形成的阴影,短暂地移动了一下,随即消失不见。

那不是人,也不是已知的任何动物。

那会是什么?

赵大山将这个情况汇报给林枫时,这个经历过无数风浪的老兵,声音里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林枫听完汇报,沉默良久。他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天色,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技术的星火刚刚点燃,而未知的阴影,似乎也已悄然逼近。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