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铁血时代:我的1940 > 第60章 山东生根

铁血时代:我的1940 第60章 山东生根

作者:温酒伴清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0:04:14

紧急转移的命令一下,整个团部如同被捅了的马蜂窝,瞬间高速运转起来。埋锅造饭的烟火熄灭,晾晒的衣物收起,重要的文件器械被打包驮上骡马。林枫小队刚刚打开的工作局面被迫中断,他们迅速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和宝贵的工具材料,融入了滚滚的转移洪流。

这支队伍庞大而臃肿,除了战斗部队,还有大量的机关人员、后勤单位、宣传队,以及部分必须随军转移的群众骨干。行军速度无法与林枫小队之前的秘密潜行相比,喧哗、嘈杂,并且目标明显。林枫心中忧虑,这样的队伍在日军空中侦察和地面部队的围追堵截下,处境十分危险。

张政委显然也深知这一点,行军路线尽量选择偏僻的山间小路,并派出大量侦察兵前出警戒。林枫被安排在队伍中段,靠近团部机关的位置,这既是对他这位\"技术专家\"的保护,也方便随时沟通。

转移的道路并不平坦。日军的扫荡并非虚张声势,侦察兵不断回报发现敌军活动的迹象。队伍时常需要改变路线,甚至昼伏夜出。在一次强行军穿越一片丘陵地带时,队伍的后卫部队与一股日军侦察分队遭遇,发生了短暂而激烈的交火。虽然成功击退了敌人,但两名战士牺牲,数人负伤,行军速度也受到了影响。

沈月兰和团里的卫生员们立刻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药品的匮乏再次凸显,沈月兰带来的那些消炎粉和绷带显得尤为珍贵。林枫看着战士们因缺医少药而痛苦呻吟,心情沉重。他意识到,在流动作战的环境中,医疗救护体系的建设,其紧迫性不亚于武器弹药。

更让林枫焦虑的是兵工生产的完全停滞。在频繁的转移中,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生产点。战士们枪膛里的子弹打一发少一发,损坏的枪支也无法得到及时维修。一次短暂的休息间隙,一位连长找到林枫,拿着一支枪栓损坏的步枪,焦急地问:\"林同志,你看看这还能修吗?咱们连就快没几支好枪了!\"

林枫检查了一下,损坏并不复杂,如果有简单的工具和替换零件,现场就能修复。但此刻,他手头什么也没有,只能无奈地摇摇头。那位连长失望地叹了口气,默默走开了。那一刻,林枫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力感。

危机中也蕴藏着转机。在一次夜间转移中,队伍需要穿过一条日军控制的公路。负责掩护的部队与守敌发生激战,队伍被迫分散突围。林枫小队与团部失散,和王小川、孙老蔫、沈月兰以及另外几名战士,跟着一股突围的部队,冲进了公路旁一片茂密的芦苇荡。

他们在芦苇荡中躲藏了一天一夜,直到外面枪声渐息。带领这股部队的是一位姓王的营长,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清点人数,只剩下三十多人,弹药所剩无几,士气低落。

\"必须尽快找到团部,或者找到地方休整补充。\"王营长眉头紧锁,\"但鬼子肯定在四处搜剿,出去风险太大。\"

林枫看着这片广袤的芦苇荡,心中一动。他想起张政委提到的\"流动性\"和\"隐蔽性\",眼前这片天然屏障,不正是一个绝佳的临时隐蔽所吗?虽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是否可以尝试进行一些最基础的维修和复装?

他将想法与王营长沟通:\"王营长,我看这片芦苇荡很大,鬼子一时半会儿搜不过来。我们能不能在这里暂时隐蔽,同时,我带着几个人,看看能不能把同志们损坏的枪支简单修一修,哪怕只是复装几发子弹也是好的?\"

王营长眼睛一亮:\"好主意!林同志,你需要什么?\"

\"需要安静,需要水,还需要火。最重要的是,收集所有打过的子弹壳,还有同志们身上任何可能用上的金属件,比如坏掉的皮带扣、破锅碎片什么的。\"

说干就干。在王营长的支持下,林枫挑选了王小川和另外两名有点基础的战士,在芦苇荡深处找了一处干燥隐蔽的土坎,开始了\"野战兵工作坊\"。没有工具,就用刺刀、石头代替;没有熔炉,就挖个小土坑,用干芦苇做燃料,勉强加热金属;收集来的破铜烂铁被砸扁、磨尖,尝试制作简单的撞针或修复零件;子弹壳用清水清洗干净,用小心翼翼收集到的火药(从未爆的子弹或缴获的日军弹药中拆取)和用铅块(从收集的电缆皮或渔网坠子中熔化)制作的弹头进行复装。

条件极其简陋,效率低下,质量也无法保证。但当林枫将第一支修好的步枪和十几发复装子弹交到王营长手上时,这位硬汉营长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

\"太好了!林同志!这可是救命的东西啊!\"

他们在芦苇荡里隐蔽了三天。这三天里,林枫的\"野战作坊\"修复了五支步枪,复装了近百发子弹(虽然可靠性存疑),更重要的是,他将一些最基本的维修和复装技巧,现场传授给了几名感兴趣的战士。这种\"在战斗中学习,在转移中生产\"的模式,虽然原始,却非常适合山东根据地流动性强的特点。

第四天,派出的侦察兵终于找到了团部新的驻地。当林枫小队和王营长的人马安全归建时,张政委激动地迎了上来。听了他们的经历,特别是林枫在芦苇荡中坚持技术工作的做法,张政委大加赞赏:\"林枫同志,你这可是给我们上了一课啊!兵工生产不一定非要大作坊,随时随地都能想办法!这才是真正的‘因地制宜’!\"

这次意外的经历,让林枫的思路彻底打开。他向张政委正式提出了建议:在山东根据地,应大力推广这种\"基层兵工员\"制度,培养连排一级的技术骨干,配备最简易的工具包,使其具备战场紧急维修和少量复装的能力。同时,建立几个小型的、高度隐蔽的流动技术小组,负责制造和供应关键模具、工具和高级维修。

张政委深以为然,决定立刻着手试点。林枫小队的任务,也从单纯的汇报联络,转变为帮助山东根据地初步建立这种新型的兵工保障体系。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分区司令部通过秘密交通线传来指令:鉴于林枫同志的重要性和山东局势的复杂性,要求他立即结束在团里的工作,由分区派出的警卫部队接应,火速前往司令部所在地。新的、更重要的任务,似乎在等待着他。山东的根刚刚萌芽,却又面临着新的移植。

(第三卷 第二十章 完)

(第三卷《利刃出鞘》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