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铁血时代:我的1940 > 第4章 一语惊心,智破危局

铁血时代:我的1940 第4章 一语惊心,智破危局

作者:温酒伴清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0:04:14

王猛离开后,屋子里陷入了短暂的沉寂。

林枫靠在土炕上,闭着眼睛,但内心却如同沸水般翻腾。肩上的伤口隐隐作痛,但更让他焦灼的是当下的处境。王猛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溃兵的身份只是权宜之计,经不起仔细推敲,尤其是在王猛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兵面前。

必须尽快展现出更大的价值!只有证明自己对这个队伍、对打鬼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获得立足之地。否则,一旦被认定为可疑分子,下场不堪设想。

可是,一个“溃兵”,该如何合理地展现超越时代的军事知识,而不引起更大的怀疑呢?直接说出未来人的身份是自寻死路,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契机,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机会,往往隐藏在危机之中。

接下来的两天,林枫在李铁柱的悉心照料下,伤势恢复得很快。八路军的条件极其艰苦,药品匮乏,那位名叫沈月兰的女卫生员(林枫从李铁柱口中得知了她的名字)用的都是些土方草药,但效果却出奇的好。沈月兰话不多,每次来换药都神情专注,动作轻柔专业,让林枫对这个时代战地医护人员的坚韧和专业肃然起敬。

王猛没有再亲自来盘问他,但林枫能感觉到,暗中的观察从未停止。偶尔会有其他战士“顺路”过来看看,借机聊上几句,问的问题看似随意,却总围绕着战场经历和军事常识。林枫打起十二分精神,用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小心应对,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也通过李铁柱的絮叨,对这支队伍和周围环境有了更多了解。这里是八路军在太行山边缘的一个游击区,日伪军经常下来扫荡,斗争环境异常残酷。王猛的这个排,是区小队的骨干力量,近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袭扰敌人交通线,保护附近几个村庄的百姓。

“唉,小鬼子这两天又在李家洼那边修炮楼了,” 李铁柱一边给林枫喂水,一边忧心忡忡地说,“听说快修好了,到时候卡住山口,咱们进出就更难了,乡亲们送粮也危险。”

李家洼?炮楼?

林枫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个机会。他状似无意地问道:“修炮楼?鬼子兵力够吗?他们不怕咱们去端了它?”

“哪那么容易?” 李铁柱叹了口气,“鬼子有一个小队驻守,还有几十号伪军。咱们区小队全加起来,也就三四十条枪,子弹还金贵得很,强攻就是送死。排长他们正为这事发愁呢。”

一个日军小队,加上伪军,依托即将修成的炮楼工事,确实不是目前这支游击队能硬啃的。但林枫的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运转起来。防御工事的弱点、兵力配置的规律、后勤补给的需求……现代军事工程学和战术学的知识,如同数据流一般在他脑海中闪过。

第三天下午,林枫的肩膀已经可以轻微活动。他正靠在炕头,用手指蘸着水,在炕沿上无意识地画着简易的防御工事结构图,思考着可能的攻击方案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压抑的争论声。

“……必须得打!等炮楼修起来,就成了钉在咱们肉里的钉子!” 这是王猛低沉而坚决的声音。

“排长,我同意打!但不能硬来啊!咱们就这点家底,拼光了,乡亲们怎么办?” 另一个略显焦急的声音响起,听起来像是个干部。

“那你说怎么办?眼睁睁看着鬼子把乌龟壳垒起来?”

声音在门口停下,木门被推开,王猛和一名戴着眼镜、年纪稍长的八路军干部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李铁柱跟在后面,紧张地搓着手。

看到林枫醒着,王猛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那位戴眼镜的干部则好奇地打量了林枫几眼。

“林同志,这位是我们区的赵指导员。” 王猛简单介绍了一句,便又转向赵指导员,眉头紧锁,“老赵,不是我想拼命,是不能再等了!鬼子的炮楼一旦建成,配上机枪,就能封锁一大片区域,咱们的活动空间会被大大压缩,乡亲们也别想安生过日子!”

赵指导员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王排长,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强攻,伤亡必然惨重,而且未必能拿下。我们需要更稳妥的办法,比如,能不能想办法断他们的粮道?或者找机会打他们的伏击?”

“断粮道?鬼子警惕性很高,运输队兵力不弱。伏击?地形对我们不利,鬼子有炮楼做依托,随时可以支援。” 王猛摇了摇头,显然这些方案他都考虑过,但都有很大风险。“时间不等人啊!”

两人陷入了沉默,屋子里弥漫着一种无力感和焦灼。

林枫的心脏开始加速跳动。机会来了!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时机!他必须开口,但方式必须巧妙,不能显得过于主动和突兀。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吸引了王猛和赵指导员的注意。然后,他脸上露出一种混合着犹豫和回忆的神情,小心翼翼地问道:“排长,指导员……我……我刚才听你们说,鬼子在修炮楼?”

王猛看向他,目光锐利:“嗯,就在李家洼。怎么,林同志有什么想法?”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一个溃兵,能对攻坚战有什么高见?

林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用不确定的语气说:“我……我以前在老家,跟长辈盖过房子,也见过……见过一些鬼子的工事。不知道……不知道这李家洼的炮楼,是修在啥地方?是平地还是坡上?旁边有水源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外行,很琐碎,就像一个普通农民的好奇发问。王猛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耐着性子简单描述了一下:“修在山口旁边的一个土坡上,地势比较高。坡下面倒是有一条小河沟。”

“土坡……河沟……” 林枫喃喃自语,眉头微皱,似乎在努力回忆什么。他停顿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种不太确定的“灵光一现”:

“排长,指导员,我瞎琢磨啊,不知道对不对……既然炮楼还没完全修好,鬼子兵力和物资肯定都集中在工地上,防守的重点也都在上面。那……他们的吃喝拉撒,用水怎么办?肯定得从坡下的小河沟取水吧?”

王猛和赵指导员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疑惑。这个问题太基本了,基本到他们几乎忽略了。

“当然要取水,鬼子也是人,离不开水。” 赵指导员说道。

林枫脸上露出一种“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压低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取水的时间、路线,是不是就有规律了?而且,取水的时候,鬼子总不能全班人马都扛着枪下来吧?总要有人留在工地上看守,下来的人,警惕性会不会也低一些?”

王猛的眼神瞬间变了!他猛地挺直了腰板,如同发现了猎物的豹子。刚才的失望和烦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极度专注的精光!

“你的意思是……打他们的取水队?” 王猛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不完全是‘打’,” 林枫见王猛上钩,心中稍定,但语气更加谨慎,他用手蘸水,在炕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排长,你看,这是炮楼工地,这是小河沟。取水是日常必须,鬼子肯定会固定时间,派人下来。我们可以不急着消灭这股取水的敌人。”

他画了一条从河沟延伸出去的虚线:“我们可以先潜伏起来,仔细观察,摸清楚他们取水的具体时间、人数、装备,以及路线。甚至……可以想办法在取水点或者他们返回的路上,做点不起眼的‘手脚’。”

“手脚?” 赵指导员也来了兴趣,凑近观看。

“比如,” 林枫的手指在“河沟”位置点了点,“在水边湿滑的地方,弄得更滑一些?或者,在他们常走的路上,埋几个用石头、木签做的简易踏板诡雷?不指望炸死多少人,关键是制造混乱和恐慌,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疑神疑鬼。”

他顿了顿,看向王猛,眼神清澈:“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持续的、小规模的骚扰和观察,我们能更准确地掌握炮楼工地鬼子的作息规律、兵力部署、甚至指挥官的性格。知己知彼,才能找到真正的机会。也许,机会不在取水路上,而是在他们被骚扰得疲惫不堪、露出破绽的时候?”

林枫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超越时代的战术,他所说的潜伏观察、骚扰破坏、掌握规律,都是最朴素、最经典的游击战思想,甚至可以说是老猎户对付野兽的办法。他只是用工程化的思维,将这种思路梳理得更加清晰、更具可操作性。

然而,就是这样一番看似朴实无华的话,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王猛和赵指导员因焦虑而僵住的思维!

他们之前一直纠结于“打”还是“不打”这个二元选择,却忽略了战争中最灵活、最有效的手段——骚扰、削弱、创造战机!

王猛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好!说得好啊!林枫同志!”

他激动地在屋里踱了两步,脸上放出光来:“对啊!咱们干嘛老想着一步到位端掉炮楼?可以先给他上眼药,挠痒痒!让他睡不安稳,吃不下饭!摸清楚他的脉门,再给他来个狠的!”

赵指导员也频频点头,看着林枫的目光充满了惊讶和赞赏:“林同志,没想到你对打仗这么有想法!你这番话,可是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啊!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嘛!”

李铁柱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看向林枫的眼神充满了崇拜:“林大哥,你真厉害!还能这么打鬼子!”

林枫心中长舒一口气,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他谦虚地低下头:“排长,指导员,你们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以前打猎的时候,对付大牲口,也不能硬上,得先摸清它的习性……这点粗浅道理,在排长和指导员面前班门弄斧了。”

“不!这不是班门弄斧!” 王猛走到炕边,重重拍了拍林枫没受伤的左肩(虽然力道控制着,还是让林枫龇了龇牙),目光灼灼,“林枫同志,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非常重要!”

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之前的审视和怀疑淡化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现人才的惊喜和重视。“你好好养伤!等伤好了,可得好好跟我们讲讲,你们在侦察班都学了啥!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怎么给李家洼的鬼子好好‘挠挠痒痒’!”

“对,林同志,你安心养伤。你的这个思路,我们会立刻开会研究,制定详细方案!” 赵指导员也热情地说道。

两人又鼓励了林枫几句,便急匆匆地离开,显然是去召集骨干讨论这个新的作战思路了。

屋子里再次安静下来。李铁柱兴奋地围着林枫转悠:“林大哥,你真行!几句话就把排长和指导员说高兴了!这下好了,你肯定能留在咱们排了!”

林枫笑了笑,没有回答。他靠在炕上,看着窗外渐渐暗淡下来的天色,心中并没有完全放松。

初步的信任是赢得了,但危机远未解除。王猛最后那句话——“等伤好了,可得好好跟我们讲讲,你们在侦察班都学了啥”——看似热情,实则埋藏着更深的探究。

自己这个临时编造的“侦察班经历”,就像一个吹起的气球,随着王猛的兴趣增大,它被戳破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加。接下来,该如何往这个气球里填充更多看似合理、却又不会暴露真相的“细节”?

(第四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