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铁血时代:我的1940 > 第184章 人才的培养

铁血时代:我的1940 第184章 人才的培养

作者:温酒伴清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0:04:14

那台自个儿“攒”出来的机床,像个先天不足的娃,嗓门大,身子骨还颤巍巍的,干起活来吱嘎乱响,让人提心吊胆。可它到底能转,能啃得动铁,这就够了。靠着它,还有那几台修修补补的老家伙,基地总算能磕磕绊绊地加工些最基础的零件了——螺丝、垫片、简单的齿轮胚子……虽然精度糙得能磨刀,好歹能把一些急需修复的设备,从“死透”的状态,勉强拉回到“半身不遂”。

林枫心里那点因为造出机床而冒头的得意,没等暖热乎,就被一个更现实、也更挠头的问题给顶没了——人不够用,或者说,能用的人,太少了。

老马师傅那样的老师傅,是宝贝疙瘩,可掰着手指头数,就那么几个。他们经验是足,但很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靠着老辈儿传下来的手艺和自个儿摸索的感觉干活,机器一复杂,或者遇到没见过的毛病,就抓瞎。从关内带来的技术员和“种子”学员,有理论底子,热情也高,可实践经验少,对着真刀真枪的机器,手生,胆子小,放不开。新招来的本地青工,更是白纸一张,有的连螺丝刀和钳子都分不清。

这光景,就像好不容易凑齐了几件像样的家伙什,却发现能使唤明白的人,没几个。那感觉,比当初面对一片废墟还让人憋闷。机器坏了能修,图纸丢了能画,可这人要是顶不上去,他那张画在破纸上的“大蓝图”,就永远只能是个饼,看得见,闻不着。

“得……得办学校!” 林枫在一次关于下一步工作的讨论会上,又抛出一个听起来有点“不合时宜”的想法。外面天寒地冻,屋子里大伙儿围着个小铁皮炉子,炉火不旺,映得一张张脸忽明忽暗。

“办学?现在?” 老刘第一个皱眉头,他管着后勤,满脑子都是粮食和过冬的柴火,“林工,不是我说,现在大家伙儿能把肚子混圆乎,把身上这层皮捂严实了,就烧高香了!办学?哪来的地方?哪来的先生?哪来的……闲工夫?”

“不是……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学校!” 林枫急忙解释,手在空中比划着,像是要抓住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就是咱们自个儿,抽空!把年轻人,还有……还有那些想学、肯学的,拢到一块儿!老师傅讲怎么干活,讲经验!咱们懂理论的,讲……讲为啥要这么干!白天干活,晚上……晚上就着油灯、篝火,上课!”

他越说越急,生怕这刚冒出来的念头被现实一巴掌拍死:“光……光靠老马他们手把手教,太慢!咱们等不起!必须……必须得让更多人,快点明白道理,上手!这叫……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 老赵咂摸了一下这个词,他带兵出身,觉得在理,“林工这话没错!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咱们这些骨干要是带不出能顶事的人,累死也干不成啥大事!我赞成!地方好说,找个大点的、能挤下人的破房子就行!没桌子板凳?站着听,蹲着听也行!”

徐致远也推了推眼镜,表示支持:“技术这东西,只做不学,容易走弯路;只学不做,那是纸上谈兵。结合眼下咱们正在干的活来教,效果应该最好。我负责理论这一块。”

见几个核心的人都表了态,老刘叹了口气,没再反对,只是嘟囔:“那……那点灯油可得省着用……”

这所基地自产的、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技术夜校”,就在这么一种半推半就、带着点破罐子破摔又夹杂着一丝期盼的氛围里,仓促上马了。

“教室”设在一个原先可能是仓库的大破房子里,屋顶漏风,墙壁透亮,地上连砖都没有,就是夯实的泥土地,坑洼不平。没有黑板,就在一面相对完整的墙上,用石灰水刷出一块深色的区域,算是代替。没有粉笔,就用烧黑的树枝或者能找到的红色、黄色矿石块。桌椅更是奢望,学员们有的自己搬块石头、砖头,有的干脆就席地而坐,或者站着。

老师,就是林枫、徐致远、老马这些现有的技术骨干。教材?没有。全凭脑子记,嘴巴讲,再加上手头正在修理或制造的实物。

第一堂课,是林枫硬着头皮上的。底下黑压压坐(站)着几十号人,有从太行山跟来的年轻“种子”,有新招的本地青工,甚至还有几个好奇跑来旁听的老马这样的老师傅。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他,有好奇,有茫然,也有那么点……看热闹的意思。

林枫站在那块“石灰黑板”前,手里捏着一截烧黑的树枝,感觉比当初面对鬼子“影武者”的电报还紧张。他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在空旷破败的房子里显得有点干瘪。

“今天……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就说咱们刚攒出来的那台机床。” 他转过身,用黑树枝在墙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机床简图,“为啥……为啥它老是颤?除了地基没打好,还有个原因……是……是动平衡没做好!”

他在图上标出主轴的位置:“旋转的部件,重量要……要均匀!一边重,一边轻,转起来就……就跟跛子走路一样,能不晃吗?怎么检查?怎么调整?这就涉及到……涉及到重心计算,还有……还有加减配重的办法……”

他讲得磕磕巴巴,时不时还得停下来想想,或者用手比划。底下的学员们,有的瞪大了眼睛努力跟着,有的则开始眼神涣散,显然没太听懂。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尴尬的凝滞,只有寒风从墙缝钻进来的呜呜声。

林枫额头上冒出了细汗,他感觉自己像个蹩脚的说书先生,底下听众都快睡着了。他心里一急,猛地停下讲解,把手里的黑树枝一扔。

“光说没用!走!都跟我来!”

他带着一头雾水的学员们,呼呼啦啦地涌到了那台还在“带病工作”的自攒机床前。机器正由一个小伙子操作着,加工一个法兰盘,果然颤得厉害,发出令人牙酸的噪音。

“停下!” 林枫喊道。机器声戛然而止。

他指着那还在微微晃动的主轴:“看见没?就这玩意儿!现在,咱们就现场,把它弄平衡嗍!”

他让操作的小伙子把主轴上的卡盘和工件卸下来,然后叫上几个学员,找来一些泥巴和已知重量的小铁块。“咱们……咱们就用土办法!一点点试!这边重了,就在对面加泥巴!那边轻了,就加铁块!直到……直到它转起来,手摸着感觉不到明显的跳动为止!”

这下,学员们来劲了。围着机床,七手八脚地开始折腾。泥巴糊得到处都是,铁块叮当乱响,不时有人因为判断错误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老马师傅也凑过来,眯着眼看了一会儿,插话道:“光用手摸不行,得用……用个土法子,吊根线,看它晃不晃……”

现场顿时变成了一个混乱而热闹的“平衡调试实验场”。虽然方法原始,过程狼狈,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亲眼看着,亲手试着,那原本抽象无比的“动平衡”概念,仿佛一下子变得具体、可触摸了。

当主轴终于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平稳(相对而言)转动起来时,所有人都发出了一阵小小的欢呼。那个操作机床的小伙子更是激动得脸通红:“林工!好像……好像真没那么抖了!”

林枫抹了把脸上的汗和不知谁蹭上的泥点子,看着那一张张因为参与和弄懂了某个问题而焕发出光彩的年轻脸庞,心里那块一直压着的石头,仿佛松动了一点点。

这夜校,好像……有门儿!

从此,这所破房子里的“夜校”就成了基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白天,机器轰鸣,人影忙碌;夜晚,这里却常常亮起篝火或油灯(极其节省地使用),传出讲课声、讨论声,甚至是激烈的争辩声。

徐致远讲机械原理,会拆开一个报废的齿轮箱,让大家看着里面的结构讲传动;老马师傅讲锻打淬火,就直接在炉子边比划,让大家看火候,摸手感;林枫则更多地讲一些系统性的思路,讲他那个“大蓝图”里各个部分如何衔接,遇到实际问题,就带着大家伙儿一起琢磨,一起动手解决。

学习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有人觉得白天干活累得要死,晚上还学这些“没用的”,偷偷溜号;有人脑子转得慢,怎么讲也理解不了,急得直掉眼泪;也有人因为操作不当,弄坏了宝贵的工具或材料,吓得不敢吭声。

但更多的人,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春雨,拼命地吸收着一切能学到的知识。他们眼睛里的茫然在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求知的光,和一种渐渐增长的、敢于动手、敢于提问的自信。

林枫看着这些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苗子”,心里那份关于未来的焦虑,似乎被冲淡了些。他知道,这些年轻人,才是他那个“大蓝图”能否实现的真正根基。

只是,在这充满希望的氛围中,他偶尔会想起太行山,想起“种子计划”里那些同样年轻的 faces。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还有沈清禾,她说过“东北再见”……

这个念头像微风一样掠过,很快就被眼前繁忙的教学和重建工作淹没了。

人才的培养,如同在这片冰冷的废墟上播撒种子,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养分。

而就在这第一批“种子”刚刚破土而出,展现出些许生机的时候,一个来自基地外围警戒哨的紧急消息,像一块冰,砸进了这略显暖意的氛围里。

“林工!我们在东边那片林子里,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脚印和丢弃的烟头,不像咱们的人,也不像普通老百姓……”

林枫的心,猛地一沉。

看来,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并不只有他们在活动。

潜在的威胁,如同隐藏在雪原下的荆棘,悄然露出了尖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