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铁血时代:我的1940 > 第102章 消化与吸收

铁血时代:我的1940 第102章 消化与吸收

作者:温酒伴清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0:04:14

军区军工生产经验交流大会的通知,像一块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头,在黑龙沟基地管理层激起了层层涟漪。王猛对此兴奋不已,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展示一下黑龙沟的肌肉,尤其是威风凛凛的“雷公”火箭筒。

“老林!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让其他兄弟部队也瞧瞧,咱们黑龙沟不是光会挨打,也能造出敲碎鬼子脑壳的好家伙!”王猛挥舞着通知,脸上洋溢着自豪。

然而,林枫的反应却平静得多。他更在意的,是通知中“新技术探索应用”那几个字。这让他想起了山洞里那些正在被艰难啃噬的跨海图纸。

“老王,展示‘雷公’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只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林枫将通知放在桌上,目光沉静,“那些图纸……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这次大会,既是展示,更是学习和验证的机会。我们需要知道,其他根据地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土办法,我们的思路和方向,到底对不对。”

他看向海外徐工和真徐致远:“徐工,学习小组的进展如何?有没有可能,拿出一两个结合图纸思路、又能在我们现有条件下实现的,哪怕不成熟的小成果,带到会上去交流?”

两位徐工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既兴奋又为难的神色。

海外徐工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林科长,图纸的消化吸收,比预想的要困难。理论部分,我们还在努力吃透,很多概念需要从头学起。至于实物……”他苦笑了一下,“我们尝试简化设计,用土办法制作一个小型水力传动的模型,但传动效率很低,密封也一直漏油,距离实用还差得很远。”

真徐致远补充道:“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和材料。图纸上的精度要求和材料性能,与我们现有的条件存在巨大鸿沟。比如一个简单的齿轮,图纸要求淬火到一定硬度,公差几个丝(0.0x毫米),我们老师傅凭经验能做到差不多,但无法保证每一批都稳定。材料更是卡脖子,很多特种钢材和合金,我们听都没听过。”

林枫点了点头,这些困难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工业体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整个基础的重构和积累。

“困难我知道。”林枫走到挂在墙上的黑板前,拿起粉笔,“但我们不能等。我的想法是,分两步走。”

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圈。

“第一步,继续深化理论学习和图纸整理。徐工(海外),你负责牵头,组织力量,优先将那些最基础、最可能转化的技术资料,比如简单的机械传动、农具改良、基础电工等,翻译整理成适合我们干部战士文化水平的通俗教材。不要怕简化,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原理!”

“第二步,”林枫的粉笔点在第二个圈上,“启动‘试点应用’项目。我们不追求高大上,就从最小的、最急需的地方入手。徐工(真),你负责挑选几个点,结合图纸上的思路和我们自己的土办法,进行小范围试验。”

他具体布置道:“比如,能不能参照那个小型水轮机图纸,在基地附近找一处合适的水源,建一个简易的水力作坊,用来带动砂轮磨刀或者给小型机床提供动力?哪怕效率低点,也是个开始!”

“再比如,那些改良农具的图纸,挑选一两种结构简单的,比如新式犁铧或者脱粒机,让铁匠铺试着打制几件,拿到附近村庄让老乡试用,听听反馈!”

“还有通信,”林枫看向一旁负责通信的干部,“图纸里有一些关于简易电话和放大电路的内容,虽然零碎,但能不能想办法,把我们现有的手摇电话和土电话系统稍微改进一下,增加通话距离和清晰度?”

林枫的思路清晰而务实,他不求立刻造出内燃机,而是希望将图纸中的知识,像种子一样,撒播到根据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哪怕只能带来一丝微小的改进,也是宝贵的突破。

“我们要让知识落地,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发现问题,再回头学习改进。形成一个循环!”林枫总结道,“这次大会,我们不仅要带‘雷公’去,也要把这些我们正在摸索的、不成熟但代表方向的小尝试、小改进带过去!哪怕只是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也是巨大的收获!”

林枫的部署,为学习小组指明了方向,也点燃了大家的实践热情。海外徐工带领年轻技术员们,开始熬夜翻译、编写通俗技术读本;真徐致远则带着几位老师傅和工匠,围着水轮机草图和新式犁铧图纸,在车间里敲敲打打,反复试验;通信部门的同志也拿着那些零星的电路图,琢磨着如何改进现有的设备。

基地里,悄然兴起了一股学技术、搞改良的小小热潮。虽然失败远多于成功,水轮机模型转起来吱呀乱响,新犁铧第一次下地就差点折断,电话改进试验烧掉了好几个宝贵的电子管……但没有人气馁。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大家欢欣鼓舞。

林枫穿梭于各个试验点,时而蹲在溪边看着那台简陋的水轮模型沉思,时而在地头和老农一起研究新犁铧的使用效果,时而在通信站和战士们一起排查电路故障。他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思路,不断反馈给学习小组,推动着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在这种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氛围中,大家对那些跨海图纸的理解,逐渐从纸面上的符号,变成了脑海中更清晰的概念,甚至开始萌生一些结合实际的、属于自己的、简陋却实用的“创新”。

就在大会日期临近,林枫开始着手准备汇报材料,思考着如何将黑龙沟的经验和困境清晰地呈现出来时,负责基地外围警戒的赵大山,带来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让林枫瞬间警惕起来的消息。

他们在基地西南方向约三十里外,一个平时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痕迹——不是人的脚印,也不是野兽的踪迹,而是一种……类似小型车轮压过的辙印,以及几处被小心掩盖的、非自然的金属反光点。

那里,远离任何道路和村庄。

赵大山皱着眉汇报:“队长,那辙印很怪,轮胎花纹很细,不像咱们见过的任何车辆。而且,那地方根本不通车,这些东西是怎么进去的?我总觉得……有点邪门。”

林枫的心猛地一沉。刚刚因为技术探索略有起色而稍感轻松的心情,再次被一层阴霾笼罩。

奇怪的辙印?被掩盖的金属反光?

在根据地腹地,一个不可能出现车辆的地方?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绝不是什么好事。风雨过后,新的迷雾,似乎正在悄然汇聚。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