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妈祖教我做神女 > 第152章 杭州

妈祖教我做神女 第152章 杭州

作者:楚卿卷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1:47

杭州城扑面而来的喧嚣,带着钱塘江湿润的水汽与运河两岸绵延的市声,瞬间将穗安与妙善卷入这东南第一繁华地的洪流之中。

码头千帆林立,樯橹如林,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脚夫、商人、水手汇成一股奔涌不息的人潮。

“师父,这里比福州码头还要热闹十倍不止!”妙善站在穗安身侧,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声音在嘈杂中依旧清晰。

穗安微微颔首,目光越过喧嚣的码头,投向远处那片被高墙深院围起、戒备森严的区域——两浙路市舶司。

那里是帝国海贸的心脏,无数财富与珍宝流转的闸口,也是清云远洋船队未来命脉所系。

她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深入这权力的中心,为清云的海上宏图探清路径。

接下来的数日,师徒二人如同两滴水,悄然融入杭州的市井百态。

她们踏足官办的丝绸织造局。高大阴凉的工坊内,数百张织机排列如军阵,震耳欲聋的“哐当”声连绵不绝。

空气里漂浮着蚕丝的微腥与浆水的酸气。织女们坐在机杼前,身形佝偻,面色是常年不见阳光的苍白,眼神麻木而空洞。

她们枯瘦的手指在细如发丝的经线纬线间飞速穿梭、打结,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变形,指尖处旧伤叠着新伤,渗出的血丝有时便混入了那璀璨夺目的金线银线之中。

“一日需织足三丈,短一寸,便是半日的工钱没了。”一个管事模样的中年妇人声音平板地介绍着,语气里没有半分波澜,仿佛在谈论天气。

妙善看着一个不过十二三岁、身形瘦小得几乎要被巨大织机淹没的女孩,那女孩因疲惫打了个晃,立刻被旁边的监工用细竹条在背上抽了一记,发出一声短促压抑的痛哼。妙善的拳头在袖中悄然握紧,指节泛白。

她们也混迹于市舶司衙门外喧嚣的茶楼酒肆。雕梁画栋之下,弥漫着龙涎香、酒气和隐秘交易的气息。

身着绫罗的海商们低声交谈,目光闪烁,手指在袖中或桌下隐秘地比划着数目。

偶尔有穿着青色或绿色官袍的市舶司吏员踱步进来,立刻被几道热切的目光锁定,殷勤的招呼声此起彼伏。

银票、精巧的西洋自鸣钟、甚至整匣的南洋珍珠,在推杯换盏间悄然滑入官袍宽大的袖囊。吏员们神色自若,仿佛只是收下几枚寻常的果子。

“规矩如此,水至清则无鱼嘛。”一个微醺的商人打着哈哈,对邻座感叹,眼中却满是习以为常的精明算计。

这些繁华锦绣下的暗影,如同细密的蛛网,无声地缠绕着这座城市的筋骨。穗安看在眼里,心中并无太多惊怒,只有一片澄澈的明了。

这便是人间,有光便有影,有生财的活水,便有滋生的污浊。

清云要在此扎根壮大,既要懂得借势于光,更要学会周旋于影,在浊流中辟出一条自己的清渠。

清云杭州分部设在运河边一处闹中取静的三进院落里。当穗安踏入正堂时,里面正弥漫着一股压抑的低气压。

杭州分部的负责人是一位三十余岁的干练女子,名叫徐娘子,此刻正垂首站在下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她面前摊开着几本厚厚的账册。妙善端坐主位,面沉似水,修长的手指正点着账册上一处明显的疏漏,声音不高,却像冰冷的刀锋刮过每个人的耳膜:

“这一笔,慈幼院三月的米粮采买,单据与市价相差近两成。徐娘子,银子不会凭空消失,米也不会自己长腿跑到孩子们碗里。账目不清,人心便散。

慈幼院的孩子、女塾的先生学生,她们碗里的每一粒米,身上穿的每一寸布,都沾着清云的信誉和无数善心人的托付!你告诉我,这账,如何对得起她们?”

徐娘子脸色煞白,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羞愧地低下头:“妙善师姐教训的是,是属下监管不力,用人失察,定当彻查,严惩不贷!绝不让清云声誉和善款蒙尘!”

“查,自然要查清楚。更要立下规矩,堵住漏洞!”

妙善的语气斩钉截铁,“清云的钱粮,每一文都要用在刀刃上,用在那些需要的人身上。慈幼院、女塾、济安堂,是我们在杭州立足的根本,是比黄金更珍贵的招牌!

若招牌蒙了灰,甚至被虫蛀了,我们拿什么去面对那些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穷苦父母?拿什么去说服那些捐资助学的士绅?徐娘子,你是杭州分部的掌舵人,责任重于山!”

她的目光扫过堂内其他几位管事,带着无形的威压:“此事,所有人引以为戒!清云不养蛀虫,也容不得半分懈怠糊涂!账房立刻重组核查小组,每一笔进出,从今日起,必须三核三对!再有纰漏,莫怪清云门规森严!”

训诫完毕,妙善雷厉风行,立刻召集杭州分部所有骨干,开始了一场密集的特训。

她将福州总部应对复杂商业环境、处理官府关节、高效管理慈善分支的经验,结合杭州本地特色,掰开揉碎,倾囊相授。

如何利用清云“简在帝心”的微妙地位,在市舶司错综复杂的利益网中寻求立足点?如何与本地豪商打交道,既借其势,又不被其彻底同化或反噬?

如何确保女塾、慈幼院在地方势力夹缝中独立运转,真正惠及底层?如何甄别、吸纳、培养本地可靠人才,让分部真正扎根?

一个个问题抛出,一项项应对策略讨论、制定。

妙善思路清晰,手腕灵活,既有原则的刚性,又有处事的弹性,将清云在福州积累的庞大组织经验,因地制宜地注入杭州分部。

徐娘子等人起初的惶恐渐渐被信服取代,眼神变得专注而明亮。

穗安则如同定海神针,安静地坐在一旁,偶尔在关键处点拨一两句。

数日后,一队清云的人马押送着十几辆覆盖油布的大车,驶出了杭州城门,向着杭嘉湖平原深处,桑田与稻田交织的乡村行去。车辙深深,压过初春泥泞的田埂。

目的地是钱塘县外一个叫桑林坳的大村落。村正得了消息,早早带着几个乡老和一群好奇的村民在村口晒谷场等候。

当油布揭开,露出里面一件件打造精良、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新式农具——曲辕犁、铁齿耙、轻便的镂铧……

村民们围拢上来,眼神里充满了新奇、疑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斥。

“这铁疙瘩……能比得上俺们祖传的木犁?”

“看着是轻巧,可这细胳膊细腿的,能犁得动咱这板结的老田?”

“怕不是城里人弄来糊弄俺们庄稼把式的玩意儿吧?”

质疑声低低地响起。负责推广的清云管事是个精干的小伙子,也不多言,直接让随行的健壮伙计套上一头村里常见的黄牛,将一架新式曲辕犁组装好。

“诸位叔伯请看!”他大声道,示意伙计下田。

速度比老式直辕犁快了近一倍!拉犁的黄牛也显得轻松许多,步伐稳健,不复往日那种被沉重负担拖拽的吃力。

“咦?”围观的老农们眼睛猛地瞪大了。

“这……这省力啊!”一个汉子喃喃道。

“快看!犁得还深!这底肥都能翻上来了!”另一个眼尖的指着翻出的深色土层喊道。

村正张老栓,一个在泥土里刨食了一辈子的老庄稼把式,脸上的皱纹因震惊而更深了,

“神物!这是神物啊!省了俺家两头牛的嚼用……省了俺这把老骨头的半条命啊!活菩萨!你们清云……是救命的活菩萨啊!”

这声哭喊,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在晒谷场上激起巨大的回响。

所有围观的村民,无论老少,脸上的疑虑和隔阂瞬间被狂喜和感激取代。他们呼啦一下围了上来,粗糙的手争先恐后地抚摸着那些冰冷的铁器,仿佛触摸着金贵的希望。

“清云老爷!这犁……这犁多少钱一架?”

“俺们村要!先给俺们村!”

“菩萨保佑!今年春耕有着落了!”

夕阳熔金,将广阔的田野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晚风拂过新翻的泥土,带来清新而充满生机的气息。穗安与妙善并肩站在田埂上,远离了晒谷场上的喧腾。

穗安弯下腰,指尖轻轻掠过脚下温热的、刚刚被新犁破开的泥土。那泥土的质感细腻而饱满,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她捻起一小撮,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湿润与温热,仿佛能听到大地深处孕育生机的脉动。

她抬起头,望向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望向那些在暮色中仍围着农具兴奋议论的农人身影,目光悠远而宁静。

晚风吹动她素色的道袍,拂过身旁妙善同样沉静的脸庞。

“妙善,”穗安的声音很轻,如同耳语,却清晰地传入妙善心中,“看见了吗?”

妙善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到的是农人脸上久违的笑容,是孩子们在新翻的田垄间奔跑的欢快身影,是这片古老土地在新生工具下焕发出的活力。

穗安并不追求清云垄断农具制造。她鼓励分部与本地信誉好、手艺精的铁匠铺合作,提供图纸和技术指导,由他们进行生产和销售,清云负责质量把控和推广。

此举既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普及速度,也融入了本地经济生态,减少了阻力。

“我们求的是善果广布,而非一己之利。”穗安对妙善如是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