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场的涟漪
清虚真人的决断很快化为行动。格物院一夜之间成为青云宗最炙手可热,也最忙碌的部门。权限提升,资源倾斜,大量内门甚至核心弟子被选拔进入不断扩大的“丹理组”、“功法组”,而新成立的“术法组”更是吸引了无数好奇与渴望的目光。
张磊“兼任顾问”的第一天,传法殿偏殿被划拨为术法组专用。他站在前方,看着下方数十双眼睛,其中不乏筑基期的师兄师姐,甚至有一位金丹初期的长老旁听。压力无形,但他脑海中元神意志冰冷流转,赋予他超乎寻常的镇定。
他没有直接讲解任何法术技巧,而是在一方准备好的巨大玉板上,以灵力刻画起来。没有复杂的符箓,没有玄奥的经络图,他画下的是简单的点、线、弧,以及代表灵气密度变化的渐变云纹。
“诸位同门,”张磊开口,声音平稳,“今日不论具体术法,只论一‘场’字。”
他指向玉板:“天地有势,灵气有场。我等施法,引动周身灵气,可曾想过,这灵气从何而来,如何汇聚,又如何被他人引动、干扰?”
台下寂静,有人若有所思,有人面露困惑。
“传统观念,灵力如臂使指,集中于一点一线。然,若将视野放宽,视灵气如无形之水,充斥天地,形成‘场’。”张磊引动一丝微弱的灵力,在玉板上的“点”周围营造出淡淡的灵光晕染,“单个修士,便是一个灵场源。其灵力波动,会影响周遭‘灵气场’。”
他示意两位弟子上前,让他们在玉板两侧各自凝聚一个水球术。两个水球独立存在,互不影响。
“然,若调整其灵力输出的频率与波动……”张磊以自身灵力为引,极其细微地干涉着两名弟子释放的灵力场。渐渐地,两个水球之间的空间,灵气开始异常流动,水球表面泛起不稳定的涟漪,最终“噗”的一声,双双溃散。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不接触,不对抗,仅仅通过影响周围的“场”,便瓦解了两个基础法术!
“此即为‘场的干涉’。”张磊淡淡道,“低阶术法,灵场微弱,干涉不易。但高阶法术,乃至阵法,皆是强大灵场的聚合与塑造。理解场,便可寻其薄弱,扰其稳定,甚至……借其力。”
他开始阐述张圣龙元神灌输的《场论基础》中最浅显的部分:灵气场的基本分布规律、不同属性场域的叠加效应、波动干涉的原理……他没有使用任何地球物理术语,全部以苍梧界修士能够理解的“灵机”、“波动”、“势垒”、“节点”等概念进行类比和解释。
起初,台下弟子大多茫然。但随着张磊结合一个个简单的法术实例(如何用最少的灵力让火球术轨迹偏转,如何让土墙术的局部防御力瞬间提升),以及对照宗门内一些常见阵法的运转原理(为何灵石需按特定方位布置,为何阵眼往往是关键),一些天赋较高的弟子眼中开始迸发出恍然大悟的光芒。
那位旁听的金丹长老更是身躯微震,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卡在金丹初期已久,此刻却感觉许多关于灵力运转、天地交感的老大难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解读角度。
【知识节点‘场论基础’已初步植入。观察本土智慧个体理解与转化效率。】元神意志冷静地记录着。
接下来的日子,青云宗悄然发生着变化。
阵法堂的弟子不再仅仅埋头背诵阵图,开始拿着罗盘一样的法器,测量着宗门各处,尤其是护山大阵关键节点的“灵气场强度分布”。他们尝试着根据“场论”中关于叠加与干涉的原理,微调了几处次要阵眼的灵石摆放角度和灵力输出频率。数日后,负责监控大阵的长老惊讶地发现,调整后的区域,阵法光幕的灵光流转似乎顺畅了一丝,整体灵力消耗竟有微不可察的降低!
术法组的弟子更是兴致勃勃。他们不再满足于熟练释放法术,而是开始互相“干扰”,尝试在对方施展火蛇术时,以微弱的水灵场进行特定频率的波动冲击,试图让其提前溃散;或是联合施法时,刻意调整彼此灵场波动,试图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虽然失败远多于成功,但偶尔一次成功的“场力共鸣”,让联合施展的风刃术威力凭空增加了三成,足以让所有参与者兴奋不已。
陈玄瑾长老亲自督导的“功法组”,则开始尝试将“场”的概念融入引气法。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冥想观想图,不再仅仅引导灵气沿经脉运行,而是观想自身为一个灵场核心,不断与天地大场共鸣、交换。初步试验表明,这种观想法对提升灵气感知敏锐度和吸纳效率,确有助益。
青云宗内部,一种隐秘而蓬勃的活力在涌动。新思想带来的冲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传统宗门的肌理。
然而,涟漪既已荡开,便不可能只局限于宗门之内。
天火宗,炼炎殿。
宗主炎煌真人捏着烈阳长老传回的玉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下方,数位长老气息沉凝,脸色凝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