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特研中心
米凡的指尖在脉卡边缘摩挲时,特研中心穹顶的冷光灯正将淡蓝色的光晕洒在 X**S-1 型星际监视器的钛合金外壳上。这台形似扁长梭镖的设备长约 1.2 米,最宽处仅 30 厘米,静静悬浮在实验台中央时,底部的反重力装置会释放出极微弱的气流,吹动米凡垂在身侧的衣角。设备表面镌刻的暗纹呈螺旋状分布,随着四核裂变电池的低鸣微微闪烁 —— 那是 “自主避让障碍物” 功能的能量流痕迹,每一道纹路的曲率都经过 17 次宇宙尘埃撞击模拟测算,甚至精确到暗物质粒子的运动轨迹,确保它在虫洞穿梭时能像游鱼般避开暗物质流的阻拦,连 0.01 微米的偏差都不会出现。
实验室里突然响起细微的嗡鸣声,全息投影在米凡身后展开,呈现出宇宙空间中暗物质流的模拟形态。那些紫色的流体在虚拟星空中翻涌,米凡指着投影说道:“各位请看,当 X**S-1 穿越暗物质流时,设备表面的暗纹会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暗物质粒子轨迹,以纳秒级的速度调整能量流的方向。这就好比我们在湍急的河流中划船,暗纹就是船桨,能精准地引导设备避开每一处暗物质漩涡。” 话音刚落,投影中模拟的设备灵巧地穿过暗物质流,毫发无损。
“诸位注意看它的‘隐形覆膜’。” 米凡的声音透过悬浮在半空的声波扩音器传开,带着一丝金属般的质感,扩音器周围的空气因声波振动泛起细小的涟漪。他抬手按下脉卡上的银灰色按钮,指腹触到按钮时,能清晰感受到内部芯片传来的轻微震动。下一秒,X**S-1 的外壳突然泛起细密的鳞片状微光,微光的颜色会随观察角度变化,从银白渐变为淡蓝,再到近乎透明的浅紫。“这不是简单的光学折射,而是通过改变表层分子的量子振动频率,让设备在三维空间中形成‘视觉盲区’—— 就像把一滴水融入大海,除非直接触碰,否则即便是蓝顿星最先进的雷达,也只会将它判定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一部分。” 他边说边抬手穿过设备的光影,指尖没有触碰到任何实体,只有一丝冰凉的能量感留在皮肤表面。
这时,实验室的一侧突然亮起警示灯,警报声随之响起。米凡神色镇定,解释道:“这是我们模拟的敌方雷达扫描,看看 X**S-1 的反应。” 只见设备的隐形覆膜快速闪烁,频率越来越高,在全息投影中,敌方雷达的扫描波纹穿过设备,却没有任何异常显示。“各位,这就是隐形覆膜的厉害之处,它能实时分析敌方扫描频率,并调整自身量子振动频率,做到真正的隐形。” 随着米凡的讲解,警报声停止,警示灯熄灭。
727 名特研科员的呼吸声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记录板,笔尖在纸上划出细微的 “沙沙” 声。都凡站在米凡身侧,目光落在监视器尾部的四核裂变电池上 —— 那四块拳头大小的深蓝色晶体被透明的能量罩包裹,晶体内部有无数细小的光点在缓慢流动,正以每分钟 3 次的频率缓慢脉冲,仿佛沉睡的心脏在规律跳动。“电池寿命最短一亿年,” 都凡补充道,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腰间的战术腰带,腰带扣上的金属徽章因碰撞发出 “叮” 的轻响,“但博士特意在电池芯里加入了‘域能感应装置’,装置的灵敏度达到 0.001 域能单位,一旦进入地球域能区,电池会自动记录基因密码的裂变数据,甚至能捕捉到细胞层面的能量波动 —— 这才是这次测试的核心目的。”
都凡的食指在操作台边缘轻轻点动,空气里骤然泛起一阵涟漪。随着细密的蓝光流转,一个足球大小的全息投影在众人头顶缓缓成型。他伸手拂过投影表面,那些淡蓝色的粒子便如受到指挥的军队,有序地排列成域能感应装置的立体模型。
"各位请看,这是第三代微型域能捕捉器。" 都凡的指尖划过模型底部,一块菱形结构顿时被放大数倍,表面密布的纳米级传感器在光影中闪烁,"这些蜂巢状的感应单元,每个都具备量子纠缠特性。当它进入地球域能区 ——" 他手腕翻转,投影场景切换成深蓝色的虚拟星空,"只要有 0.001 赫兹以上的能量波动,这些单元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
随着他的解说,模型表面泛起层层金色波纹,仿佛无数微小的星辰在装置表面苏醒。"看到这些金色光点了吗?这是装置在模拟检测到暗物质能量时的反应。每个光点代表一个细胞级的能量节点,它们产生的波动会被转化为量子编码,通过超空间通道实时传回母舰。" 都凡突然打了个响指,投影中骤然炸开无数数据流,在空中交织成复杂的立体图谱,"最终形成的这份能量图谱,精确到可以捕捉到一只蚂蚁挥动触角时引发的能量震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